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栏 > 书法艺术 >

阴阳先生与未曾失传的古法执笔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豫 石 时间:2018-03-16

在整个书法历上,大家认为古代笔法早已失传,人们只能在出土文物和古人绘画中窥见一斑,然而,在偏远落后的陕北,一个很不起眼的阴阳先生那里却承传着真正的晋唐古法……

*西晋青瓷对书佣*

2017年初春,五爷病故,吾回陕北吊唁。农村的丧礼甚是讲究,不知多少代人传下来这繁综复杂的规矩,也只有几个老人和一些经常参加婚丧嫁娶的年轻人能够搞懂其中的礼数。

下葬前一日,孝子们都开始忙活了,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为了使葬礼合乎礼法,二是要让众亲朋吃好喝好。孙子辈的我领到的任务是给阴阳先生做助手,因为我上过学,算是乡人眼中的“文化人”。

阴阳先生姓党,他命我用一瓣儿大蒜一个一个地涂抹在一块青砖和一片青瓦的表面,要求令砖瓦表面湿到透亮为止。我问其原由,答:抹上大蒜后,将来上面的字迹保存的年代会更加久远。党先生一面说着一面书写“神幢”,神幢为木质,有八个面,长约一尺有余。只见他左手持神幢,右手以腕(定点)抵住神幢书写八卦卦名及神位(见下图)。

*阴阳先生继承了“古法执笔”*

随后,先生书写砖瓦也是以腕抵着而书写,内容主要是死者生平简介、生卒时分、享年及墓地所在的吉字之相,最后写上秘不外传的一段话:“皇天厚土之神处,出钱买道奉迎利吉一方,前至朱雀,后至玄武,左至青龙,右至白虎,四界分明,四位之神之界大吉。”写完再给每个字上涂上朱砂,其目的大约是:一为了辟邪,二为了字迹更清晰。

*《北齐校书图》中古人的执笔法*

看党先生悬空书写多有不便,我说道:先生,我为您搬张桌子来写吧!党先生说:不用。并说当年师父教的时候就不让用桌子,否则会被师父打骂。有时万一在山野里、坟地里写字,没有桌子怎么办!所以已经习惯了悬空书写的方法,这样也方便还很顺手。

其实我早已看出党先生写字用的正是失传已久的晋唐古法,于是试探地问:“您师傅是谁呀?”

“徐八子。”

嚯!提起徐八子,在陕北子长县,可是声名远扬的名人。据说几岁时就随其父亲办丧事。成年后又拜了当地名师指点,现在门下有八大弟子个个名气很大,算是阴阳家的正传,也是名门正派。

党先生接着说,“老徐”是我的媒人,也是我老婆的舅舅,后来我成了他的关门弟子。

听到这儿,我心里嘀咕:怎么又是外甥——这让我想起古代书法家张芝的外甥索靖,陆彦远的外甥张旭……我突然又想到,笔法不是在唐末失传了吗?怎么在他这儿出现了?

于是我又问道:“你们阴阳先生这一职业,有没有自学成才的说法?”

党先生肯定地说:“有。不过有也是极少数的,往往干不了多久就干不下去了。一方面,不是出自名师没人愿意请他,另一方面‘招魂’、‘起殃’时所用的口诀是没法自学成才的,只能从师父那里学。”

*唐代的二指执笔法*

《说文解字》:殃者,咎也。咎者,灾也。人死之后“魂”和“殃”必须由阴阳先生用咒语掌控,令亡人的灵魂离开生前住所并下葬入土才算安宁,否则“阴魂”不散必招后患。据说,“殃”容易波及到现场孝子、亲朋甚至阴阳先生自身,一但被“殃”及,都会得重病甚至死亡;“殃”及树木,树木如同霜打了的茄子——蔫了,所以阴阳先生的咒语都很厉害。据悉,自学成才的阴阳先生,三年内鬼神不怪罪他,三年之后,死者三魂七魄尽散,便会找阴阳先生算账,祸事殃及其后代子孙。所以,自学成才的阴阳先生最后还得拜师学艺(即学诀,也叫咒语,据说咒语很简单,有“乖哄”的作用,用时反复地念叨)。

*明代的二指执笔法*

这里又让我想起多年前我请教一位老中医,我问能否自学成为一名中医?大夫说:能是能,只是首先你得是个非常聪明的才子,还得对中国传统文化熟读并悟透,再将中医药学及人体生物学全部学通,然后有三年以上的从医经验,如此这般,最好再有人指点一二,也许可以。然而,学这一圈下来起码得用十多年功夫,倒不如直接找师父学习,半年可及也。

由此可见,自学成才是非常艰难的。

*启功执笔法*

传说笔法在唐末失传,可是,无论人物如何凋零,其凋零之后总得埋葬,入葬就得请阴阳先生,世代以来,天天有人死去,死去就得埋葬,书法家死后得由阴阳先生埋葬,阴阳先生自己死后便由另一位阴阳先生来埋葬。苏东坡曾云:“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然而阴阳先生却神奇地将古法传了下来。欤!真想不到中华文明有时候就是在这样偏远落后的犄角旮旯里流传了下来。如果是这样,那么党先生的字写得怎么样呢?

我近前一看,不禁有几分失望,因为他并不是个专业的书法家,但仔细看其字,左右开张很有几分古意,时下写字多为瘦长,先生的字略显扁平,俨然有几分魏晋气象和汉隶之古意,特别是撇画写得特别到位。这又让我想起初学书法时老师讲过唐代以前的书法撇画略长,既到位,又有味道。后人写撇相对较短些,略觉“缺钙”。今又得此一“撇”,吾足矣。

*现代人为了方便,依然使用定腕书写*


编辑:张瑞琪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