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栏 > 书法艺术 >

沈鹏:“书,心画也”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沈鹏 时间:2018-09-17

“心”,包括志、意、情等在内,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但基本上一个意思,是中国传统哲学、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无论书法、音乐、绘画、舞蹈还是诗歌,中国艺术基本都是从“心”字出发。


读烈士遗书之一:倥偬草书何等语,满腔义愤斥妖魔。日星河岳齐呼应,无韵文山正气歌。

(草书) 沈 鹏

“心”,包括志、意、情等在内,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但基本上一个意思,是中国传统哲学、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无论书法、音乐、绘画、舞蹈还是诗歌,中国艺术基本都是从“心”字出发。由此,这些艺术形式虽然不能相互替代,却可以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沟通。

西汉文学家扬雄在《扬子法言》中提出“书,心画也”。后人用以讲书法,看过原著,他当初所说的“书”,是书籍。“弥纶天下之事,记久明远,著古昔之(左口右昏)(左口右昏),传千里之忞忞者,莫如书。”此话意为,书籍能够记下历史中目所不见之物和千里外繁杂混乱之事。以书法解释“心画”,已被普遍认可,可表达为人的“心灵活动的轨迹”。那么,书法心灵活动的轨迹是什么?是点画,是线条,是笔法。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无论哪一笔都是从最基本的点开始,正所谓“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一点一画,都包含创作者的心灵活动,成为规范化后的“心”的一种美化。

舞蹈亦可作心画观。动人的舞蹈动作,正如优美的书法线条。东汉傅毅在《舞赋》中有“游心无垠,远思长想”之说。我将其理解为人起舞时,心若无垠,境阔意远。哪怕舞者是在狭小的舞台上表演,只要形体动作出于心,就不会受到局限。故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得以悟书法真谛。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中国人的人文心胸,主要用来表达情感。有些诗虽格律正确,却缺少真情实感;有些诗看似华丽规整,却是套用前人陈词,或是胡乱堆砌词语,令人读之无味。反之,有些诗虽不工整,但自有情怀真意,令人回味无穷。据传宋代诗人潘大临一日见窗外雨打秋林,风涛阵阵,遂诗兴大发,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这句诗刚落笔,突然被收租人打断兴味,无以为继。所以只要不做作,抒真情,明其志,即便没有名篇传世,也不失为一名合格的诗人。

中国画讲求形神兼备,早期重形。如《尔雅》所云:“画,形也。”战国韩非子的画鬼魅易犬马难,重形似;到南齐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宋代文人介入绘画者多,我以为,从文人画开始,更讲“心”,“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也就是说,作画最重要的是形与心要相合。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这是说他的写实绘画技巧虽已达到一定高度,却仍要向孩子们学习他们的童心。所以,中外艺术传统虽有差别,但亦有共通之处。即以“有意味的形式”来说,形是直觉可视的,但必须有意味。有意味就要联系到心灵活动、心灵感受。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形式不就单纯成为视觉活动了吗?所以从“意味”这一角度来做研究,与我们所说的“心”虽不尽相同,但还是有相通的。我们兴趣常在比较中西美学的区别,不太愿意寻求相通之点。

情,乐本情性。古人曾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也就是说“声”要加以规范化和美化才算“音”,由此才能形成“乐”。就艺术的纯粹性来说,一般认为书法与音乐最为相近。有一天,我吃早饭时,看到报纸上有句话,“嗓门大的人不见得会唱歌”。我认为这话说得很对。有的人嗓门很大,唱歌却跑调,徒有“声”而没有“乐”。或说那“声”本来就缺少美的素质。从声到音再到乐的过程,需要无数次的规范化和美化,最终抒发情性才足以动人。

心以及志、意、情的表达,节奏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诗歌的格律就是一种节奏。黄庭坚曾说,凡书画当观韵。书画艺术中的“韵”也离不开节奏,它是节奏之外的延伸,在节奏的基础上增添了独有的中国传统艺术特色。比如,古琴之“韵”便是寻常西洋乐器所不能及的。然而它表达的意象也有局限。韵,不止于音韵,还可扩展到气韵、神韵、情韵等,是多种美学层次。

“写心”是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传统。书法与其他艺术都讲求写心,由心开始,才有志、意、情等。书法最强调“心”的重要性,所以中国其他艺术都可以从书法的美学原则中寻根,从而得到启发。当下我们要“写心”,就要发挥创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心”应该是天赋、精力和体验的积累,只有不断学习、行动、体会,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人格力量和独立个性,才能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这里请注意“造化”与“心源”之间客观与主观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确实可以从书画里看到一个人的知识、学问、素养等,但千万不要将其简单化。艺术作品所反映出来的“心”,只是创作者所有人格、思想、知识的一个方面,绝非全部。每种艺术都由其特殊性构成长处与短处、优越性与局限性。书法以其纯粹性,也许更能识察人心的某些方面。

(本文由本报记者马苏薇编辑整理)

沈鹏,1931年生于江苏,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华诗词协会名誉主席等职。他专注美术、书法理论和实践研究多年,精行草,善隶楷。出版有《当代书法家精品集·沈鹏卷》《沈鹏谈书法》《三余吟草》等著作。


编辑:张瑞琪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