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栏 > 书法艺术 >

书法,召唤中华美学精神

来源:美术报 作者:李刚田 时间:2018-10-09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今近40年来,是以书法展览为主要展示交流方式的书法创作时期。展览的方式看来只不过是一种书法作品的展示环境,由过去的文人小书斋走向了社会化的大展厅,却使传承数千年的古老书法艺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生了深刻变革。一是传统书法走出了文人书斋,进入了展览;二是走出了文人的小群体,进入了社会公众的生活;三是解脱了以儒家中庸思想为核心的文人创作,呈现出多元的艺术创作理念。创作的审美观念、作品的呈现方式、创作中的技法与作品形式以及创作队伍的变化等等,使展览中的书法自觉或不自觉地突出了视觉艺术的属性,决定了一切与创作形式关系直接的技法都在强化、发酵、发展,一切与形式美关系间接或不明显的技法都在淡化、萎缩、变异。

伴着这近40年繁荣发展的过程,也出现了许多值得书法界认真思考的问题。由于展览的作用力,使当代的书法创作以追求形式对视觉的冲击力、追求形式的不断更新变成为时风。作品的可视性取代了可读性,设计性湮没了自然书写性,外在的形式屏蔽了内在的文化性。作品的形式与风格与作者其人剥离,书法不再是“如其人,如其志”,而成为一种“纯粹的”形式表现,以致被人称之为“展览体”。展览机制使书法的作用与价值不再是传统文人的“修身”作用,而是将书法人导入相互竞争的洪流之中,这种竞争一方面是书法繁荣发展的推进器,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书法人的创作心态乃至生存状态。而在创作中这种竞争只是在技术层面上的争奇斗艳,而缺乏深层的文化支撑与书法对人精神的陶冶。展览机制与市场经济的双重作用力把作者导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之中,在部分作者群中呈现出急功近利的心态,弥漫着浮躁的风气。传统书法作为文人修身的作用在丧失,创作中作者一味追求技法的出新与形式的出奇,而知识储备的不足与创作思想的浮浅,乃至文化修养、文人风骨的缺失,这诸多的因素,制约着当代书法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在当下书法的繁荣发展中,书法人当具有文化上的忧患意识与自我反省的能力。

当前,努力提高书法队伍的文化素质及道德修养,注重作品内在的文化厚度,不但作品要形式动人,更重要的是能感动心灵,这已成人们的共识,书法界重文崇德的氛围已初步形成。但历史是不会走回头路的,经过近四十年探索发展的当代书法不必要也不可能完全回归到古代文人书法的模式之中,时代的新变铸成了书法的新变。在当下书法繁荣发展热的运行中,需要书法人做出文化性的冷思考。近十几年间,有许多学者撰写论文,呼吁书法的文化回归,从作者素质、书写内容、作品形式等全面进行反思,创作中开始在技法上强调笔墨表现性之中,重视了细节的精到与笔势的自然,在形式设计性中加强了传统的自然书写性,在突出形式表现的同时,兼顾到作品内在隽永的文化意味。这些思考是基于当代书法数十年探索发展、不断否定又不断有新建树的长期过程后的结果,是当下各个领域都在提出向传统文化深入、提升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背景下书法界的表现。当代书法的时代新变有其必然性,就艺术创作来说对古人有许多突破与发展,有其进步性,但将当代书法创作置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看,又有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当代书法在探索与新变中发展的成果需要我们充分肯定,但其中失落的传统文化精神、中华美学精神需要我们唤回。这是时代给书法人提出的课题,这不是简单地在创作形式与技法乃至审美倾向上向古典的回归,而是在保持和发展当代书法在艺术形式、创作技法探索出新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强化传统文化精神对书法的内在支撑力。要在书法创作理念的古今对峙之中寻求契合与融合,在创作形式与技法的适时新变中,让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主线延续,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在创作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的。

(作者系西泠印社副社长)


编辑:张瑞琪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