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阅读资讯 >

从政坛到文坛:王军的“新大众文艺”探索与“无剧本”创作实践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5-11-03

王军,汉族,1956年11月生,福建闽侯人,1975年6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出版《雁塔乡村治理》《让大家评评理》等书籍。组织起草了以《延河》编辑部名义发表的《新媒体条件下的新大众文艺的兴起》。

王军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刘龙 宋光)2025年,一部名为《无剧本出演》的随笔集悄然走红。它的作者王军——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生、西安政坛的“多面手”,以短文随笔集的形式,写下了他从政30多年的若干“故事”,记录下他所熟悉的西安官员体系中生动的干部形象,以及他在主政各地时亲历的地方治理的复杂片段。作者以短小明快的文字,揭开了地方治理的内在肌理,更以“新大众文艺”理念呼应时代浪潮。
  10月,一场连阴雨,古都西安被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水雾中。《文化艺术报》记者走近王军,试图解读这位智者在宏大叙事与个人哲思之间,如何完成一场真诚的“本色出演”。
  无剧本,有方向
  王军,曾任西安市雁塔区委书记,西安浐灞生态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西安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出版《雁塔乡村治理》《让大家评评理》《吟咏长安》等书籍。他曾组织起草了以《延河》编辑部名义发表的《新媒体条件下的新大众文艺的兴起》。
  《无剧本出演》,书名非常富有哲理性。“我从政的后20年,是国家发展最快的20年,也是改革开放变化最大的20年,时代的变化太快,工作中每天遇到的都是不同情况。总体而言,上级规定了总的方向、总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例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人民谋福利,大方向是明确的。但是每天都在遇到新的情况,甚至有突发事件,具体怎么干没有剧本,全靠一线的这些演员自由发挥、即兴演出!这就包括自写剧本、自编自导自演,形成了‘无剧本出演’。我的书,写的就是真实‘出演’的人和事,是历史和时代的记录。”正如王军在书的后记中解释:在我看来,从政是一次无剧本出演,有大逻辑,没有固定模式,要靠演员在大逻辑框架下临场发挥,甚至编写剧本、自导自演,设计场景以及对白……
  著名社会学者赵鼎新教授评价:书名为“无剧本出演”,是因为王军描摹出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社会变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地方官员,他们大多是在一种“无剧本、有方向”的感觉中,不断探索基层治理的方式方法。在一个喧嚣的舞台上为官多年,他不仅仍然保持了传统“文人”的一面,还历练出一个很大的格局。正是这种历练和格局,使他的文字通透洒脱、简洁优美、独树一帜。《无剧本出演》不仅是改革开放时代一位优秀官员的自白,也是一部在时代舞台上的“演出实录”,其中透出的文学性与历史性,将会在岁月流转中显现出更大的价值。
  独角不成戏。读这本书时,我们看到了许多鲜活真实的人物,也看到隐身的主角“王军”。写这部随笔集,虽然以自己的职业生涯为线索,但主要不是为了写自己,而是为了记录过往,所以,牵牵连连地写出了许多其他角色。在王军30多年的职场生涯中,这样的事情有很多,这本随笔集只撷取了其中一些涌上心头的,乘兴录于笔下,但仅从这些文字中,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对群众有感情、对事业有热情、对职位无执念,就是王军为自己写的“剧本”,至少是“剧本大纲”。而且,他严格按照“剧本”要求,躬身践行,使自己成了个真角色。
  “生命的长度是个常数,改革开放以来,从政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延展自己的生命宽度。我从政的后20年,是中国变化最大的 20年,每天都在变化。作为主要领导,你是一个城市规划师,是一个城市运营商,是一个城市管理者,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自己天天在变’,同时扮演了很多角色。”王军感慨道。
  正是因为这个过程是“无剧本出演”,所以因事定名,定下了这本随笔集的名字。
  深耕文化的“内在脚本”
  都说无巧不成书。《无剧本出演》能够成书,还要归结于朋友的“催更”。“一开始,我只是把一些有趣的人、有趣的事记载下来,发在‘辛庄课堂’公众号上,短的100来字,长的1000来字,朋友张维迎看了感觉非常好,时不时就催我更新,所以我就开始回想过去一些有趣的人和事,开始写文章,许多老朋友也鼓励我写下去,就这样写着、发着,渐渐形成了这本书。可以说是新媒体的产物。”王军说。
  近年来,伴随着数字媒介和短视频、直播、小剧场等平台的兴起,文艺创作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专利,“人人皆可创作,处处皆为现场,人人都能传播”成为新常态。这一文艺实践的广泛性、即时性和互动性,构成了“大众文化”在新媒介时代的崭新图景。从“外卖诗人”“菜场作家”,到短剧创作者和直播表达者,无数普通劳动者在数字平台上讲述真实生活、抒发情感体验,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不断提升,形成了覆盖面广、参与度高、情感联结强的“文艺公共空间”。
  在王军工作室的案台上,摆放着一件雕塑——大禹治水。“我没有素描基础,没有绘画基础,只是提出一个理念,然后利用人工智能、利用画图软件就能制作雕塑作品。”这件雕塑作品得到了朋友的赞誉,两人在讨论中提到了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进行新媒体写作的现象,“新大众文艺”的概念就此应运而生。
  2025年 10月12日,首届“新大众文艺前沿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新大众文艺”概念首倡者、新大众文艺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军在发言中表示,当下中国正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文艺复兴——亿万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热情参与文艺创作与传播,文艺从未如此贴近生活、振奋精神。
  “纵观中国文学史,大众化是优良传统,文学是在‘雅’和‘俗’的互相砥砺中发展的:过‘雅’的时候‘俗’就调剂一下;过‘俗’的时候又需要‘雅’来调剂一下。”王军剖析了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汉赋,从唐诗宋词到话本小说,到五四时期的新文学运动,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阐述文艺为谁服务,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的人民性,始终贯穿“文艺大众化”的主线。
  “在互联网新传媒条件下,‘新大众文艺’的应运而生,改变了文艺的生产方式、话语关系与价值体系,人民真正成为文艺的主人。文化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文艺与人民日常生活的结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文艺与娱乐的结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文艺与经济的结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文艺作品的变现能力空前增强,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新大众文艺’这一概念,其命名逻辑不是套用舶来概念,而是对人民文化实践中‘新势能’的正名、赋义与引导。”
  “总体上来说,新大众文艺是在党的领导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变革,人民大众担当主体、主创、主角,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终端等新技术新工具,突破传统文艺生产传播流程,创新文艺形式和表达方式,呈现共创共享的一种新型文艺形态。”对于新大众文艺,王军已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正是有了互联网,人民大众的文艺才真正得以实现。”王军总结,新大众文艺之所以能够兴起,有四个因素:“首先是技术的进步;其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再次是中国文艺大众化的传统;最后是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都催生媒介变革,进而对文化生态和文艺创作产生深刻影响。如今中国互联网覆盖率全球领先,媒体传播设备普及,线上和线下的界限被打破,作品通过平台联动和社群互动不断“二次发酵”,构成了覆盖全域的传播格局。
  作为新兴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为上策。当“霸道总裁”“游仙”等题材作品充斥网络,王军在探索新大众文艺时,始终保持着警醒的态度。
  “‘新大众文艺’常被误读为‘网络文学’或‘素人写作’,甚至被视为内容庸俗、形式低劣的‘文化垃圾桶’。这种误读归因于忽视了文艺发展的群众基础和媒介条件,遮蔽了技术民主化带来的文化权力结构转变,也低估了大众文化在新时代构建精神共同体中的巨大潜能。‘新大众文艺’并非对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文艺现象的被动归纳与静态总结,而是具有强烈方向性、价值导向性和理论建构性的命名。它是在技术加速时代、资本驱动与社会多元化语境中,为引导互联网文艺健康发展、弘扬先进文化而主动确立的正向观念。面对网络空间中信息爆炸、审美多元与价值多样的现实,‘新大众文艺’的提出旨在凝聚互联网文艺领域中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部分,抵制和遏制消极、病态、负面的文化沉渣,从而避免滑向庸俗化、低质化和快餐化,重建文艺的社会价值、精神使命和公共责任。它既是先进文化的有力表达,也是新时代先进生产力在文艺领域的集中体现,展现了科技与人文结合的未来。”
  “不要把碎片化当作负面词”
  离开官方岗位后,王军迎来了人生的第二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更加彻底地践行着“无剧本出演” —— 不再需要扮演某个特定职务角色,而是作为纯粹的文化思考者和写作者,直面公众与时代。
  《无剧本出演》的出版,可以看作是他交出的第一份“个人作业”。
  “文章是‘说’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文字要向口语靠拢。我过去当领导讲话,一般都是自己先拉提纲,针对开会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直接讲,简单、高效。如果先写出来,就容易成官话,味道马上就变了。现在人写东西,冗长、过度修辞、不恰当地引经据典,这样的文风让人深恶痛绝。每一位作者,都应该揣一把‘奥卡姆剃刀’,把多余的东西割下来。”王军几十年从政养成的习惯,加上自身深厚的文学素养,造就了《无剧本出演》短小明快的风格。
  文学作为一种文字艺术,其灵魂来自文字的美感、诗性。《无剧本出演》一书中,文字少铺排,少修辞,少形容词副词,少排比句……篇幅简短、语言直白,没有铺排和修饰,但是故事丰富、雅俗共赏,于回味无穷中见真性情。一句话,尽量向口语靠拢,探索“我手写我口”的现代表达。“碎片化”,这是王军对自己这本书里文风的概括,而这或许正是其独到之处——更贴近所写官员行动的极强主体性,能以速写方式还原当代基层官员在体系夹缝间闪动的生动面容。
  “不要把‘碎片化’当作负面词。其实我写的都是片段,一个片段一个片段组合起来,这就是长篇小说。就像情景剧《武林外传》,每一集的故事独立不连贯,但人物是连贯的,以人物为线串起来,就是一部完整的剧目。”王军说。
  “这本书里都是他的经历记录,不虚构、不妄言,没有欺世盗名,没有矫情做作,真实而情感充沛。他的笔力硬朗,行文收放自如,其空间感、节奏感以及遣词用句、闲话的运用都颇见功力。”作家贾平凹如此评价。
  “一个人的语言风格代表其思想特点,因为语言是思想的外化。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选择什么样的语言风格。好多领导干部退休后写的作品,大多没脱离公文特点。但王军的这本书完成语言转换,即由宏大叙事向个人叙事的转变。这本书有很明显的个人风格,语言好玩、诙谐,难得的是常带自嘲。”独立作家狄马如是说。
  生活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王军在后记中写道:“近百篇小作文,记录下自己的过往,记录下有趣的人、有趣的事、有趣的风景,纪念这个时代,纪念自己的青春,结集为《无剧本出演》。”
  王军的“无剧本出演”,是融合个人阅历、官场反思与文化理想的生活方法论。它讲述了人如何在大时代的“规定情境”下,保持内在的真诚与思想的活力。
  采访快要结束时,王军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前些天,有中文系新生问我,读中文系有什么用?我说,从专业导向看,中文系‘弱势’;从价值观导向看,中文系‘强势’。人一辈子,专业知识只在部分场景使用,而价值观终生受用。相对来讲,读书多一点、受先贤影响多一点、对历史规律认识多一点,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可能性就多一点,历史感也会更强烈一些。人工智能会取代许多技术岗位,但价值观和审美无法取代。我主张让孩子学点文艺,提高审美、思辨、逻辑能力,这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有用。”
  退休后闲暇时,王军仍在坚持记录往事。他时常翻出老画册、老相册,一张照片就可能猛然勾起对某些人、某些事的回忆。外出坐飞机时,为了打发时间,他会打开手机写作功能写上几百字,依然是碎片化记录过往,大量鲜活的记忆细节,让写作信手拈来。
  10月24日,记者采访结束后,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传来消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面对新机遇,王军倡导的新大众文艺,必将通过互联网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推动文化领域创新发展。


编辑:一加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