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让绿水青山释放更多“生态红利”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5-08-15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李娟娟 通讯员 樊仲森 马宇强)作为黄河岸边的能源大县,府谷曾因煤而兴,如今正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指引,在传统产业升级中求突破、在清洁能源布局中谋新机、在生态价值转化中探路径,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亮眼的底色。 行走在府谷县黄河沿岸生态廊道,脚下的步道干净整洁,身旁的草木郁郁葱葱,不远处的母亲河黄河碧波荡漾。从黄河岸边的生态修复到厂区屋顶的光伏方阵,都在诉说着绿色转型的“新生”故事。 传统产业的“绿色蝶变”,是府谷转型的关键一跃。陕西新元洁能有限公司厂区,屋顶光伏板连成“蓝色海洋”,与储能设备、高效供热系统组成“三位一体”绿色能源网,年减碳排放28万吨;金川鸿泰镁合金的兰炭生产线,靠工艺革新实现“吃干榨净”,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我们改造了5条生产线,煤炭转化效率提了35%,每吨产品碳排放降了近118公斤,不仅环保达标,成本也降了,去年单节能降耗就省下900多万元。”府谷县金川鸿泰有限公司兰炭厂厂长贾憨说。 清洁能源的加速崛起,为府谷注入“绿色动能”。陕投孤山风电的风机在山巅“起舞”,德源庙沟门风电即将并网,年发电量将达4亿千瓦时;三峡庙沟门光伏面板熠熠生辉,碛塄村村民屋顶的“阳光存折”年均为每户增收2000元,全县主城区清洁能源占比已提升至100%,成了实打实的“主力军”。“现在府谷风电、光伏总装机突破200万千瓦,清洁能源既守牢了能源安全底线,又擦亮了生态环境底色。”府谷县节能中心副主任张旭宇说。 废弃矿山的“重生”,为黄河岸边筑起了一道生态与振兴交织的绿色屏障。府谷县锚定“生态修复打底、乡村振兴赋能”的路径,对沿黄区域5处废弃采沙场、4处废弃采石场、3处排渣场及2处废弃矿井展开系统性治理,让900亩土地重焕生机。在府谷镇黑山村,曾经机器轰鸣、渣土堆积的矿山旧址,如今已披绿700多亩,郁郁林木渐成青山之姿。1500余株果树在坡地间扎根结果,连片的蔬菜大棚里瓜果飘香,错落分布的采摘园里不时传来游客的欢笑声。从“矿山废墟”到“田园综合体”,这里不仅成了黄河岸边的生态景观带,更蜕变为乡村振兴示范村,生态红利正实实在在装进村民的口袋。“废弃矿山整治后,不仅保护了环境,也让我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升。仅今年上半年,村集体收入就达10万元。”府谷县黑山村村民温孝良说。 绿色转型也融入了日常。城区137台公交、63辆出租车换成纯电动车;社区垃圾分类准确率达80%以上,“低碳出行”“光盘行动”成了新风尚。从工厂到田间,从城市到乡村,绿色发展理念正扎根结果。“我们始终把‘两山’理念贯穿全程,既抓传统产业‘降碳’,也抓清洁能源‘增绿’,更抓生态价值‘变现’。下一步,还要在循环经济上做深文章,让府谷的绿色底色更浓,发展成色更足。”府谷县发展改革和科技局副局长贾艳军说。 如今的府谷,黄河更清、群山更绿、产业更优。这座能源之城正以转型的魄力与定力,在生态优先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书写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府谷新篇章”。 编辑:夏雨 责编:林夕 终审:慕瑜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