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黄河岸边的文明密码——我家乡木头峪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之路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5-08-15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李娟娟 通讯员 刘强)今天,我想带大家走进我的家乡,讲讲木头峪村这座黄河古村在精神文明建设路上的探索与收获。在这片被黄河滋养的土地上,文明的种子早已深深扎根,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生机勃勃。

一、家风家训:流淌在血脉里的文明基因

站在村口的文昌庙前,抬头就能看见“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石刻楹联。这十字家训,是我们木头峪村人最珍贵的精神财富。自我记事起,爷爷就常说:“咱木头峪村人,走路要挺胸抬头,做事要对得起良心。” 这句朴实的话,其实正是家训最生动的诠释。

我们村的家训体系历经数代人沉淀,形成了完整的价值体系。“耕读为本,勤俭持家” 教会我们脚踏实地;“孝悌仁爱,家国共担” 则指引我们做人处世的方向。这些家训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每逢春节,家家户户贴的春联都是自编自写的家训内容,孩子们从小就跟着长辈诵读,耳濡目染中便懂得了为人处世的道理。

村里的老人们常讲先祖曹琰的故事。明嘉靖年间,曹琰任河北漷县知县时,整理衙厅、规范制度,百姓赞其 “曹公治任擒老虎,漷县改为开封府”。辞官后他兴办私塾,教育子弟孝悌农桑。他的儿子曹应时受其影响,为官刚正不阿,父子俩的故事被刻在村史墙上,成为历代村民的榜样。

在我们村,孝悌故事更是代代相传。清代孝子张缙 “年甫弱冠,时以孝闻”,《葭县县志》记载他 “凡有外事,禀命父母,每遇疾病,祷以身代”。更令人敬佩的是,官府拨款为他修建旌孝坊,他却用这笔钱建起魁星庙,希望家乡人才辈出。如今,魁星庙前的石碑上,还刻着他当年的善举。

这些家风故事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鲜活的教材。村里的家风馆里,曹琰的官箴、张缙的孝行、革命前辈刘子义的清廉家书,都被精心陈列。每月初一,村里会在这里举行 “家风故事会”,由老人讲传统,年轻人谈感悟,孩子们学榜样,让优良家风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新生。

二、崇文重教:点亮文明之光的千年传统

“木头峪村的娃娃会背书,拾粪的老汉是秀才”,这句在黄河两岸流传的俗语,道出了我们村崇文重教的传统。走进村里的老学堂旧址,斑驳的墙壁上还能看到 “学而优则仕” 的字迹,这是清代“秀才模子”苗滋荣办学时留下的。

苗滋荣老先生在村里执教四十余年,据说榆林府某次考中32名秀才,其中24名都是他的学生。最传奇的是12岁考生张世暹的故事:当年赶考时,考官见他年幼戏出上联 “小学生蓝袍扫地”,他从容对出“老大人洪福齐天”,当场高中第一名。这样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木头峪村人重视教育。

1943年,苗氏家族第八代传人苗志雄看到村里孩子无学可上,慷慨献出三十垧土地筹建完小。他挨家挨户动员,让8-13岁的孩子全部入学,比全国普及小学教育早了半个世纪。 如今,在当年完小旧址上建起的希望小学里,还陈列着他当年用过的算盘和教案。

重视教育的传统在当代依然蓬勃发展。村里不仅有设施齐全的小学,还建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设成人夜校、技能培训班。2023年,我们村被列为陕西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推出的“历史文化探秘”“红色足迹寻访”等研学线路,每年接待周边县市学生近4000人。看着孩子们在古民居里听家训故事,在起义旧址学革命历史,我真切感受到文明的火种正在燎原。

教育结出的硕果令人自豪。明清时期,村里出了4名进士、6名举人、70多名秀才;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省军级干部4人、地师级干部13人、大学教授8人。现在,村里的大学生超过300人,博士、硕士有20多位,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每到春节,返乡的学子们都会在村头的“英才墙”前驻足,这里镌刻着所有木头峪村籍学子的名字,见证着崇文重教传统的延续。

三、红色传承:铸就文明根基的革命记忆

站在木头峪村起义旧址前,抚摸着斑驳的砖墙,仿佛能听到 1934年那个冬夜的枪声。这里曾爆发震惊陕北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第四支队,走出了刘子义等老一辈革命家。

刘子义原名苗从模,是我们村的骄傲。他早年策划木头峪村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陕西省公安厅厅长、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等职。他侄子想托关系调动工作,被他严厉告诫:“革命工作不分贵贱,地位是干出来的,不是伸手要的。”这样的清廉家风,影响了整个家族。更令人动容的是他母亲的故事:早期革命时,地下党在她家开会,老人就在大门口纳鞋底放哨,还为同志们做饭,被称为“革命的妈妈”。

村里的红色展馆里,珍藏着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起义时用过的大刀、刘子义的日记、八路军120师被服厂的缝纫机等。这些实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每年“七一”,村里都会组织党员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邀请老党员讲述革命故事。我父亲就是其中的常客,他常说:“刘子义他们当年闹革命为的是啥?就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现在咱们搞精神文明,就是要守住他们打下的江山,把日子过出样子来。”

红色基因融入了村庄治理的血脉。我们创新设立“古树议事堂”,借鉴当年革命者议事的民主传统,让村民、乡贤、村干部围坐古树下设身处地共商村务。村里的重大决策、矛盾调解都在这里进行,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这种民主治理模式让村庄充满活力,2023年我们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红色旅游的发展让革命精神焕发新活力。村里修缮了木头峪村起义馆、张焜辰收藏馆等红色展馆,打造“重走革命路” 旅游线路。游客们在这里不仅能参观旧址,还能参与“模拟起义”“战地救护”等体验活动,让红色教育变得生动鲜活。去年,红色展馆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文化复兴:激活文明生命力的守正创新

漫步在木头峪村的古巷里,青砖黛瓦间处处是文化的印记。我们村现存明清古民居27院,各类门匾50余副,这些建筑不仅是生活的场所,更是文明的载体。“诗书门第”“忠孝持家”“积厚流光”等每块匾额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诉说着先辈的价值追求。

古建保护是我们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村里遵循 “修旧如旧”原则,对古民居进行保护性修缮,还出台奖补办法,对符合标准的农户修缮院落给予最高20%的资金奖补。村民们积极性很高,目前已有60余户完成修缮,政府奖补40万元,撬动农户资金1500余万元。我家的老院子也参与了修缮,保留原貌的同时改善了居住条件,现在成了游客喜爱的打卡点。

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更令人欣喜。村里建成非遗展馆,展示白云山道教音乐、剪纸、手工挂面等非遗项目。每到节假日,非遗传承人会现场演示,孩子们可以亲手体验。我们还恢复了传统庙会,正月十五闹秧歌、七月二十归云寺庙会等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延续。

文旅融合让古老村庄焕发新生。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我们打造了红枣亲子乐园,引进 28 项无动力游乐设施,建成“夏日水上世界,冬月冰雪天地”。创新推出星空、枣林、古院等主题民宿,游客可以“枕涛声而眠、席月色而梦”。2023年,我们村获评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96 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800余万元。文旅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养,大家主动学礼仪、学外语,争当文明导游。

节庆活动成为文明传播的重要平台。我们成功举办“黄河烧烤文化旅游节”“夜游古镇”“过大年”等活动,将家风展示、非遗展演、红色教育融入其中。去年中秋,村里举办“中秋诗会”,村民和游客一起吟诗词、话家风,其乐融融。这些活动让木头峪村的文明故事越传越远。

五、新风拂面:彰显文明新风尚的乡村图景

如今的木头峪村,不仅有古韵悠悠,更有新风拂面。走进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好人榜”格外醒目,上面贴着村里道德模范的照片和事迹。曹锦福舍生忘死救人的故事就在其中。1986年,山西克虎镇渡船倾翻,他带领船工抢救生还者18人,打捞遇难者127人,被评为“陕西好人”。这样的好人好事在村里层出不穷,形成了崇德向善的好风气。

志愿服务让村庄充满温暖。村里成立了“黄河畔志愿服务队”,有党员志愿者、文艺志愿者、农技志愿者等10支队伍200余人。志愿者们定期开展关爱老人、清洁家园、农技指导等活动。我也是其中一员,每周都会去村里的幸福院陪老人聊天、读报。看着老人们开心的笑容,我深深体会到“奉献他人,快乐自己”的含义。

移风易俗让乡风更文明。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事简办标准》,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以前办丧事要请吹手、摆宴席,花费巨大,现在统一标准,既节约了开支,又减轻了负担。村民们都说:“这样的新风尚,我们举双手赞成!”村里还定期评选“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用榜样力量引领文明乡风。

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漫步村里,干净整洁的街道、分类摆放的垃圾桶、郁郁葱葱的树木,让人心情舒畅。我们实行“门前三包”制度,村民主动参与环境整治。每年春季,全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近年来累计种树3000余棵,村庄绿化率达65%。黄河岸边的红枣林不仅是经济林,更是生态林,守护着我们的家园。

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9年的1.3万元增至2024年的1.6万元,增幅达23%。更重要的是,邻里纠纷少了,互助友爱多了;封建迷信少了,健康娱乐多了;脏乱差少了,整洁美多了。2024年,我们村获评首届陕西省魅力休闲乡村,这是对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好肯定。

站在黄河岸边,看着奔流不息的河水,我常常思考木头峪村的文明密码是什么。是“忠厚传家”的家训,是“诗书继世”的追求,是“奉公为民”的担当,更是代代相传的坚守与创新。作为新时代的木头峪村人,我们既要守护好先辈留下的精神财富,又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黄河岸边的文明之花常开不败。

欢迎大家来木头峪村做客,亲身感受这座古村的文明魅力。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爱上这里的家风、乡风、民风,爱上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 


编辑:夏雨           责编:林夕           终审: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