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 老鲍:黄土地上的“茄子大王” 来源:安塞宣传 作者:潘燕燕 时间:2025-05-21
初夏的陕北大地,翠绿遍满山林,槐花香飘四溢。在安塞区镰刀湾镇罗居村,成片的大棚在黄土地上泛着油亮的绿光,远远望去,就像老天爷随手撒下的翡翠珠子。要说这片土地上最亮眼的那颗,还得是老鲍家的茄子大棚。 推开大棚的厚门帘,一股裹挟着泥土与蔬菜清香的热浪滚滚而来。57岁的鲍世伟戴着副旧眼镜,正穿梭在自家茄子大棚里,这儿摸摸叶子,那儿掐掐侧枝,眼神里全是对丰收的期待。墨绿的藤蔓间,紫莹莹的茄子挂满枝头,像缀满了宝石,这片“绿色银行”,可是老鲍30年的心血。 老鲍没念过一天书,就因为近视总戴着眼镜,所以还特意给自己取了个网名叫“眼镜”。“在安塞,包括整个陕北片区,提鲍世伟知道的人不多,但一说‘眼镜’,基本都知道是我!”老鲍咧嘴笑着说。 1992年,安塞区从山东寿光引进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老鲍成了安塞北川地区第一批 “吃螃蟹” 的人。这一种,就是 30年。 “我种棚今年有30年了,基本种的就是蔬菜。从2010年开始,菜价比较稳定,一年能挣十六七万,2018年行情最好,直接破了二十万!” 老鲍掰着手指头算,眼里满是自豪。 虽说没文化,但老鲍种菜可是一绝。有一回,延川县请他去当技术指导。晚上到了大棚,黑黢黢啥也看不清,老鲍顺手在茄子根蔓底抓了把土,立马就说:“不上粪你还想有好收成,那不是自己哄自己吗!”在场的人都惊掉了下巴,直竖大拇指。 清涧县还曾想高薪挖他当技术员,年薪15万!老鲍却摆摆手拒绝了。 老鲍种的茄子,那可是出了名的好。前几天客商来收茄子,别人卖7毛一斤,他的能卖1块1!为啥?全靠他分级分类包装,精细管理。“现在种茄子也要有品牌意识,咱得把‘安塞茄子’的招牌擦亮!” 老鲍认真地说。 这些年,老鲍不仅把自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还成了村里的 “领路人”。每天微信上全是乡亲们的请教消息,有人来大棚学习,他二话不说免费教;谁需要帮忙,他直接跑到人家棚里手把手指导。“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把产业规模做大,质量做好,咱们种植户才能挣更多钱。” 靠着种大棚茄子,老鲍供出了三个孩子,给老大老二办了婚事,还在延安买了房。老两口早早就买好了15万的大病保险、21万的养老保险,“以后养老、生病都不怕,不给娃娃们添负担!” 如今,大儿子和女儿生活幸福,小儿子大学毕业在新疆工作,一个月能挣6000多。老鲍夫妇俩种完地,就去延安和孩子们住几天,过过城里人的日子。 从一个大字不识的普通农民,到远近闻名的“土专家”,老鲍用30年的坚守,在黄土地上书写了自己的传奇。他这副旧眼镜背后,藏着的是一个农民最朴素的智慧和最炽热的致富梦。 安塞宣传 记者/潘燕燕 编辑:晓佳上一篇:任飞飞:从田间到直播间 让“流量”变“销量”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