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咸阳市永寿县常宁镇强华村 一株薯苗的春日叙事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杨红军 王梦圆 时间:2025-05-16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 (全媒体记者  杨红军  通讯员  王梦圆)五月的强华村,田埂蒸腾着新犁翻耕后的潮雾,地膜在春阳下碎银般粼粼翻涌,恍若大地披覆的鳞甲。拖拉机碾过的辙痕里,湿润的土块正吐出地脉的温热,仿佛泥土在分娩后微弱的喘息。黄土塬的麦浪仍裹着青涩的胎衣,地头的红薯种植却已悄然启幕——强华人佝偻的剪影在垄亩间起伏,宛如大地与苍穹之间最古老的标点,将《齐民要术》的农谚镌刻进新翻的土壤。

7.jpg

犁铧破晓:强华村的泥土密码

谷雨的潮气漫过田埂,地膜在春阳下泛起碎银般的粼光。黄土塬的麦浪尚未褪去青芒,强华村的农人们已俯身在垄间,将新翻的泥土揉搓成褐色的诗行。袁大叔的挖掘机臂膀划开板结的土层,蚯蚓蜷缩的弧度恰似土地苏醒的脉搏。他蹲身抓起一把土,指腹碾碎的颗粒簌簌滑落:“攥能成团,撒能散花——这是农科专家教的‘三相比’:50%的孔隙度,5.5至7.5的酸碱度,才是红薯苗的襁褓。”

起垄机轰鸣着划出五线谱,农人两两成组,将嫩绿的薯苗斜插进带着潮气的垄间。李婶的指甲缝嵌着褐土,却不忘指点新手:“苗要沾着土气,根才扎得稳。”话音未落,前方起垄机水管迸裂,几个老把式迅速围拢,胶带缠住裂口,钳子拧紧卡扣,水流便顺着软管奔涌,为新栽的薯苗送去第一口甘霖。

8.jpg

汗珠成韵:强华人的生命咏叹

晌午的日头将地膜晒得发烫,农人后背的盐霜晕染出大地的年轮。老张叔猫腰查看滴灌带,手掌反复按压接口,水珠迸溅成虹:“覆膜压实边,滴孔对苗根,伏天抗旱才不慌。”话音未落,接口处迸出水流,惊得婶子跳开半步。老张叔却从容缠胶带、拧卡扣,水流便驯顺地润泽垄亩。

铁锹翻土的沙沙声、薯苗舒叶的簌簌声、老把式们吆喝指导的乡音,在田间织就一曲田园交响。地头的柳树上,知了试音的鸣叫被农人甩落的水珠截断,新栽的薯苗在风中轻颤,似是泥土里站稳脚跟的第一声呼吸。

9.jpg

暮色归弦:强华人与土地的千年契约

最后一垄薯苗栽完时,暮色已漫过地头。王大爷坐在田埂卷旱烟,火星明灭间映出垄亩的轮廓:“饥荒年靠红薯救命,如今娃们嫌它土气,可土地记得谁对它真心。”他鞋帮沾着新泥,裤脚别着标记行距的棉线,身后地膜沙沙作响,似千万新芽在低语。

归鸟掠过电线杆,农具的叮当声混着野山鸡的催促。地膜下的土壤积蓄着热量,薯苗根系在黑暗中试探伸展,等待透雨、烈日与藤蔓的疯长。农人踩过的脚印化作田垄琴键,晚风掀起地膜边角,露出几簇嫩芽——那是土地写下的春日诗行,亦是耕耘与等待的永恒续章。

夜幕降临时,不知哪株薯苗的叶尖凝着一滴汗珠,折射出星子的微光。这滴汗,是土地收到的最珍贵的契约,亦是强华人与土地千年未改的诺言。

编辑:洋洋           责编:林夕           终审: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