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成艳妮)用脱口秀讲陕西故事的唐蒜铺子脱口秀演出现场,挤满了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的年轻观众 唐蒜铺子脱口秀俱乐部供图

“玩笑喜剧”剧场

唐蒜铺子脱口秀主理人啸雷
3月21日,周五,晚上7点,西影电影园区 西影TIME商场2层的“玩笑喜剧”剧场内,200人的扇形空间,拉着行李箱的外地游客和举着奶茶的本地青年共同构成了新消费图景。脱口秀演员鲍鲍用陕北口音幽默演绎的家乡趣事,让观众在陕北方言的韵律中“笑倒一片”。
在西安,这种“逛商场+听脱口秀”的文化嫁接,带来的不仅是笑声,新演艺空间与周边商业、文旅业态的融合共振,在这座城市创造出了别样的“化学反应”,催生了商圈消费新范式。来自西影园区的数据显示,脱口秀小剧场的引入,让商场客流量明显提升,2024 年5月至12月,月均客流同比激增77%,周边餐饮尤其是水吧业绩整体翻倍,“小剧场+”经济效应正重塑商圈生态。
方言喜剧的基因觉醒
“三十里名山二十里的水,五十里的路上,为了看妹妹我跑成个罗圈圈腿……”演出中途,鲍鲍即兴唱起一段陕北民歌,瞬间点燃全场。这是位来自延安安塞的“95后”演员,普通话混搭陕北口音的即兴演出是他的独特风格和标签。“现在我热衷于让外地人听陕北话,如果我的段子里需要出现一个人物,正好就是陕北人,我会毫不掩饰地把口音表演给观众。”在外地巡演时,鲍鲍常用“我是一个陕北人”作为开场白,“以前大家提到陕北,总会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想到暴富的煤老板,现在我要通过我的演出刷新观众的认知——陕北人也可以很潮,也有年轻态的表达。”
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当天的演出居然有不少外地观众。拎着行李箱的重庆大学生小刘告诉记者,下了高铁先来看演出,随后周末的两天刚好在西安别的地方再看看。被问到为什么要来听方言场脱口秀,小刘回答:“这是陕西特有的‘段子’,我觉得陕西人有种特有的幽默。”
演出时,鲍鲍将陕北方言的粗犷与脱口秀的犀利巧妙结合。他模仿貂蝉吕布时,“陕北腔”浓郁的“这个女子长得俊”“你叫式嘛(什么)名字”,配合夸张的肢体动作,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方言里有天然的喜剧节奏,就像刚唱的这段民歌,它是我脱口秀里的‘陕北Rap’,这种野生的很接地气的表达方式,都来自于生活,是我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与传统剧场不同,商场小剧场创造了“零距离”的沉浸体验。来自西安市雁塔区的张茵向记者展示了她的观演记录,过去半年里她在不同的商圈观看了17场演出。“以前会和朋友逛街或者去看一些演唱会,现在则更偏爱这种沉浸式小剧场演出,每次体验都是定制化的情绪SPA。”在张茵看来,小剧场距离演员更近,互动性更强,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下,这些可以即时释放焦虑情绪的演出是她买单的主要原因。“每次坐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或者不同的卡司(英语cast的中文音译,此处指演员阵容。 —— 编者注),感觉都不一样,就会让人想反复打卡。”
Z 世代的情绪消费图谱
在中大国际三楼的唐蒜铺子脱口秀剧场,演出开始前的间隙,创始人啸雷正在剧场里忙着帮录制短视频的演员进行调整。剧场外,来自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二学生小贾和闺蜜正在兴奋地自拍打卡。作为一家成立十年的西安本地脱口秀厂牌,唐蒜铺子拥有众多的忠实粉丝,每周都有十余场演出,周内上座率能达到九成以上,周末更是一票难求,其中每周两三场的方言脱口秀场几乎场场爆满。
曾做过电台主持人的啸雷,将陕西方言特有的幽默基因注入表演:从南稍门遛狗趣事到陕北人“风起云涌”的方言梗,再到周秦汉唐的文化解构,让观众在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中“笑着读懂西安”。
180元两张的脱口秀门票、每人一杯的 29元联名奶茶——这是小贾和闺蜜此次观看演出的消费账单。她们告诉记者:“我们关注啸雷老师和杨乐老师的脱口秀好久了,他们特别懂我们年轻人,年轻人的各种梗他们都知道,生活中的不如意被他们很有趣地吐槽出来,让人可以‘一笑了之’。一个多小时的演出,我们可以与外界的压力做一个短暂的隔离,很解压也很美好。”
数据显示,85%的年轻观众认为“情绪价值”是消费决策核心要素。这种诉求催生了跨城观演、带父母打卡等新现象。咨询机构MobTech研究院发布的《情绪经济消费人群洞察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为情绪价值和兴趣买单成为年轻人消费的首要理由,占比超过40.1%。
“现在的年轻人不再盲目追求物质,他们更愿意为情绪价值和真实体验付费。这种即时的、真实的参与感,正是年轻人渴望的。也许曾是媒体人的担当和自觉,我认为总需要有人去传递这座城市的声音,我们愿意成为这个城市的‘嘴替’。”啸雷告诉记者,不同时代观众感兴趣的点和演员能表现的点都不一样,作为国内第一个把陕西话做成脱口秀演出的先行者和演员,在他看来,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很多年轻人的消费选择更加注重情感体验和情绪价值,他们更愿意为能够带来快乐和满足的东西买单。这种“看剧+时尚餐饮+社交空间”的消费模式,具有年轻观众青睐的松弛感。“大家眼睛不往外看了,更多地看到了我们自己的文化,这些现在反而在年轻人中很火,这是人们重新对文化价值的一种自我认同。从《黑神话:悟空》的陕北说书到《哪吒2》的方言彩蛋,年轻观众正在重构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打开线上购票平台,钟鼓楼、大雁塔、大唐不夜城……记者发现西安的线下脱口秀演出剧场和场次众多,资深演员的专场演出开演前一周“售罄”已是常态。西安已有的十几家脱口秀俱乐部,其中超过一半入驻商场或商圈,周末场次更是供不应求。这种演艺产业的创新发展不仅带动了周边业态发展,更是形成了多个文旅新地标。
恰如西影电影园区运营部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那样:“文娱演出产品和商业的融合,不仅激活了存量商业空间,更在塑造城市文化新IP。”
(本文配图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一加(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