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延安山村告诉你黄土高坡“换皮肤”的秘诀 来源:西部网 作者:马晴茹 惠璇璇 杜鹏 时间:2024-10-23
点击上方图片链接观看视频 “荒山秃岭都不见,疑似置身在江南。只缘退耕还林好,一路青山到延安。”这首流传在百姓间的打油诗,描述着今日的延安景色。在延安市吴起县南沟村,抬头看,满目青山;低头看,碧水汪汪,很难想象这是坐落在陕北的小山村。在过去的近30年里,这个小山村实现了从“一棵树”到“一片林”的蜕变。荒山披上“绿衣”,怎么做到的呢? 延安吴起县南沟村郁郁葱葱的山峦。 10月22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逐梦之路”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吴起县,在延安吴起县退耕还林展览馆内,两张间隔20余年的对比照片吸引了媒体团成员的目光。 延安吴起县退耕还林展览馆内的退耕还林对比图。 中新社陕西分社网络部主任张远说,此次跟随采访团来到吴起南沟村,看到这个陕北小村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满眼黄土到山清水秀,一步步逐绿生金、由美向富,让他感触非常深。“来吴起南沟村我是第一次,这里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通过采访我了解到南沟村的村民响应国家号召,在退耕还林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努力,打造了一个生态旅游村,过上了好日子。” 回忆起20多年前,村民匡志忠说,当时的南沟村黄沙漫天,山扛不了风,地保不住水。“村里人灰头土脸忙一年,有时还不够一家人的口粮。” 媒体团成员采访南沟村村民匡志忠 要想扭转南沟村的面貌,种树,是一个没有退路的选择。上世纪90年代末,革命老区延安在全国率先启动退耕还林,一场绿色的革命自此拉开序幕。位于延安市西北部的吴起县,是“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 延安吴起县南沟村 “大伙儿在地头支起铁锅做饭,中午困了就把衣服蒙在脸上席地而睡,大风吹得眼睛睁不开也不停工……”匡志忠说,按照专家建议的株距、行距,种树时他们用木棍挨个比对、校正树坑之间的距离。即使如此,有的树也没能成活,还得反复补种。 退耕还林,并非朝夕之功,也没有一夜之间变换山川的奇迹。村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汗水浸润,才让山头一点点绿了起来。1996年至2002年,南沟村累计造林1.6万亩。“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村”——吴起县南沟村的造林经验被广泛推广。 媒体团成员走进吴起县退耕还林展览馆 在吴起县退耕还林展览馆里,一张动态遥感植被覆盖图见证了吴起县的生态恢复历程:随着时间推移,光秃秃的山峁从土黄变成浅绿,再变为深绿。根据气象数据显示,1997年以前,吴起县年平均降水量为427.4毫米,2011年至202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502毫米;植被恢复后,吴起县沙尘天气从2002年开始明显减少。 20多年过去,如今的南沟村发展以山桃、山杏、山地苹果等经济树种为主的生态农业,兴办十多家林产品加工企业,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推进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媒体团成员采访南沟村党支部书记白涛 “现在老百姓终于吃上了‘生态饭’,不出家门也有活干、有钱赚。”南沟村党支部书记白涛说,1996年以前,村里人均收入为666元,到了2021年村里人均收入已达到17176元。 “亲身实地看到、感受到了这里的绿水青山,满山的绿色植被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华龙网记者曹先旺说,南沟村不仅有好的环境,也有好的产业,经济发展越来越好,群众生活越来越美! 起点新闻 记者:马晴茹 惠璇璇 杜鹏 编辑:晓佳上一篇:专家谈|在红色印记中领悟弘扬延安精神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