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头条 >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系列报道之四 陕西如何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 时间:2021-01-29

3b66bd47e61079f7fecc9c7f7c2d5792.jpeg

西安曲江新区某文化公司的员工正在制作影视作品。 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记者 戴吉坤摄

1ec74c46e4bbfb185c92d8926097c04e.jpeg

我省众多文化标识被游人追捧

7d2b6e886413a7d94400881ab13f43f0.jpeg

戏曲舞台呈现梨园盛景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提升陕西文化影响力。

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自《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陕西日报记者 柏桦

■ 做靓“文学陕军”“长安画派”“陕西戏曲”等品牌,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 实现产业化发展,是文化资源创造价值、造福社会的必由之路

■ 没有一个空间是没有文化内涵、不能成为文化平台的

“十三五”期间,陕西省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发展,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实现“四个翻一番”,呈现出稳中有进、繁荣向好的态势——

2020年,我省共出版文学作品154部,73部(篇)作品获得各类奖项;拍摄完成影片46部,11部影片荣获国内外22项大奖;许可发行电视剧11部440集,电视剧《岁岁年年柿柿红》获飞天奖;排演戏剧作品30余部,话剧《长安第二碗》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发放文旅惠民卡(券)6万余张,举办惠民文艺演出1000余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1.89万场次,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日益丰富。

全省113家公共图书馆、119家文化馆、1.8万余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向社会免费开放,共建成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4个、示范项目8个,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适用性持续提升。

2020年,全省完成重点旅游建设项目821个,完成投资847.1亿元;新增1家国家5A级景区、3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我省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十三五”我省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面对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省的目标,“十四五”我们究竟该怎么干?

科学开发利用

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据陕西省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我省共有近5万处不可移动文物、700万余件(组)馆藏文物,备案博物馆319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224处。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让陕西具有了文化建设发展的先天优势。底蕴深厚的文学陕军、长安画派,厚积薄发的陕西影视,异军突起的陕西戏剧等,这些颇具影响力的文化陕西品牌,让我省具备了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的坚实基础和可能性。

文化旅游业进入新发展阶段,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做靓“文学陕军”“长安画派”“陕西戏曲”等品牌,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才能真正拥有主动权。

“实现产业化发展,是文化资源创造价值、造福社会的必由之路。”陕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燕认为,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科学开发利用,研究、弘扬我省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现代文化创新发展的丰富营养,努力创造富有历史底蕴、民族特色、时代气息的文化产品是首要任务。在优质文化产品基础上形成核心IP,培育文化品牌,形成自身特色和竞争优势,借助科技元素、时尚元素延长产业链。同时健全市场体系,促进文化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促进资源、要素向优势文化产业和企业集聚。将厚重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好、配置好、利用好,并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才能使陕西从文化大省跻身文化强省的行列。

补短板强弱项

让创新创造成为发展新动能

“十三五”期间,我省文化和旅游业主要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基本完成,规划实施取得丰硕成果,补短板、强弱项、增效能成果显著,实现了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相统一。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根基更加深厚,优势更加突出,动力活力更加彰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进入“十四五”,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产业链不全、产品结构不优、公共文化服务不完善和旅游消费低等问题该如何破解?

针对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我省将坚持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发展理念,以保护为前提,以合理利用为核心,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确保文化和旅游开发不破坏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环境。优化要素和功能布局与配置,引导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推动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和合共生。

针对产业链不全、产品结构不优的问题,我省将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强化文化创意战略、文化人才战略、文化品牌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不完善的问题,我省将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优质精神食粮、文化产品供给,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针对旅游消费低的问题,我省将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以优秀文化促进精品旅游产品开发,全面推进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要素融合发展,推动科技融合、生态康养、文旅金融等新业态发展,催生文旅消费新动能。

跨界融合发展

向万亿级产业集群迈进

随着现代文化旅游业中无景点旅游趋势的出现,一些商圈成为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去处。大唐不夜城、小寨等地成为来陕游客最热衷游览的商业圈子,城墙根下的各色餐馆、酒吧等本土化的生活场景成为游客驻足的风景。

正如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所说,没有一个空间是没有文化内涵、不能成为文化平台的。让这些空间成为陕西文化“走出去”的直播间,成为优秀文化旅游产品“火起来”的展示台,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岗,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是我省建设文化强省道路上必须始终在肩的文化使命。那么,推进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把握新发展阶段,引入和发展多样化的文旅产品,将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体育产业、会展商贸、教育研学等纳入文旅产业的合作与开发中,在金融、传媒、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探讨文化旅游业的全要素开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将为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通过实施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重点文旅项目,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旅企业,力争到“十四五”末,文化事业繁荣、文旅融合深度持续加强、数字文旅新动能进一步激发、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文化旅游发展环境明显优化、综合效益明显增强,陕西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示范区,文化旅游业成为万亿级产业集群。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

任宗哲: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陕西日报记者 柏桦

“陕西文化旅游资源富足、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是我们推进文化旅游强省建设的宝贵财富。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继而形成产业优势和品牌价值?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科学指引,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通过深化改革创新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展现新时代文旅行业追赶超越新作为、新担当;必须深刻把握行业特点和发展实际,着力在关中、陕北、陕南文旅发展不均衡,优质产品供给不充分,拓展文旅消费深度广度的能力不全面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任宗哲对陕西文化旅游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

“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期,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做强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特色文化艺术品牌;加快推动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构建文化自信支撑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省图书馆新馆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办好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等各类艺术活动,不断提升陕西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抓好万亿级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落地实施,打造关中综合文化产业带、陕北民俗及红色文化产业带、陕南自然风光生态旅游产业带,形成以关中为轴,陕南、陕北为翼的文旅产业发展格局;深入实施‘文旅+’,推动与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农业、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丰富文旅业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建设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街区,做大做强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文化主导产业。”任宗哲表示,我省文化旅游强省建设工作正在全力推进。

张燕:高定位规划 举全力施行

陕西日报记者 柏桦

“2020年5月,我们就‘陕西如何建设文化强省’这一课题进行调研并形成研究报告《陕西如何建设文化强省研究》。可以说加快文旅融合、提高创新性、深化机制改革、切实将文化资源转变成产业资源是加快推进陕西文化强省建设的重中之重。”陕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燕建议从8个方面加强文化强省建设工作:第一,做好文化强省规划布局,加快制定《陕西文化强省发展总体规划》《陕西“十四五”文化强省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明确目标、划定职责、厘清界域、加强管理;第二,整合独特文化资源,以关中历史文化为主体,陕北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陕南生态文化为两翼,形成‘一体两翼’的文化生态格局,打造文化品牌;第三,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确保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第四,从完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推动“文化+”新业态发展、推动文化产业金融体系发展、构建统一开放的文化消费市场等6个方面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第五,增强文化旅游景区的主题特色和旅游产品供给水平,构建陕西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系列品牌,增加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与供给;第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事业单位结构性改革,吸纳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和监督;第七,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加快陕西文化“走出去”步伐;第八,在创意设计、技术研发、经营管理、营销策划等领域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形成一批陕西文化名家,强化人才聚集。

肖云儒:形成新的文化创造观

陕西日报记者 柏桦

“我们常说陕西是文化大省,其实主要是指资源丰富。但我省丰富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档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新的文化资源观。文化资源是多层次的,既有文物、文化遗迹类的硬资源,周秦汉唐历史文明类的软资源,也有创新力、包容力、 思维力和社会情绪资源,还有绿色资源、云资源、市场资源。建设文化强省需要调动全省各行各业,通过多种资源高密度、高层次、高质量地组合发力,来创造更多新的发展空间。”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认为,文化强省建设首先要建立新的文化资源观,同时需要各界的共同助力。

“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我们还需要新的创造观。文化的创新创造不能止于作家艺术家在作品中的创新创造,应该包括创意力、策划力、组织力、宣传评论力、市场营销力等文化生产力的创新创造。这些都是打造文化强省不可或缺的要素。从这个角度来说,将文化大省变成文化强省,是文化界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肖云儒认为,新的创造观与良好的文化创造氛围,在文化强省建设中缺一不可。“当代社会有一个认识:一切空间都是文化平台,都有文化内涵。文化并不仅仅要表现在小说、电影、电视等文化产品上,还要表现在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创造创新水平上。只有各行各业形成极具活力的文化创新精神,构建起一种文化创造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氛围。这才是建设文化强省最好的社会环境。”

网言网语

平沙落雁:应该加大对文化类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培养和扶持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民营企业,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推动其创新发展。同时,还要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型、科技型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高山流水:近年来,博物馆成了旅游热门打卡地,但我们的博物馆或者规模很大但馆藏文物有限,或者馆藏丰富却有一定的封存。应加快实现博物馆可移动文物资源共享,建立全省可移动文物资源共享平台,鼓励博物馆、纪念馆等收藏单位将丰富馆藏借出去、引进来,盘活文物资源,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良性自主循环。

(柏桦整理)


我省旅游总人次数和总收入持续攀升

a888b6604d69864d4f34b6420cf9e17a.jpeg

我省文化产业保持较高增速

cb0de1c253ad74cac88085eb53e3fed4.jpeg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