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头条 >

权威发布 陕西文物保护利用力度显著增强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 时间:2020-12-03

12月2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凝心聚力高质量发展”系列发布会第十二场,介绍陕西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有关情况。

近年来,我省在文物保护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中画红线、严执行,在大遗址保护利用中谋求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与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的“四个结合”保护理念,在考古发掘和科技保护中力求还原历史本真,在博物馆建设和文物外展中谋求惠民生、增自信、显张力,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新动作、大动作不断。

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文物保护大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陕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实施意见》,将文物保护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文物系统坚决守护好中华文明、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大力推进长城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黄帝陵文化园区和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实施博物馆改造提升等重大文化标识工程;在全国率先编制《陕西文物保护总体规划》《陕西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创新编制《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规划》《陕西革命文物保护规划》等,努力实现文物保护与社会进步和谐发展。

近年来,全省投入54亿元实施文物保护维修工程335项,完成革命旧址保护修缮和环境治理254处,修复可移动文物2.4万余件(组);完成第一次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开展长征、抗战和石窟寺、秦岭地区、黄河沿线等文物专项调查,基本摸清了文物家底。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申遗成功为契机,我省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石峁遗址和西汉、唐代帝陵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全省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预备名单的遗产共9处42个点。我省建成5个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开展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和预防性保护,实施文物科技保护研究项目100余个,共有45个获奖,其中秦兵马俑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我省开展主动考古项目103项、配合基本建设项目540余项,发掘古遗址、古墓葬1.6万处(座)、出土文物4万余件(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30年来,陕西有26项入选,约占全国十分之一,近3年连续每年2项入选。经考古发现建立的博物馆成为让世界了解陕西乃至中国古代文明的“金色名片”。

数读发布会

1、“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30年来,陕西有26项考古成果入选,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近3年来每年有2项入选。

2、全省有不可移动文物点49058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处9个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6处33个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98处。编制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100余项。组织实施文物保护维修工程335项。

3、在省级登记备案博物馆325座,平均每11.7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超全国26万人的平均水平,全省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超4900万人次。我省发挥以秦兵马俑等为代表的文物资源优势,先后在26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主题鲜明的文物外展51个,陕西文物成为配合国家外事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外交使者”“文化名片”作用充分彰显。

专家点评

彰显精神标识 坚定文化自信

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 周魁英

“十三五”期间,陕西文物系统树立“保护文物、发展文化、传承文明”的工作理念,全面落实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任务,努力探索破解文物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化解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协调推动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促进省域经济社会的健康长远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着力塑造黄河、丝路、红色三大文化标识,形成中华文明弘扬传承博物馆群,显著提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水平,稳步夯实田野文物安防基础工作,深化“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文物工作开创新局面。

文物是历史的实物见证,承载着历史文化的重要信息。保护和利用好文物资源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意义深刻而久远。“十三五”期间,陕西文物系统不断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力度,提升陕西文物领域治理能力,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加快陕西省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成开放;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做好反映百年党史的重要遗迹、遗物的保护维修和展示提升工程。

“十三五”期间,我省在考古和文物的科技保护方面大事不断,喜事连连。“考古中国——中华探源工程”重大项目中,石峁遗址、杨官寨遗址等取得丰硕成果。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文物保护国际合作基地、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运作,有效发挥引领作用。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推广自贸区土地储备考古前置经验有效配合了我省的经济发展。周秦汉唐都城及帝王陵寝的考古与研究,彰显了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十三五”期间,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快速提升,这也推进了我省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浐灞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建设与提升;优秀文化传承基地、社区博物馆、省级文化遗址公园“三个平台”建设,智慧博物馆建设,陕西省博物馆文创产品联盟这些大动作,有效提升了博物馆社会公众服务能力和国民教育作用。

“十三五”期间,我省文物系统继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配合国家重大外交、文化活动,筹划专题文物展览,继续做好缅甸蒲甘他冰瑜寺文物修复项目,落实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开展丝绸之路境外联合考古工作,拓展与中亚其他国家以及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国家的交流合作,使文物保护成为对外交流合作“金色名片”。

解读

让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赢

26844aa3600f917082facf3e22211027.jpeg

经过维修和环境整治的延安鲁艺革命旧址。资料照片


“十三五”期间,陕西文物系统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新动作、大动作不断,保护文物、发展文化、传承文明得到充分体现。

大遗址保护成为惠及社会民生的全国示范

我省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四个结合”理念和“五种模式”实践受到中央肯定。我省目前已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4家,8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总数居全国第一,同时还新公布25家“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近年来,我省在大遗址保护中形成了以秦始皇陵遗址公园、汉阳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国家公园模式”;以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集团运作模式”;以延平门遗址公园、曲江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市民公园模式”;以大唐西市遗址博物馆为代表的“民营资本投资模式”;以汉杜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退耕还林模式”五种大遗址保护实践模式,突破了长期困扰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瓶颈,有效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首批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行评估中,陕西省大明宫、汉阳陵和秦始皇陵三处考古遗址公园名列前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是国家文物局与省级政府合作共建的创造性举措,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保护区建成开放,成为全国大遗址保护新示范。

文物保护修复揭示中华文明源脉

陕西考古发掘揭示了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源脉,展现中华文明发展历史脉络,体现中华文明辉煌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丰富了历史内涵,为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重大贡献提供实证。依托考古出土文物在境外举办的展览为促进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和2016年,神木石峁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捷报频传,在国际上声名远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进展顺利。石峁遗址作为距今约42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的超大型石筑城址,为探讨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

石峁遗址保护研究只是陕西文物保护的冰山一角。近年来,陕西在文物本体保护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在考古新科技运用、文物展示和保存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称道的成就。周原、汉长安城、汉唐帝陵、统万城、汉中龙岗寺、丰镐等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均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国家文物局、科技部在陕西设立了“砖石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科技部文物保护国际合作基地”。陕西早期考古发掘的方法、理论为全国提供范例和经验,“基地+”模式在多地设立综合性考古基地推进区域考古工作,正在建设的全国首家考古专题博物馆将加大考古成果阐释和利用。陕西考古界涌现出的大批全国知名考古大家为全国培养大批杰出青年考古才俊。众多国内知名高校将陕西作为考古教学实践基地,陕西培养的考古专业人才遍及全国文博单位和考古科研机构。

7190cad7fd3e72f9ac8baa3af50dad1e.jpeg

韩城梁代村芮国遗址博物馆2018年2月14日正式对外开放。资料照片


文物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进

“十三五”期间,大批收藏保护展示优秀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博物馆、纪念馆相继建成,主体多元、类型丰富和体系完备的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博物馆构架基本形成。目前,全省在省级登记备案博物馆有325座,平均每11.7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超全国26万人的平均水平,全省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超4900万人次。

“唐代壁画珍品展”“巧手良医——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展”“真彩秦俑”等陈列获得“全国十大精品陈列”。每年举办各类展览约800个,其中10个陈列展览先后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奖”,数量居全国前列。网上博物馆、VR虚拟现实展示等手段更让陕西文物蜚声全球。

观赏性、知识性、互动性是互联网时代数字博物馆的突出优势。目前,我省已经完成143家数字博物馆网络虚拟馆建设,推出“陕西数字博物馆口袋版”“文物三维数字魔卡”“陕西文物网络之声电台”“智游陕西博物馆”电子讲解服务平台等;实施珍贵文物3D建模、陕北石窟数字化保护、“互联网+延安革命旧址”等数字化保护展示利用项目,让更多博物馆库房里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陕西在全面总结评估“十三五”文物工作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文物事业发展新蓝图,抓紧编制《陕西文物事业“十四五”规划》,在全国率先编制《陕西文物保护总体规划》《陕西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创新编制《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规划》《陕西革命文物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单位防雷设施建设规划》等,确保文物保护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实现文物保护与社会进步和谐发展。

在建设文化强省过程中,陕西文物系统推动文物资源成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积极力量,将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央媒看这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长安城。

在那座城里,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畅快肆意,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气势恢宏,有“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的热闹繁华,也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平静祥和。

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开始,先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遗产。如今,数千年的光阴浓缩在西安博物院中,向世人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璀璨与荣耀。

——《十三朝古都的璀璨记忆(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020年2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清明节小长假,位于西安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3天假期里共接待游客约1.2万人次。这一数字仅为2019年同期的约十分之一。但在网络上,这家博物院连续举办了“云游兵马俑 探秘兵马俑一号坑秦国军队”“兵马俑出土兵器首次展示”等多场直播,累计传播量则超过7000万次。

——《兵马俑“云直播”迎来7000万“游客”》2020年4月8日新华网

18日,陕西省文物局公布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全省文物资源2020年版最新统计数据,分为“不可移动文物情况”“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文管所数量”“博物馆数量”共四大类的全省文物资源统计数据情况。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非常悠久;陕西也是文物大省,文物遗存十分丰厚,尤以具有丰富性、完整性、至高性等特点的周秦汉唐文物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

——《陕西公布最新文物资源数据 亮文物“家底”》2020年3月19日新华网

网言网语

@广珠珠:地上是西安地下是长安,一座秦岭山半部中国史。

@爱我风华:长安自古帝王都。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了解西安历史最好的窗口,从人类的起源到秦汉的发展与繁荣,这里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文物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

@钟离含玉: 陕西省考古队一定是全国考古队里最忙的那个。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