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头条 >

致敬抗疫英雄 守望中国精神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杨静 王姿颐 时间:2020-08-19

8月19日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今年医师节的主题为“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2020年,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陕西省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用自己的技术、爱心顽强拼搏,筑起了一道道守护生命安全的坚强防线。“穿上白袍,就是战士。”他们生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他们是新时代最美逆行者,更是人民群众心中永远的抗疫英雄。


马现仓 为国出征,义不容辞

453a718fb3a73c18c5c9052146aedbe2.jpeg

马现仓是西安交大一附院副院长、陕西省第二批援湖北医疗队队长。从武汉归来的那一天,他说:“我们从平凡中来,最终要回归平常,希望队员们回去后能够尽快以平常心回归工作岗位,继续作出不平凡的贡献。”2月2日,陕西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121名医护人员在队长马现仓的带领下,赴武汉开展救治工作。对马现仓来说,为国出征,带领队伍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他义不容辞的使命。为确保安全,马现仓多次召集医疗组和护理组开会,指导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流程,实施三级查房,落实十八项核心制度,以医疗质量和安全为保障,挽救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健康。在接管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七楼病房后,医疗队工作中出现问题。病区的医生由当地医生和医疗队医生组成,医疗队的医生又来自不同级别医院、不同业务岗位、不同专业,因此团队成员间大多互不认识,不了解工作习惯,管理不顺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管理人员一直进行摸索、尝试和创新,实行“一体化两岗位三线制四定床五补充”,从医生不固定床位、轮岗排班到固定床位、轮岗排班,最后到固定床位、根据排班时间进行A/B岗位设置,分层分级进行管理,最大程度实现医疗资源的优质化、物资的合理化、效率的最大化。经过一系列管理上的优化,陕西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接管的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七楼病区运行良好,患者满意度基本达到100%。在武汉期间,马现仓每天晚上召开碰头会听取各组汇报存在问题以及第二天工作计划,务必保证每一位队员处于身心健康的状态,相互间尽快熟悉业务和工作习惯,使每一件工作得到落实。马现仓说:“我不仅是一名领队,还是一名心理医生。在组建这支队伍的时候,我就要求必须带一名心理医生,很多人的心理和情绪会承受不住,这时候就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去做心理干预和辅导。”历经56天的武汉抗疫,121名队员用热血和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用汗水和勒痕诠释医者大爱,用精湛的技术、细心的照顾为患者生命健康保驾护航。马现仓说,在近两个月的战斗中,医疗队形成了“不畏艰苦、救死扶伤、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们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铁军。


吴昌归 非常时期,我没有理由不去武汉

95553a8bb60db462f0aadcff2a2d628f.jpeg

在陕西支援湖北的医务人员中,有一位在中国呼吸界响当当的人物,他担负起医疗队专家组组长,支援武汉市第八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他就是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胸科医院院长吴昌归。2月2日,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接到省卫生健康委通知,要求迅速派出一支医疗队赴武汉,全面负责武汉市第八医院的医疗救治工作和技术支持。吴昌归带领着由50多名医生、140余名护士及20多名医技保障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奔赴湖北一线。“我是呼吸内科医生,曾经的军人,也是党员,这个非常时期,我没有理由不去武汉。”吴昌归说。到达武汉当晚,吴昌归和医疗队成员同武汉市第八医院专家进行紧急沟通,对接各项医疗工作。随后,他又和专家组成员研究初步掌握的医疗信息,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相关预案……仅两天时间,医疗队第一批队员就顺利到科室展开救治工作。“早一分钟抢救,患者就多一分钟保障!”吴昌归说。与病魔较量,必须与时间赛跑。从医疗队入驻武汉市第八医院收治首批患者开始,吴昌归更加忙碌了。讨论病情、会诊、查房……吴昌归根据从医经验,要求对呼吸疾病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制定个体治疗方案。吴昌归认为个体化用药,特别是对于激素类的使用,时机和剂量很关键。适量,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时一名危重患者病情恶化,经过高流量吸氧及对症药物治疗,患者生命体征变得平稳。适时将患者的氧浓度降低35%,患者却觉得胸闷气憋,进一步检查,双肺已恢复正常。在武汉抗疫的51个日日夜夜,吴昌归指导并参与救治多名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多次赴随州中心医院,指导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在他和医疗队员的科学诊疗和精心护理下,收治患者均已康复出院,圆满完成了救治任务。归来后,吴昌归又第一时间投入战斗,带领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胸科医院团队承担起院内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确认及排除。专家组成员每4天值昼夜班一次,参与发热门诊、门诊、急诊排查及住院部科室会诊,诊断的病人超过千人。患者入院前均经过严密筛查,对疑似新冠肺炎的患者,及时上报并组织专家组会诊,有序完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经排除后,给予相应的治疗,保证医疗环境的相对安全。同时,吴昌归还作为陕西省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成员,参与了全省疑似患者的会诊。“在这场战‘疫’中,很多患者被新冠肺炎夺去生命,很多家庭笼罩在病魔的阴霾中。很多医护人员、基层工作人员战斗在抗疫一线,只为守护大家的健康和平安。我们一定要注意防护,万万不可功亏一篑。”吴昌归提醒说。


张仁儒 因为疫情需要,我作为一名感控医师,必须去!

bb7391b6e71f9ab9831f39951fd35b03.jpeg

今年26岁的张仁儒是第三批国家(陕西)援湖北中医医疗队队员、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控科医师。奔赴武汉抗疫的这段经历,让张仁儒深刻体会到,履行医者的使命和担当,让人义无反顾、充满力量。她用实际行动,让青春里的这段时光闪烁着光芒。

让人想不到的是,“90后”的张仁儒是主动请缨、逆行出征。说到出征武汉,张仁儒当时想得并不复杂:“疫情当前,因为国家需要,因为疫情需要,我作为一名感控医师,必须去!”张仁儒前往武汉的时候,瞒着远在老家的父母。她知道这是一场势在必行的征途,决定不说是不让父母担心。张仁儒压力最大的时候,是她刚到武汉那段时间。可能很多人觉得,这种压力源自恐惧,但张仁儒说:“压力大更多是因为当时还不熟悉情况,怕自己经验不够,感控工作疏漏对团队的安全造成威胁。”第三批国家(陕西)援鄂中医医疗队进驻方舱医院的前两天,感控人员对方舱里的环境进行了详细检查,将诸如区域划分不合理、缺少废弃物品处理间等问题集中解决了,但即使这样,张仁儒还是分外小心。开舱当天,来自5个省份的医疗队陆续进入医院,看着医护人员一个个走进去,她觉得那一刻,所有人都紧紧团结在一起,开始为了抗疫胜利这个共同的目标拼尽全力。张仁儒每天的工作,是监督医护人员做好全部防护措施后,再进入方舱工作。等到下班的时候,张仁儒再协助医护人员安全脱下防护服、手套、口罩等,将这些使用过的防护物品统一处理。作为一名在一线的感控医师,张仁儒明白,脱防护服的过程十分危险,“步步惊心”。每脱下一层,都要洗手一次,整个过程需要洗手十几次,花费40分钟左右。如果一个环节疏忽了,病毒就有可能乘虚而入。所以即使有的医生下班时已经到了体力极限,但张仁儒还是会辅助他做好每一个步骤。医生保护病人,张仁儒在心里默默扛起了保护医生的职责。需要张仁儒做的细小的工作其实很多,比如防护服分大小码,有时个头高的男医生如果拿不到合适的防护服,那可能他一整天就只能站着,因为一坐下,防护服就有撕裂的可能,穿着很危险。为了确保大家都能拿到合身的防护服,张仁儒只要发现码数不对,就赶紧去管理物资的地方协调,确保医护人员都能有合身的防护服穿。在武汉期间,最难熬的是每天晚上对父母的思念。出发之前,张仁儒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和父母视频,但到了武汉以后,她再也不敢接父母的视频邀请,只会打电话。时间长了,父母似乎也猜到她去了抗疫一线了。2月10日到达武汉,3月18日返回,张仁儒和医疗队的队员一起在武汉度过了30多天。张仁儒结束隔离回到家,见到父母的那一刻,她泪流满面。不过,张仁儒从不后悔逆行武汉,她自豪地说,独自做出了前往武汉的决定,扛过了压力,得到了专业历练,也守护住了大家的安全。


王娟 把耐心留给并肩战斗的伙伴和患者

6bcfcd7b02a9c32e4168dcf2cc297551.jpeg

社区是疫情防控前沿阵地。2020年疫情防控以来,王娟作为杨凌五胡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奔走于社区的角角落落,排查、值守、宣传、消毒、测温……她坚守一线,践行着责任与担当,为8万余名群众筑起一道疫情防控的坚强壁垒。疫情防控以来,王娟带领职工按照防控要求,联合街道办为辖区60个疫情防控点发放宣传资料,对防控点人员进行手卫生和消毒液配制培训,同时,还要为居家医学观察的人发放消毒液、口罩和体温计等,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6个小时。当时,杨凌唯一确诊病例就在五胡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患者确诊以后,由王娟来协调街道办、医院对与其密切接触人员进行转运、隔离。考虑到密切接触人员的心理状态,王娟一般会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进行耐心地沟通劝解,再将人送往隔离点。遇上不理解的群众,有时要苦口婆心地做几个小时的思想工作,王娟说:“不光要和密切接触者本人沟通,也要和他们的家人沟通好,才能顺利把人接走。”2月7日,王娟受命进入杨凌的防疫隔离点工作,但社区工作依然要兼顾。工作状态下的王娟,有十足的“女汉子”架势,一个人要挑起两份担子,承担双倍的压力。医务人员进驻隔离点以后,从操作规范到突发情况处置,都需要培训,经验丰富的王娟担起了这个任务,成了团队的“主心骨”。和王娟一起在隔离点工作的杨凌惠仁医院护士陈路青记得,王娟一遍遍地叮嘱她们:“不光要照顾好隔离人员,也要照顾好自己。病毒你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稍有差错,后果就不堪设想。”工作中的王娟一直都是爽快利落的风格,但共事久了,团队里的人都能体会她这些叮嘱背后的温柔关切,拿她当贴心的大姐。在隔离点,一般的服务人员不允许进入,王娟和团队里的医护人员除了要承担隔离人员的护理工作,后勤保障、卫生打扫等都需要她们完成。每天的工作任务繁重,一个班次需要12小时。隔离人员有的配合度很高,有的则因为各方面的不习惯而不够配合。王娟觉得这都可以理解,遇上病人提出生活上的要求,她也都尽量满足。就这样,王娟在隔离点坚守了40多天。对王娟来说,工作需要的地方,她会义无反顾地去。但是在她身后,其实也有人需要照顾。王娟的女儿今年参加高考,但是从疫情阻击战打响的那天起,她就再也没有时间照顾女儿,最为关键的高考冲刺期,她都错过了。提起这些,王娟觉得很愧疚,她把自己的温柔、耐心留给了并肩战斗的伙伴,留给了病人,给予女儿的却很少。


杨亚奇 做好疫情防控,是党员的责任,也是医者的良心

dc19606cb03cbc21c0beafb856afc93b.jpeg

在西安市高新区东大街道太平河村,有一位“知名”的医生。他扎根基层,坚守农村,进村入户,嘘寒问暖,号脉听诊,用自己的医术和热情服务着一方村民,也得到了乡亲们的信赖。他就是杨亚奇。当了25年村医的杨亚奇,工作事务极其繁杂,只要村里和医疗卫生有关的事情,他都亲力亲为。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杨亚奇更加忙碌。村里进行疫情防控,杨亚奇很自然地被选为防控应急组成员,除了日常的防疫知识宣传、环境消杀、流调等工作之外,他还要配合防控应急组进行疫情防控演练。有一次演练时已经夜里11点多了,防控应急组的微信群里突然弹出消息说村里发现疑似病例,组长要求防控人员快速到位。杨亚奇收到消息后,立马带好防护用品出门,10分钟内就赶到了集合点。虽然只是一次演练,但杨亚奇的快速反应能力可见一斑。因为以前在村里,交通、通信不发达,遇上急病,村民们半夜来敲门求助,他都得赶紧起来处理,时间久了,这种迅速反应早已成了习惯。对于村里的疫情防控,杨亚奇心里明白,太平河村没有确诊病例,形势没有高风险地区严峻,但是疫情防控那根弦不能松,做好疫情防控,是一名党员的责任,也是医者的良心。出于对太平河村800余户3100多人健康负责的考虑,疫情期间,杨亚奇负责起了村里的防控知识宣传工作。刚开始,村里有老人对疫情期间不许聚集的要求不理解,但是杨亚奇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解。欣慰的是,老人们最终还是听得进去他的话。太平河村村民杨金堂说:“他特别负责任,我们的事情他都会操心、重视,大家都相信他。”为了让村民们对防疫知识入脑入心,杨亚奇看见网上有简洁接地气的小视频时,也会很用心地跟着学,写稿子、录音频,再加上几句村里人喜欢的俏皮话,过几天,这些声音就会响起在村里的各个角落,宣传效果很好。“在村里当医生这么多年了,大家愿意听我说,也相信我说的,所以我做防疫宣传效果好。”杨亚奇嘿嘿一笑。当然,和许许多多的村医一样,杨亚奇的主业还是给村民看病、做好预防保健 。多年来,杨亚奇就一直帮村里的老人、小孩操着一份心:经常提醒老人去体检,还要定期给测血压,预防冠心病等;小孩子出生以后,及时提醒家长带去打疫苗……这些貌似不起眼的小事情,杨亚奇都说不清做过多少件,重复的话不知道说了多少遍,但是太平河村人心里明白:杨亚奇是为他们着想。


刘蕊 疫情面前,哪里有需要就应当第一时间冲向哪里

56caf4c8e45291e0cc9a8786c70f03a5.jpeg

经历过SARS、甲流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今年44岁的西安市第四医院·西安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蕊依然选择逆行,她用行动生动诠释了医者的担当与使命。

在疫情暴发早期,刘蕊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市级会诊专家组成员,随时处于待命状态,进行疑似患者会诊及专业指导;当疫情处于上升期时,医院为全面应对疫情成立了感染疾病科,刘蕊作为病区主任第一批进驻科室,全面负责发热门诊、感染病房及预检分诊;在感染疾病科的工作告一段落进入隔离期时,她又主动请缨,“转战”新建的西安市公共卫生中心。3月22日19时20分,西安市第四医院·西安市人民医院接到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通知,组建医疗队再赴西安市公共卫生中心抗疫前线。刘蕊作为医疗队队长再次出征。“作为一名医生,尤其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一名医生,不能权衡利弊,疫情面前,哪里有需要就应当第一时间冲向哪里。”刘蕊淡淡地说。接管西安市公共卫生中心一个病区后,刘蕊始终保持着为群众服务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一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她全身心参与新冠肺炎病例的排查、确诊、会诊、指导治疗。同时,她结合自身丰富的呼吸重症诊治临床实践经验,根据此次疫情特点,对该中心的医疗救治和防控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每天与患者近距离接触,连续100多天没有回家,其所在病区平均每月接收许多住院病人和密切接触者……从3月22日至今,刘蕊一直坚守在西安市公共卫生中心。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口罩,一个班次下来浑身早已湿透,这些已成为她的工作常态;常常因为投入工作,忘记吃饭、日夜奋战,甚至投入到西安市公共卫生中心病区工作以来,仅轮休了两次,她都毫无怨言。刘蕊对工作、对患者全身心投入。为了更准确地掌握患者病情,减少医患之间由于语言不通造成的沟通障碍,刘蕊设计了十分详细的表格,直接让患者来填,再加上必要的问诊,双管齐下,减少了误差;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刘蕊定期在病区进行医护人员培训,通过视频、讲座、开会等形式让大家学习交流。她不断提醒医疗队队员,在鉴别新冠肺炎患者及疑似患者的严重程度时,不能照本宣科,一定要结合病人的基础体质和原有病症以及病程中的变化,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对于家人,刘蕊心中充满愧疚。刘蕊说:“我父母年纪大了,他们都很支持我,妈妈还对我说,我首先是国家的孩子,其次才是她的。现在我只希望疫情赶快过去,再来弥补不能团圆的遗憾。”(记者 杨静 王姿颐)

编辑:张瑞琪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