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1500余名河长活跃在渭河两岸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齐卉 时间:2020-05-26
初夏,渭河两岸,万物勃兴,游人如织。宝鸡市渭河滩上众多鲜花竞相开放,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5月22日,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团结区段河长张胜利同往常一样行走在渭河岸边的城市运动公园,仔细检查着健身器材和花草树木的养护情况。 三年来,这1公里的河堤路他每日都来巡查一遍,对这里的一花一草再熟悉不过了。“环境变好了,市民的素质也更高了,河边乱扔垃圾的现象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张胜利笑着说,“如今走在渭河边,是满满的幸福感。” 在西安市高陵区,河长巡河时有了“高科技”。“拿起手机‘咔嚓’一拍,再轻轻一点,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就在巡河APP上完成了一处现场信息图像采集。”渭河高陵区张卜段河长王华告诉记者,“巡河APP可清楚记录巡河时间、轨迹等情况,用起来非常方便、高效。APP后台可实现信息实时全掌握。” 和张胜利、王华一样,1500余名各级河长活跃在我省渭河流域。在渭河岸边,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一块醒目的蓝色公示牌,上面清晰地写着各级河长的姓名、联系方式和职责。 陕西省明确由省委书记担任全省总河长、渭河省级河长。记者了解到,目前渭河各市级、县级河长均由沿渭各市、县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在落实河长制过程中,我省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工作和责任体系,渭河各级河长巡河检查实现经常化。两年来,省级部门跟进服务河长巡河33人次,市级河长巡河93人次,县级、乡镇级河长巡河42736人次。 河长制带动了“河长治”,筑牢了三秦儿女母亲河的生态屏障,留住了悠悠乡愁,让“最美家乡河”渭河的美景尽收眼底。渭河横贯八百里秦川,如今处处都能看到碧绿的水草在水中摇曳,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弋。绿化带与堤岸公路交相辉映,构成了河、林、路一体化的生态长廊。渭河沿岸的秀美水景,令人流连忘返。 最美家乡河的生态密码 如今的渭河,蒲草青青,绿遍河沿。草丛中、水面上,不时有苍鹭、灰鹤等野生鸟儿扑棱棱扇着翅膀,相鸣关关,自由飞翔着。 从小生长在渭河岸边的杨砾是咸阳市渭河城区段综合治理续建工程建设处副处长,从工程设计到建设完工,几百个日日夜夜,他和他的同事们的心一直紧紧系在这条母亲河上。“每天都会来河边走走”已经成了杨砾的日常习惯。5月22日,渭河岸边,看着鸟儿飞起落下,听着游人吼着秦腔,感受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他的心又一次无限舒展开来。 渭河四季滋润着咸阳城,改变了这里的生态环境和咸阳人民的生活。“意想不到的改变”是大多数受访市民对渭河最真实的感受。站在河岸,人们看到的是美不胜收的风景,看不到的是改造过程中对生态的极致追求。 杨砾告诉记者,在全省渭河综合整治工程咸阳湖二期设计阶段,为了最大限度突出生态治理理念,设计经过4次大的调整,小细节整合若干次。工程保留了河道内的原有生态,例如水边大片的芦苇荡和原有的树木植被。有时为了保护一棵原生柳树,园林设计都要反复探讨推敲,调整方案,力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效果。 渭河在咸阳市段共有88公里,穿过咸阳城区有16.82公里。渭河中央随处可见大小不一的岛屿,看上去植被茂盛。“为了保证行洪,我们对河道里进行疏浚,采用柔性治水的理念,尽最大可能保证原生态,将岛屿作为生态景观。最初的设计中,我们将其中一些岛屿作为供游人亲近自然的景点,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后,最终决定取消游客上岛,我们要将岛屿全部留给鸟类栖息,让鱼类可以在浅水区产卵。”杨砾告诉记者,建设中不惊扰鸟类,更不允许上岛掏鸟蛋。作为渭河治理的参与者,所有的施工人员都带着对渭河深深的感情和对大自然的敬畏去做每一件事。 “渭河不仅仅是陕西人的母亲河,也是鸟类、鱼类等各类生物的母亲河。水工工程刚结束的时候我也曾看到一只大天鹅带着两只小天鹅在渭河里浮游……渭河生态治理不仅是美化环境的工程,更是一项有温度的工程。”杨砾说。 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居民是否能够畅快呼吸,高楼大厦间是否有干净的河水和养眼的绿意。 咸阳市区处在渭河中游段的末端,常年河水平稳,冲淤平衡,在此建设水面景观得天独厚。 在景区,两个共计150亩的生态湖面上荷叶碧绿,芦苇荡漾。污水处理厂达标的部分排放水聚集在这里,通过菖蒲等水生植物进行净化后,再流入渭河。杨砾细说建设中的点滴,太阳也逐渐慢慢躲在了秦岭山后。河坝上夜晚的七彩灯光亮了,小小的瀑布景观让渭河看起来又多了几分秀美。 渭河岸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杨砾觉得都如同自己的孩子般亲切。说起保护生态的小细节,杨砾自豪地跟记者如数家珍。 银杏林里生态停车场,1080个车位供游客免费停放车辆;留给鸟类栖息的百果林种着13种果树,山楂、琵琶、石榴、桃子……每到成熟时,市民都可以免费品尝,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有着“咸阳的马尔代夫”之称的网红打卡地,咸阳湖旁边的人造沙滩则是就地取材,用的是渭河疏浚取出来的沙子。 植物驳岸、生态草沟、雨水花园……这些建设中的小小细节无一不体现着柔性治水的理念。 “渭水不仅调节着城市的湿度,也调整着我们的情绪。” 咸阳市民吴先生说,几乎每个周末他都会带着老人和孩子在渭河边转转,不出城享生态之美,居闹市乐花香之怡,舒适又方便。 一旁,文王渡、唐王渡、大秦水运广场等景观展示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一旁,自行车道、健身步道、篮球场、足球场,满是活力四射的市民。 杨砾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渭河生态治理工程建好以后,看着大家笑着享受着治理成果,听到游客满口赞誉,内心无比满足。“欣赏渭河的自然风光,是非常惬意的事情。”他笑着说。 渭河蝶变 咸阳湖水面景观——古渡廊桥。 省水利厅供图 5月21日,宝鸡市渭河神农大桥下的花海。 记者 齐卉摄 治理后的浐河,芦苇依依景色优美,引得野生水鸟在此栖息。记者 肖晓良摄 5月21日,市民在渭河岸边健身。记者 齐卉摄 5月21日,宝鸡市金台区渭河沿岸鲜花盛开。 记者 齐卉摄 三秦儿女的血液里,奔流着一条渭河。 如果说,秦岭是陕西人的父亲山,那么,渭河则是其当之无愧的母亲河。从原始时代到举世闻名的周秦汉唐,无不在渭河边上繁衍生息。 5月18日,初夏,在杨凌渭河岸边,余晖染满天际。67岁的摄影爱好者陈大伟,静静欣赏着相机里那些翱翔于蔚蓝天空中的倩影。离他不远,几只鹳,在渭河水面上时起时落,或短暂休憩,或用尾翼掠过水面,飞向远方。 生态的持续改善,使得渭河流域各类珍贵鸟禽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渭河之变,不仅撬动了生态变革,更撬动了两岸生产、生活全方位变革。 千年已逝,渭河静静流淌在三秦大地上,依旧有着母亲般的慈爱:她温柔,用512公里的怀抱滋养着两岸1400多万亩良田;她包容,哺育着我省64%的人口,聚集着65%的生产总值。 渭河两岸铺展秀美画卷 渭河流域的人们,习惯把渭河以南的秦岭称之为南山。今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满足与美好重现在市民眼前。这正是渭河治理的生态成果。 如今,渭河的堤防,成为安澜之堤;渭河的流水,成为清澈的涛涛之水;渭河的滩面,成为人们画板上那草绿、那花红,那望不见尽头的跑道白。沿岸的近万名居民,每日或早或晚,在渭河边跑步、跳舞、打球、拍照、吼秦腔……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发展清洁生产,推进绿色发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坚持不懈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动黄河流域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保卫母亲河、保护生态,责任如山,使命艰巨。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从山川秀美工程实施到西部大开发的生态工程建设,从天然林保护工程到“禁伐令”,再到陕西省渭河生态区建设,整个渭河流域的“绿色治理”深入人心,成效显著。 坚持把水土保持摆在治理的突出位置,全力推进污染治理,确保渭河长久安澜,陕西拿出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不久,省委书记胡和平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推动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渭河水成了“生态水”:630公里渭河堤防主体全部完成,生态修复约30万亩湿地;96%的流域污水处理率,渭河水质达到近20年来最好水平;1000平方公里的渭河生态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河流生态公园…… 十里花海,百里画廊。如今的渭河,在三秦儿女的心中,不再仅仅是乡愁的记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山高水长,渭水泱泱。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陕西严格遵循着这项理念,大踏步走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渭河经济带焕发出奕奕神采。 在渭河沿岸,造纸企业等重污染企业关停了,工厂化、封闭式、生态型砂厂建起来了。不仅如此,特色现代农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5月25日,家在渭河南岸的眉县农民李琼胜忙得不亦乐乎,猕猴桃掐尖、疏果,他亲力亲为。节水灌溉、精细务作,去年借助互联网,李琼胜的30亩猕猴桃因为品质高卖了65万元的好价钱,今年,他借势而发,又流转了100多亩地壮大猕猴桃产业。“好山、好水、好生态。”听着南方客商在渭河边的夸赞,李琼胜自豪极了。 生态的改变,不仅让猕猴桃等果品品质大大提升,也让农产品卖出了好价钱,更让人们由过去的背水而居转变为向水发展,渭河沿线正成为新的产业优势聚集区。 在眉县,通过渭河综合治理,拓展发展空间,县城面积扩大了一倍,渭河两岸聚集效应明显,国家级猕猴桃产业园的建设,使眉县猕猴桃年产值达到46亿元。依托渭河生态治理成效,眉县沿渭河还建成了千亩荷塘等水乡文化景区,带动发展沿线农业观光等乡村旅游项目蓬勃发展。在沣西新城,渭河穿城而过,一个以城为骨架,以水系为脉络,以文化为魂的生态城市拔地而起。良好的生态基础,使得沣西新城发展后劲更足,西工大翱翔小镇、硬科技小镇等在这里陆续生根。 渭河水成了“发展水”:“生态+农业”战略让猕猴桃、火龙果、奶油草莓等水果四季更替;“生态+旅游”战略,让美丽乡村、生态廊道、郊野公园、森林湿地、特色农产品成为旅游优质资源…… 守护渭河,就是守护三秦儿女的金山银山。 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纪拉成是岐山县渭河支流麦李河段的一名村级河长。他的巡河范围6公里左右。捡拾垃圾、拍照存档,他风雨无阻。利用“河长APP”定位、拍照,他早已轻车熟路。在他看来,自从推行河长制以来,保护河流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责任,周边百姓保护渭河的意识都增强了,一旦发现有人偷倒垃圾,大家都会上前阻止。 行走在渭河岸边,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一块醒目的蓝色公示牌,上面清晰地写着各级河长的姓名、联系方式和保护职责。在陕西,有1513名河长活跃在渭河流域。 在富平县石川河生态公园,保洁员蔡伟每天都将自己负责的区域打扫得一尘不染。作为一名贫困户,这份每月1500元工资的工作让他尤为珍惜。蔡伟的家住在石川河边的大牛村,多年来水质不佳。为了解决当地水质问题,富平县引用国际先进的双膜处理技术,使全县25万人的生活饮用水水质优于国家标准。 “清澈甘甜的自来水让我们幸福感更强烈!”蔡伟说。在大牛村,高品质的自来水直接通到了家家户户的锅头、厕所龙头、浴室喷头,不少家庭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修建了明亮卫生的洗澡间。喝在嘴里,甜在心头。提起饮水用水,这里的村民脸上笑开了花。像蔡伟一样,陕西有197万贫困人口用上了安全干净的水,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渭河水成了“幸福水”:引汉济渭工程竣工后,2020年可为关中地区调水5亿立方米,2348万人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数百万亩耕地的农用水都将不再是难题。省委、省政府只争朝夕、久久为功。保卫母亲河,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陕西将永不止步。 站在潼关老城的高地上,俯瞰渭河缓缓汇入黄河,这条古老的河流正逐步成为陕西关中百姓的安澜河、生态河、人文河、景观河、致富河,在新时代焕发出耀眼光彩。 编辑:庞阿倩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