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现代化与艺脉传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成立80周年学术座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赵梓希 时间:2018-09-05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记者 赵梓希)9月4日,作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建院8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共同举办的“中国戏曲现代化与艺脉传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成立8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西安隆重举行。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覃斌主持会议,来自北京、西北五省区的文艺界、戏曲界专家齐聚一堂,围绕中国戏曲的现代化发展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80年来的艺术成就等论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周育德(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是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产物。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拓展秦腔艺术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并举方面:首先是积极地编创演出现代戏,引领了中国戏曲现代戏的实践和发展,以《血泪仇》为代表的新秦腔在革命战争年代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后来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现代戏如何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方面不断地实践,在现代戏的创作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其次,戏曲研究院积极地挖掘整理秦腔传统剧目,在怎样使传统剧目走向现代方面做出了贡献。第三,研究院编创了大量古装戏、历史剧,成绩辉煌。 薛若琳(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是我党历史上最早成立的红色剧团,耕耘着最广阔地域上的最大的一个剧种,在西北五省区的影响非常大。戏曲研究院80年来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就是因为忠实贯彻了“三并举”原则,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新创现代戏齐头并进。现在提倡原创,我也认同,但是淹没了对传统优秀戏曲剧目的整理改编和精心加工。据我了解,秦腔现存的抄本就有三千多本,在地方戏曲中名列前茅。写现代戏是必要的,中央提倡现代戏也是应当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涌现出了大量值得讴歌的事情和人物。但是如果不能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而是在还没有沉淀下来的时候就匆忙上马,很难出现达到高峰的作品,更多的创作只能是昙花一现。我很钦佩研究院80年来坚持三并举所取得的成就。 王蕴明(中国剧协原书记)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是我学习秦腔艺术主要的老师。剧院80年来始终置身于社会主义文艺的总潮之中,始终充沛着强盛文化自信,放射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正能量。正确的贯彻党的“二为”“双百”方针,准确的树立了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既抓戏又抓人,老一代演员已经创造辉煌,这十几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演员,昨晚的《杨门女将》已经是第三代了。除了出人,还出戏,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都处于当前全国新创剧目的前茅,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认可,获得了很多奖项。剧院在30年时间培养出了13朵梅花,2朵二度梅,全国第一。这么多好戏、好演员就是贯彻三并举的政策的结果,所以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是名副其实的戏曲现代化与艺脉传续的典范。 刘玉琴(《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 马健翎现实题材作品创作创新的时代启示意义有两点:一是深入生活,关注时代。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都是对生活的敏锐捕捉和艺术提炼,马健翎在抒写和抒怀中表达了他对生活的重新构造的能力,重点表现在他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来提取情节、细节和人物,也就是说他对生活本质提取,对社会变革有判断,对前进的方向有展望。马健翎的现实题材戏曲创作开辟的道路对中国戏曲现代性发展有重要意义。二是推陈出新,勇于探索,以艺术的崭新面目回应现代需要。中国戏曲经历了内容到形式,思想到风格的转换,马健翎是这个转换过程中的突出代表,他确立了中国戏曲现代性的地位,为戏曲现代性翻开新的一页。我们处在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如何抓住机遇,需要艺术家以丰厚的储备、积极的探索和高远的视界审视生活,为中国戏曲走向高峰做出自己的选择和贡献。 陈薪伊(著名导演) 从昨晚观看训练班孩子们演出的青春版《杨门女将》,到今天参加这个80年学术研讨会,我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马健翎是我的母亲》,亲生母亲给了我生命,马院长则给了我艺术的生命,他是我艺术的母亲、性格的母亲、成长的母亲,他给了我艺术、道德和人格三口乳汁,让我受用不尽,感恩一生。我在戏曲研究院工作的时候,一直给马院长做记录员,后来艺术从业道路上的艺术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深受马院长的影响。马院长的美学思想,一是只写他认知的东西,二是从不跟风,坚持自己的美学认知,这也是我后来艺术从业上的准则。 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在研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80年艺术成果之际,三个词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剧院”。从民众剧团到戏曲研究院,始终把握了剧院的属性,同时拓展了研究性和传承性,在贯彻党的文艺政策过程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二是“现代”。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从民众剧团一路走来,张扬的就是戏曲的现代化理念,这个现代化所标识的是人民性、时代性。研究院从建团开始标榜的是乡土剧团、民众剧团,就是人民性、主体性的表达。80年来,研究院始终坚持这样的视野,在基层舞台表现经典的艺术,把戏曲艺术真正和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三是“传承”,传承是多元的,不仅包括演员稳定发展,作品与时代共进,还包括秦腔、眉户、碗碗腔、同州梆子等陕西地方戏曲剧种的传承。在中国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里,戏曲研究院是多元化跨越的。剧院80年来的艺术实践,为中国戏曲提供了最宝贵的经验。 王安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为庆祝建院80周年,作小诗一首:“硝烟烽火忆延安,民众情怀代代传。拥抱生活心炽热,讴歌时代色斑斓。佳作篇篇飚史册,梅花朵朵傲春寒。光辉业绩堪珍视,更喜今朝青胜蓝。” 民众剧团的思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到老百姓中去”,这正是习总书记所提倡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至今一直被剧院继承和弘扬。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是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的发起单位,坚持三并举的创作原则,在现代戏方面成就卓著。剧院80年来很好的践行了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的创作理念,时刻和人民在一起,所以才能创作出彪炳史册的精品佳作。十三朵梅花绽放舞台,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以骄傲的姿态立于全国戏曲舞台。相信戏曲研究院明天会更好! 黎继德(《剧本》杂志原主编) 中国戏曲现代化,包括民众化(大众化)、剧种化、精品化三个含义。戏曲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大众服务,陕西戏曲研究院自民众剧团时期就一直坚持这一点。剧种化是指反对同质化,像戏曲研究院的秦腔作品在现代化进程中就没有失去剧种的特点。精品化是指现代化在提倡大众化的同时不能粗鄙化,要努力打造精品剧作。 今天的中国戏曲处在一个新的“花雅之争”时期,现代地方戏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甚至超过京剧。我希望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努力,让秦腔在新的“花雅之争”中充当领头羊地位,发挥历史作用。我希望研究院将眼光放长远,把经典剧目再次搬上舞台。让秦腔剧种的其他演员来研究院学习进修,发挥“秦腔学府”的作用,成为秦腔剧种领头羊。 郑雷(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 第一,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艺术实践来看,研究院把艺术的教育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结合。民众剧团演出的剧目在抗战时期有意识形态痕迹,但剧团没有忽略艺术上的表现。第二,在民族样式的基础上发展适应时代需要的新艺术。现代化除采取民间立场,汲取民间艺术外,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思想。柯仲平、马健翎作为新知识分子,在延安汲取了马列主义,使民众剧团在思想上不断提高,在艺术形式上也有新的表现。民众剧团的民众娱乐改进会宣言指出,要能够利用一切过去的文化遗产,利用一切旧的形式,变成我们今天的血和肉,帮助我们的成长。第三,创作从生活出发,理论以实践为根。我们要学习陕西戏曲研究院的精神,学习马健翎剧作观。实现现代化,要承认高尚的情怀、理想。 田润民(原文化部外联局副译审) 首先,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和现代这方面做的值得称道。老一辈的戏剧家柯仲平、马健翎为研究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确立了艺术发展的方向,起点很高,既演传统戏,古代戏,又演现代戏,后来者们在此基础上不断继承发扬光大。其次,戏曲改革既包括创作现代戏,反映现实生活的一些重大的事件,也包括对传统戏曲的改编,使它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和符合现代形式的需要。但是,秦腔的改革不能丢掉秦腔本身的艺术特色。第三,应加强国内外的推广交流,希望陕西戏曲研究院能走出陕西,走出西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马也(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有两条艺脉,第一条艺脉是秦腔的艺脉,秦腔完成了中国戏曲第一次现代化转型,结束了中国戏曲以音乐叙事的古典形态,没有秦腔就没有今日的中国戏曲。第二条艺脉是革命艺脉和民众(剧团)的艺脉。回忆80年前延安的戏曲景观,民众剧团的革命功能、艺术本体、民间立场、本土需求四点结合得最为完美,今天的戏曲研究院是革命、红色、人民和艺术四点结合得最完美的结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另外的耀眼之处,在于它80年前曾经是中国戏曲现代戏的出发地,今天以“西京三部曲”为代表的一批剧目又是中国戏曲现代戏的实验场,研究院是中国戏曲现代戏军团中的重要方阵。 何玉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早在战争年代就确立了中国戏曲的马克思主义方向,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戏曲化的道路,不仅是中国戏曲的一面旗帜,而且具有方向性、导向性,在艺术形态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该院有三个传统,一是继承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精神。这个传统是以时代生活为引领的思想和精神内涵,是研究院最精髓的东西。二是继承了延安革命文艺传统,民众剧团坚持的是文化入武和文化下乡,讴歌生活,讲中国故事,为人民抒怀,出精品力作,因此确立了剧团的历史地位。三是戏曲研究院的传统。戏曲研究院坚持正确的延安精神的方向,创作了一大批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作品,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人才,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丁静(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第一任团长柯仲平之女) 作为柯仲平的女儿今天应邀前来参加这个盛大的庆典活动,我感到非常地荣幸和激动!父亲离开我们已经54年了,感谢陕西省的领导和组织没有忘记他,在80周年的庆典上,对柯仲平给予了表彰,我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更要感谢给我这个宝贵的机会,代表父亲接受这份崇高的荣誉,亲耳聆听和回忆柯仲平创建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走过的艰难岁月和光辉历程,了解民众剧团的今生——从延安走来、有着80年光荣革命历史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民众剧团的诞生和发展,代表着中国戏曲现代戏从延安出发,走过了80年的风风雨雨,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传承和壮大了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非常值得纪念和庆祝! 孙豹隐(陕西省文化厅原副厅长) 《中国文学简史》对民众剧团在现代戏上的功绩给予了界定,一套已经成为体系的传统戏曲,到基本成熟的革命现代戏,这是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嬗变,是开拓性的成果。戏曲研究院80年的现代戏创作经验告诉我们:一、戏曲艺术家要真正成为历史进步足音的传递者,成为人民群众意愿的代言人。二、只要我们一以贯之的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现代戏创作的逻辑原点,将对人的尊重、对人性的开掘、对人的精神的高扬作为创作观念核心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始终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戏曲的守望,就能搞好现代戏。三、戏曲艺术形式反应现代生活,在形式上要有新的创造。四、要把现代戏创作纳入精品工程的行列,这是一个剧院能出精品的保证。 王小康(陕西省文化厅原副厅长) 80年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领导和艺术家遵循艺术规律,坚持出人出戏,紧扣时代脉搏,深入现实生活,紧贴百姓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坚持现实主义传统,还原生活本来面目,以挖掘人物命运的精神走向彰显光芒,出现了五个创作高峰,在戏曲艺术的长卷里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现实生活中有挫折和困难是再所难免的,戏曲研究院的创作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以社会主义价值观统一作品的精神取向,给人以信心。难能可贵的是,研究院一直坚持按艺术规律进行创作,特别是按艺术规律来抓创作。从马健翎今天的李梅院长,无一不是懂戏、爱戏、抓戏的好领导,把戏曲事业当做自己生命,这种戏曲精神,是戏曲研究院能够成功的决定性的因素。 丁科民(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人民性是戏曲研究院的创作高点,创作之魂,从80年来的代表作家和经典作品中可以看到,人民性这一艺术特征在研究院现实题材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从创作主体看,作家的立场、观念、态度渗透着人民性,站在革命的、大众的立场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联。从表现主体看,表现普通民众、普通老百姓的形象,如王仁厚、梁秋燕、乔雪梅、罗天福等,通过这些小人物展现大时代,小事件表现大主题。在受众主体方面,创作者是以人民为目的,以百姓为受众主体,以人民的喜爱程度为评价主体。人民性还蕴含着现实性、时代性和创新性,每一部作品都要表现真实的群众生活、真实的心理状态,表达时代的呼声,民族的命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李生茂(陕西省剧协党组书记) 祝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成立80周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有很多优良传统,有坚实的基础,更有文化自信。作为新时期的戏曲工作者,我们要坚持一贯的优良传统,坚持“二为”方向,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重视戏曲人才的培养和剧目的创作。另外,我们还要有清醒的历史担当,我们的事业就会越走越好。希望戏曲研究院明天的发展会更好! 王正强(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 这八十年有两个极不寻常的节点:一是前瞻性,二是后顾性。前瞻性的重点是延安。这一时期在戏曲文化建设上几乎彻底颠覆了近十个世纪戏曲以名教纲常为本的礼乐观念,从此中国才有了“革命戏曲”,有了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后顾性也就是展望,节点当然在西安。从延安到西安,从战争到和平,文化建设进入全方位跃动的改革时代,马健翎领导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实际上又充当了引领西北戏曲改革的表率和旗手。80年的改革实践把一个封建主义旧秦腔彻底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秦腔。随着“三并举”的提出,马健翎艺术重心转移到对传统剧目的改编上,成就辉煌。80来,研究院将现代戏创作始终列为重中之重,是以现代化西北戏曲为基石的一座高耸的艺术大厦。 杨建国(宁夏回族自治区艺术研究所原所长) 值此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建院八十周年的大喜日子,一方面表示衷心地祝贺,另一方面也想借此机会呼吁:希望全国的艺术研究院、所和戏剧院、团都应当向戏曲研究院学习。学习他们历界院长从柯仲平、马健翎、黄俊耀,到孙豹隐,再到陈彦、李梅,坚持继承与创新!坚持出人出戏走正路!这正路便是坚持戏剧创作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坚持戏为老百姓而写。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我们的戏剧创作一定要无愧于我们这个火红的年代!我们的戏剧创作作品一定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后代子孙们的检验! 王永立(新疆秦剧团团长) 第一,希望戏曲研究院在李梅院长的带领下,在传承挖掘流派方面有更大的建树,使秦腔各经典流派艺术发扬光大。第二,戏曲研究院是秦腔最高学府,希望你们能够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利用你们丰厚的底子和人才资源优势,接纳西北地区各秦腔剧团进修学习,特别是要支持我们边疆剧团的演出发展,使西北五省,特别是秦腔艺术能够在全国各地唱响。 胡安忍(陕西省文化厅艺术处原处长、著名文艺评论家) 马健翎先生的现代戏对我们至少有三点启示:(1)艺术作品所要实现的是审美效果,审美效果实现了,其宣传效应无疑也就达到了。(2)作品的旨趣就在作品自身,就是作品自身所讲述的那个故事,就是那个故事所标示的完整的精神情感过程。(3)艺术作品是对人的自由精神的追求,而不是鼠目寸光的功利图谋。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是人作为人在其成长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精神心灵状态。经由这样的精神观照,可以使我们人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鞭策自己,促使自己进步。我们怀念马健翎,就要将他的艺术精神,体现在今天的戏剧创作之中。只要我们真正理解了马健翎先生的作品,沿着马健翎的艺术道路前行,就一定能够创作出更为优秀的戏剧作品。 何桑(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近现代以来,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在陕西形成了两大传统,一个是以易俗社为代表的文人审美戏剧传统,一个是以陕甘宁边区代表的延安革命戏曲传统。一个是将文人知识分子群体对民众启蒙的时代精神写入历史长河,一个是将红色基因注入历史场合。这两大传统形成了近现代陕西戏剧文化的丰富面貌,使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特别是民众剧团,后来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他们以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开革命戏曲现代戏先河,不仅令我们感动,而且令我们钦佩。新时期以来戏曲研究院创作了好多优秀剧目,比如说“西京三部曲”,不仅拓展了现代戏创作的题材领域,最为可贵的是他们在构建现代品格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成绩斐然。 雒社阳(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在这80年里,戏曲研究院通过对传统戏曲的学习继承、改造升华,使传统秦腔实现了向新秦腔的创造性转化,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艺术形式的统一。柯仲平在《革命与艺术》等几篇文章里都提到了民族化和大众化的问题,在他的思想引领下,民众剧团走上了民族化和大众化的道路,马健翎具体实践了这条道路,陈彦的三部曲又在这条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过去人们讲昆曲是文人的戏剧,京剧是市民的戏剧,梆子腔是农民的戏剧,但是这三部曲则是写了都市生活,扩展了秦腔的表现空间。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发扬秦腔的特点,要有文化自信,要搞得更好。 孙昭(陕西省艺术研究院艺术理论部主任、研究员)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对现代戏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从内容上进行超越。现代戏,顾名思义就是要演新人新事,但是怎么演得震撼心灵,难度是比较高的。第二,从程式上进行突破。现代戏的程式非常薄弱,创新需要巨大的智慧和勇气。第三,从经典中汲取,进行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的调整和改编。第四,从宣传上开拓。第五,人才的储备。从过去的青年团到现在的小梅花团,不间断地进行人才储备,值得其他剧团借鉴。 韩建(西安市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西安艺术》编辑部主任) 80年的风雨历程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艺术家们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百姓生活,站立时代潮头,自觉担当起社会责任,创作的现代戏中精品迭出,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梁秋燕》是黄俊耀先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创作的眉户现代戏,情节矛盾真实可信,生活气息浓郁,人物个性张扬,演员表演生活化,堪称是那个时代现代戏创作的一个高峰。今天,我们回望这一经典剧目,首先看到的是它与时代的密切联系,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主的描述,以及在爱情场景中对劳动的肯定和褒奖,无不展示着戏曲现代戏紧跟时代、引领观众树立新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世界观的主旨和为之付出的努力,充分阐释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永远站在时代潮头,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的创作方向。 吴德(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 我演的第一个现代戏就是《梁秋燕》,受到了老院长马健翎、黄俊耀的亲自指导,他们给我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仅谈两点。一是深入生活,二是提倡艺术民主。排练《梁秋燕》时,老院长和导演把我们带到乡政府、区政府去看青年男女领取结婚证的神态和心态,了解离婚诉讼的案件,在生活中捕捉形象。此后,我们每演一个戏都去深入生活,这是我们院的优良传统,要继承这个传统。第二,马院长提出艺术民主。每一个戏,首先让剧院的家属和剧院的炊事班、司机先看,他们说没问题,能卖,那就是能卖。哪怕是炊事员提一个对我们戏有建设性的意见,马院长都会接受。 郝彩凤(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 戏曲研究院是西北秦腔的最高学府,我们研究院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创新,尤其是在声腔方面。通常,人们都说“吼秦腔”,这个“吼”字虽然表现了八百里秦川人的豪迈,但也说明了声腔方面的问题。马健翎院长对京剧的花脸唱腔很欣赏,让秦腔演员学习京剧演员的共鸣腔,让我们从发声方法上进行科学处理。全国地方戏曲剧种三百多个,差异性就在于音乐,研究院在音乐的改革上做了许多成功的尝试,走在全国的前列,是西北的骄傲。 张晓斌(著名编剧、导演) 马健翎努力解决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时最容易出现的毛病:一、不把旧戏当“模子”,不给人物镶“框子”;二、尽量不用或少用替作者说话的独白、旁白;三、坚决不用旧形式里的自报家门和上场对子下场诗;四、追求符合人物个性色彩的生活语言;五、不出现使用文章笔法的语句,以免破坏生活的真实;六、为适应剧种声腔音乐的需要,切实解决唱词单调、死板的问题,但也不搞为了押韵合辙而生造艰涩的词语;七、破除陈规陋俗,取消“检场”人员,舞台增加二幕,激活表演空间;八、戏曲舞台布景,坚持崇虚尚简,借重表演说明环境,以利于战争条件下的流动演出。以上八点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戏曲现代化与现代戏的戏曲化问题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戴静(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 从民众剧团开戏曲现代戏之先河,到新中国成立后开启创演现代戏之新篇章,再到“西京三部曲”独领风骚,得益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积极昂扬的工作热情和一丝不苟的艺术精神。强调文化积累,不追求文化轰动;强调文化传承,不追求文化政绩;强调文化担当,不唯文化消费。倡导恒常价值,保持恒常状态,力争真正形成文化品牌,进而形成戏剧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最终达到戏剧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坚守社会良知,坚守社会道义和责任,坚持传播正义、善良、公道、民本的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并能与时共进地吸纳各种新的文化因子,丰富、延伸、壮阔自己的舞台生命,使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现代戏创作路子越走越宽,精品连绵不断,形成了一个不落潮的好势头。 编辑:思羽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