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聚焦文化自信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薛帅 张婧 时间:2018-03-12
“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文化的重要论述,纷纷表示,进入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艺创作,进而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滋养世代精神 文化自信从何而来?对于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贾平凹而言,它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自文化先辈的众多文学经典,来自无处不在的存留古迹。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部分。要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要让世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今天、未来,特别是伟大的中国梦。”全国人大代表、评剧表演艺术家冯玉萍表示,她在基层演出传统戏曲多年,从《谢瑶环》到《穆桂英挂帅》再到《洪湖赤卫队》,伴随着每一个角色的饰演,她的精神也在不断成长。“每部经典作品的背后都反映着宏大的历史背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元素,它们是滋养我演艺事业的源泉,而我的文化自信随着每一个角色的倾心塑造而越发深厚、持久。”冯玉萍说。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需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科学理性的态度,需要敢于探索、自我批判和纠偏的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认为,“它既源自于中华民族历代先贤创造的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思想、文化成果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也得自于百年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的新成果、总结的新思想,还仰赖于在未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代文化,为人类文明宝库贡献的中国智慧,以及中国文化复兴和‘中国梦’的得以实现。这也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今天应有的姿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沃土 “我们讲文化自信,主要就是价值观的自信。”在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陈来眼中,优秀传统文化是多方面的,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要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源泉。又如民为邦本、政者正也、德主刑辅、礼法合治、居安思危等思想智慧,都可以成为今天的启示和镜鉴,以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改进和完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生生不息的主要支撑,必须努力传承和弘扬。 “中国正日益走向国际舞台中心,全面、深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对增强文化自信、加快推进民族复兴大业都有重要意义。”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表示,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形成全社会重视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氛围,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场景化”“生活化”和“当代化”上下功夫。比如,鼓励、引导企业按照普通大众需要生产对路产品,特别是在产品形式、包装、设计等方面,更多融入中国文化的风格特点等。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绝不容许被肆意亵渎恶搞。”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廖华歌认为,坚定文化自信要从青少年抓起,要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力度及范围,让青少年“吃水不忘挖井人,乘凉不忘种树人”,让他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找到动力,发现中华文化之美,将文化自信自植于心,并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凝聚起建设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两岸要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文化价值和情感认同,对其独特性、持久性、渗透性保持清醒认识,对中华文化的开放性、融合性、包容性有充分的信心,既要防止文化自卑和文化自闭,也要防止文化自大和文化自满。”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泉州市政协副主席骆沙鸣表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两岸同胞提供了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思想情感与精神家园,形成了强大的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 “如果说文化是领航时代风尚的灯塔,那么自信就是引领人类文明的风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只有真正把创造和创新作为引领文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才能全方位构筑起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不断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说,要让文化创新活力在本土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交流碰撞中迸发活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在国家层面立足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创作一批、展演一批的工作思路,加强“讲好中国故事”的扶持引导工作,促进优秀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倾力推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我国文化传播领域目前存在优秀作品少、传播方式不佳、国外文化输入突出等问题。因此,要积极抢占文化‘制高点’,占领网络文化传播‘主阵地’,让文化自信在网络空间生根发芽。”全国政协委员、网易公司董事局主席丁磊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培育文化自信的土壤:一是政府主导,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优秀文化产品的制作和传播;二是创新包装形式,利用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接地气的方式呈现;三是对优秀文化产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免费传播;四是鼓励互联网平台大力传播优秀文化作品。 编辑:阿七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