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国内国际 >

人民至上

来源:央视网 作者: 时间:2024-12-05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路风雨一路歌,“人民”二字始终镌刻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人民”是非凡成就的逻辑起点,也是历史变革的价值旨归。

对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怀有深厚感情,他以“人民创造历史”回答历史动力问题,以“一切为了人民”回答价值追求问题,以“一切依靠人民”回答力量源泉问题。

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人民大会堂庄严矗立。

当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3万多名建设者参与施工,30余万人次参加义务劳动,10个多月就完成了整个工程。人民的殿堂,见证把命运“操在自己手里”的人民力量。

从空中俯瞰人民大会堂,“山”字形的建筑平面壮观巍峨。江山,自古就是政权的形象表达,而今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年前,刚刚当选新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郑重宣告,为新时代“赶考答卷”起笔。

2022年10月23日,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采访中共二十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

2022年10月23日,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采访中共二十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

10年后,也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发出“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的豪迈誓言。

今年盛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这里举行,郑重表决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万余字的文件,300多项改革举措,字句间饱含人民情怀、关系人民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态度鲜明:“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

岁月奔涌,山河见证。

“过去我到农村,看到这样那样让人揪心的事儿,心里很是不安、难过。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农村,面貌完全改变了,吃的穿的用的都不一样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温饱问题彻底解决了。”

今年6月在青海西宁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总书记旁听了一堂主题为“新时代、新家乡”的思政课。来自果洛州班玛县的高中生尼东拉毛在课上展示了她画笔下的家乡新面貌,“从骑马放牧,到后来骑摩托车放牧,再到现在有的人家用上了无人机放牧,我的家乡更现代化了”。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尼东拉毛在主题思政课上展示表现现代化家乡的作品。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尼东拉毛在主题思政课上展示表现现代化家乡的作品。

在福建东山澳角村,民宿鳞次栉比,渔船桅樯林立,总书记在村里步行察看。他对乡亲们说:“你们村我23年前来过,至今记忆深刻。这次来看到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很是欣慰、很有感慨。”

在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一群游客争相和总书记打招呼。听闻一位来自西安的游客“到这里只要一个半小时”,总书记不由感慨:“过去交通难,现在五湖四海都在咫尺之间。”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马凯硕曾这样感慨:“中国取得的最突出成就是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回望百余年前,在四万万人“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的愤懑与呼号中,中国先进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把人民作为“本”和“源”,扛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任。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18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表达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渊源:“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资本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代表作。在梁家河插队时,习近平就已通读过三遍,记了很多本笔记。《为人民服务》短短数百字,习近平也看了很多遍。

思想的波涛,卷起实践的巨澜。

谋划长远时,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治国理政全过程,实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一个也不能少”;

灾害发生时,果断决策,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个都不放弃”;

推进改革时,把群众意见视为“一把最好的尺子”,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在他心中都是大事。

一次次理论创新,一声声宣示共产党是“人民的党”“老百姓的党”,为民初心,始终不渝。

“让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的经济发展才是好的发展!”一位阿根廷学者称赞道,习近平主席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21世纪全球发展提供了新范式,为实现全球范围内更均衡、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的发展描绘了蓝图。

把历史的时间轴拉长,华夏历史,治乱兴衰、风雨沧桑,“民惟邦本”的思想更加深邃绵长。

2013年,在一场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借用古训阐明民本思想的中华文化底蕴:“唐太宗李世民和大臣们在贞观年间总结隋炀帝亡国的教训时说,治理国家‘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在福建南平武夷山朱熹园,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在福建南平武夷山朱熹园,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

2021年春天,武夷山九曲溪畔的朱熹园。

总书记一路往里走,到最里面一间屋舍,看到墙上印有800多年前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名言“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他驻足凝视良久。

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的一次集体学习时,他就曾引用过朱熹这句话,用以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

新故相因,道理相承。

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阐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表明重大工作和重大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

以“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展现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公平共享,增进更多民众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

沉甸甸的承诺,是民本思想的历史回响,与时代的脉搏共振共鸣。

“以人民为中心”,是宏大的、长远的,也是具体的、细微的。

今年5月一次开门问策,当有学者提到“接下来的这轮改革,力争让更多群体有更强的获得感”,总书记表示赞许,他说“这句话正是点睛之笔”。

一个多月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列出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计划到2029年新中国成立80周年时完成。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字里行间,力透纸背的是“人民”二字。

“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百姓“小事”,浓缩着“国之大者”,紧紧连着领袖和百姓的心。

20年前,习近平就曾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发表短论《心无百姓莫为“官”》。他在文章里写道:“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

2024年11月5日,习近平在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考察时,同菜农亲切交流。

2024年11月5日,习近平在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考察时,同菜农亲切交流。

几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知行合一,“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一个个“民生无小事”的故事里,蕴藏着治国理政的大小辩证法。

基层一线是总书记去得最多的地方。有时,他会临时下车,看看路边小餐馆生意好不好,同在岗的“快递小哥”聊聊天。到群众家中,他常会问一问,还有什么困难。他把父老乡亲的话“都记在心里”。

今年11月初的湖北考察,总书记来到江汉平原上的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举目远眺,十里蔬菜长廊满目青翠、生机勃勃。沿着田埂走进菜地深处,和正在劳作的菜农叶祥松聊起收入,总书记语重心长道:“不能忘了农民这一头,要让农民得到实惠。”

临走时,总书记微笑着探身向前,伸出手来。老叶迈前一步,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这一握,饱含着人民的信任,也承载着民生的温度。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

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打赢历时8年的脱贫攻坚战;着力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针对企业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引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份份改革方案,一项项制度安排,回应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

前些日子到访拉美,总书记谈起曾经“立志要办成的一件大事”,与外国领导人分享“已经实现8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中国经验。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到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到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

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名誉主席斯蒂芬·佩里说,习近平是一个始终把中国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的人。

今年10月在福建东山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谷文昌纪念馆。

“我在福建工作的时候,就经常和大家讲谷文昌的故事,并号召大家学习谷文昌的精神。‘先祭谷公,后拜祖宗’,这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敬仰。人民心里有一本账,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离开“人民”这一核心价值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永远无法读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70年前,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同经过普选产生的12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一道,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翻开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行字,庄重醒目。

人民当家作主,“这在几千年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总书记的讲述,简洁字句中,浓缩了多少历史风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二千多年间,发生了多少朝代更替,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社会观念始终没有改变,君主专制制度始终没有改变。”

春秋代序。只有中国共产党真正带领人民成为江山的主人。

2021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大步走进北京西城区中南海选区怀仁堂投票站,郑重投下自己的一票。他此刻的身份,是一位参加区人大代表选举投票的普通选民。

2021年11月5日,习近平在北京市西城区中南海选区怀仁堂投票站参加区人大代表选举投票。

2021年11月5日,习近平在北京市西城区中南海选区怀仁堂投票站参加区人大代表选举投票。

和他一起参加这次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的,还有亿万选民。一人一票,以直接选举方式产生了262万多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

“解放前,哪有我们穷人说话的份儿。共产党让我们百姓真正当家成了主人。”参加过十八次人大换届选举投票的百岁老人李朝兰感慨万分。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

读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关系,总书记的话直抵人心。

几年前,在江西井冈山,有村民拉着他的手说:“感谢您来看我们,您可是国家的当家人啊。”总书记接过话茬道:“是人民当家作主,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帮你们跑事的。”

千里之外的首都北京,以人民为名的殿堂见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故事。

在这里,面对来自不同大洲,寻求中国治理经验的各国议长,习近平毫无保留:“中国治理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今年9月,总书记一周内两次出席庆祝大会。不论是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还是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他都分享了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刻思考。他说,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在这里,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宣言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高票通过。

绝大部分国家都有民法,但有民法典的并不多。人们记得,民法典草案先后10次公开征求意见,征集到各方面意见100余万条。而民法典刚刚诞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以“切实实施民法典”为主题举行了集体学习。

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常常在这里倾听代表委员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倾听奔涌在中国大地上的往昔和憧憬。

一年前,临大高速公路全线开通运行。为这条路起笔的,就是一次意味深长的互动。

“我们缺乏一条连接外部的高速公路”,2019年全国两会上,来自甘肃的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基层诉求。总书记在现场指出,“各部委同志都在,要积极吸收采纳代表建议”。当年,这条当地人民日思夜想的路便开工建设。

“他跟我们基层代表讲话时,语气在句末总是上扬,带着商量的口吻,‘是不是这样?’‘这样好不好?’”这是和总书记面对面交流过的代表委员们的共同感受。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思考、总结深层逻辑:“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从前在正定工作时,他走上街头,把“民意调查表”发给赶集的老百姓,请大家坐下聊,当场征询意见。30多年后,党的二十大召开前,“民意调查表”从街头发到了网上。这是中共历史上首次就党代会相关工作面向全国公开征求意见。

今年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了“七个聚焦”,其中之一就是“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2024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2024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北京前门草厂四条44号院内的“小院议事厅”,人来人往。实地调研后,总书记由衷点赞:“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在上海考察时,总书记专程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建立的基层立法联系点看一看,看到了“很多接地气、聚民智的有益探索”。

“你们这么多城市、这么多人口,是怎么管的?”有外国政要这样问习近平。

总书记坦言,“每一个人的能力、精力都是有限的”,就是把管理职能分解到方方面面。系统性管理,各负其责,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人民当家作主,起始于人民意愿充分表达,落实于人民意愿有效实现。

在一部部法律中,来自基层的声音直达国家最高立法机关,被倾听、被采纳。

在一次次治国理政实践中,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被不断融入“顶层设计”,落地生根。

当五星红旗在嫦娥六号探测器上徐徐展开,它向世界无声宣告:在人民领袖带领下,中国人民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编辑:北月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