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大地诗篇 来源:新华社 作者: 时间:2023-06-25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土地,是万物之源、立国之本,是“大国粮仓”的根基。 6月25日是第33个全国土地日。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祖国大地的壮美景色,感受中国人用勤劳和智慧谱写出的大地诗篇。 让黑土地“更黑”。吉林省探索以秸秆还田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既能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又能保护黑土地。新耕作模式走入人心,新农人的路越走越宽。 给盐碱地“减白”。在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黄骅市的农田,农业技术人员按照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方向转变的思路,创新了盐碱地“以盐治盐,适盐用盐”的利用途径。曾经沉睡的土地被逐渐“唤醒”,成沃野良田,萌发生机。 为黄土地“增绿”。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通过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新建淤地坝,荒坡陡处搞绿化,治理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高西沟村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人利用复杂的水渠系统,构建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用传统的“木刻分水法”等办法,对水资源“精打细算”,并在传承中创新“稻鱼鸭”生态种植养殖模式,书写新的生态故事。 在成都平原南端的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平坦肥沃的高标准农田流青溢翠。2013年,永丰村开始陆续改建高标准农田,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年年丰收。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在有限的耕地上,中国人用勤劳和智慧让每一寸耕地都变为丰收沃土,谱写出最动人的大地诗篇。 编辑:煜辰上一篇:人民日报评论员: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