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链接港澳共筑“活力之都” 创新引领智造“上天入海” 来源:央广网 作者: 时间:2022-09-22
编者按:“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胸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在中华大地不断涌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为立体展现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时代》系列主题报道,邀您和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深处,感受十年巨变,看各地不负伟大时代、筑梦追梦绘就的壮美画卷。 央广网珠海9月20日消息“10多年来,我都非常关注横琴的发展。”讲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澳门青年黄景禧在位于珠海横琴的律师事务所,述说着这些年他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活的点点滴滴。 当天,他刚刚结束了中山的一场大湾区律师交流活动,在接受专访后又要赶回澳门的家。像这样一天之内来往于大湾区三座城市,对他来说已是习以为常。“从律所回到我家,不用半小时,这还是算上在澳门堵车的时间。”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纵深推进,越来越多像黄景禧一样的澳门青年以珠海为据点,将业务辐射至大湾区。 作为内地唯一与港澳陆路相连的城市,珠海因地处珠江入海口而得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时曾两次来到珠海,亲切勉励珠海经济特区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要求加快珠海经济特区发展,对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推进横琴开发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等作出系列重要指示。 “百岛之市”珠海(央广网发 珠海市委网信办供图) 回望过去十载,伴随着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大国重器”蓝天逐梦以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蓝图一步步实现,“发现珠海之美”也被注入了更多的内涵。 打造大湾区融合的“桥头堡” “陈博士,好久不见!”时隔三年,央广网记者再次走进澳门大学博士陈天蓝位于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的实验室,映入眼帘的是“澳门大学首家技术孵化企业”的牌匾。 当年只有几名研发人员、面积不到30平方米的初创公司,如今已发展成为30多人、生产研发空间超2000平方米的生物科技企业,并在园区拥有一栋独立的办公楼。 谈到这几年的变化,陈天蓝坦言,团队是真正享受到了横琴给予青年创业的政策红利,“前期场地免租、人才补贴、法律咨询、融资对接等服务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 陈天蓝在实验室工作(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在珠海横琴,澳门大学和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之间仅隔着一条环岛路。2018年,陈天蓝和同学带着自主研发的数字型微流控芯片技术,“跨”过这条环岛路,开启了创业征程。 在创业过程中,澳门大学将相关技术专利授权给了陈天蓝的团队,且入股其中,这也是澳门大学首次入股毕业生创立的公司。 这几年,依托自主技术,陈天蓝及其团队已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多款产品。 “未来,我们也会在芯片平台上开发其他生命科学应用,比如癌细胞分析、药物筛选或合成生物学等,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医疗产业的升级发展。”陈天蓝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陈天蓝团队所在的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已成为珠海推进粤澳深度合作的一个缩影。截至2022年7月底,创业谷累计孵化企业(项目)848家,其中澳门企业(项目)369家,香港企业(项目)34家。 当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产业要素在横琴加速流动时,如何让规则、机制更加高效衔接就显得愈发重要。 这一点,澳门青年律师黄景禧深有体会。自2021年12月起成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首批港澳籍仲裁员后,一周的行程中,他有一半时间要行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不同城市里。 黄景禧出身于律师家庭,其父亲黄显辉是澳门第一位土生土长的华人律师,2021年7月,黄景禧一家三口走进考场,成为第一批参加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的澳门律师。 “我所在的联营律师事务所,位于横琴总部大厦,50多人中有10余人是澳门籍律师。”黄景禧介绍,从横琴回到澳门的家中只需半小时车程,极大地方便了澳门律师来横琴执业。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是澳门融入祖国发展大局的重要发展平台,同时也是澳门居民宜居宜业的重要平台。对我来说,到横琴发展是最好的选择。”黄景禧笑称自己也是大湾区飞速发展的见证人。 十年间,沧海变桑田,横琴从一张白纸起步,如今已是路网纵横,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 横琴岛天沐河两岸2009年和2022年的对比图(央广网发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行政事务局供图)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让“横琴效应”持续释放,也为珠海的产业发展打开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随着一系列优惠政策的落地实施,合作区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两地青年的创业首选之地。截至2022年8月,横琴累计商事主体达56176户,其中合作区成立以来,新设立企业4298家。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认为,未来珠海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港珠澳大桥“硬联通”作用,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规则对接;同时也要发挥在珠江西岸的引领作用,“加强与大湾区东岸城市的产业联系,整体提升珠海的发展能级”。 “大国重器”蓝天逐梦 十年,让一座荒岛变成了创业热土;十年,也可以让一个人褪去青涩,独当一面。 “面对这么大的飞机,我完全没有抵抗力。”2011年,夏天骏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入职中航通飞华南飞机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飞华南公司”),开始了他的蓝天逐梦。 据夏天骏回忆,当时公司所在的珠海航空产业园创业条件是比较艰苦的,但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对未来的笃定让他选择了留下。 入职仅一年,夏天骏就参与了小飞机AG300的部分设计,并在2012年珠海航展中展出。从2017年起,他开始参与AG600防冰和除雨系统方案设计、总装跟产、系统调试、故障排查、科研试飞等工作。 夏天骏在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总装生产线工作(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虽然是“90后”,但夏天骏已是公司的资深员工,并在2019年获得了航空工业集团航空报国立功奖个人三等功,是当时这个奖项最年轻的获得者之一。 作为“大国重器”,AG600是目前世界在研最大的水陆两用飞机,其最大起飞重量达60吨,最大载水量达12吨,填补了我国大型水上飞机的空白。2022年5月31日,AG600全状态新构型灭火飞机在珠海成功首飞,标志着AG600项目全面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大型装备,考验着一个地区制造业的水平。以AG600飞机为例,其图纸设计、研制、总装,均在珠海航空产业园内完成。依托这一产业龙头,近年来珠海引进了一批知名航空项目,初步实现了研发、制造、维修、运营等业态的聚集。 国产大飞机的背后,离不开自主创新的硬核实力,这一点在家电制造领域也同样意义深远。 “要有志气和骨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时,勉励企业要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近年来,格力电器持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截至目前已拥有35项全球领先技术,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近10万项,产品远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1年,格力电器历时9年研发的“零碳源”技术一举斩获世界级技术创新大奖。据悉,采用这项技术,碳排放量较传统空调技术可降低80%以上。 当“零碳源”技术助力“双碳”目标时,“珠海一号”卫星星座正运行在浩瀚太空,守护全球地表生态环境;由珠海科技企业自主研发的无人船则穿过海浪,赋能水上监管和海洋牧场安全。 水面救生机器人开展落水救援(央广网发 云洲智能供图)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珠海集成电路产业产值125.83亿元,同比增长超35%;在打印耗材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封装基板等细分领域“领跑”全国;同时生物医药产业也在“跑步前进”,2021年累计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81.89亿元,同比增长19.5%。 产业蓬勃发展背后,是珠海企业在研发创新上的不断投入。据统计,2021年超三成珠海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过1亿元,主要分布于计算机、电子、医药生物领域。 “我们搭建了珠海市科技创新政策的‘四梁八柱’,将重点放在了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和技术研发上,鼓励和引导各种类型的企业投入研发费用,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珠海市科技创新局副局长伞景辉表示。 横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粤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数据显示,2011年,珠海的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仅为2.01%,到2020年已经上升到3.26%,在全省位列第3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7件,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全国地级市第2位。 珠海,这座外人眼中的“宜居之城”,如今已陆续诞生了一批能“上天入海”的隐形冠军,而这也是珠海坚持走高端产业路线的底气。 本土文艺“扬帆出海”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一诗句用在澳门青年设计师刘欣珏身上恰如其分。 15岁时,她独自提着箱子从珠海跑到北京求学,再从北京跑到伦敦求学,从中央圣马丁学院毕业后,兜兜转转又回到珠海,创立了自己的同名品牌。 在刘欣珏眼中,珠海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既有粤式文化,又有中葡文化交融,还有渔村文化,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在创作中,她不断采用港珠澳大桥、古村老城等珠海特色元素,为作品注入新的活力。 澳门青年设计师刘欣珏正在创作中(央广网发 潘荣君 摄) 珠海是珠三角地区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素有“百岛之市”之称,以其开放包容、融贯东西的气质,孕育出绚丽多彩的艺术氛围。这不仅吸引了刘欣珏扎根于此,更催生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本土新晋文艺团体。 2022年5月,在“万水千山总是情”庆祝中荷建交50周年线上音乐会上,由金爵士大乐团打造的爵士版粤剧《花好月圆》片段成为最受瞩目的节目之一。 然而,在2016年乐团创立之初,演出境况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当时,爵士乐还是比较小众的演出门类,即使不收门票,一场表演也没几个观众。”金爵士大乐团团长、音乐总监兼鼓手聂鑫回忆。 2016年3月,金爵士大乐团联合一批国内外优秀戏曲表演艺术家和国际顶尖爵士音乐家,启动创作“跨乐”这一中国戏曲与爵士乐的融合创新项目,开始在艺术领域崭露头角。2018年,这一项目还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 “跨乐”项目的灵感,来源于聂鑫的爷爷。他的爷爷退休后组织了一个秦腔社团,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唱秦腔。在聂鑫爷爷去世后的追悼会上,秦腔社的老人们现场演奏、演唱了秦腔《斩单童》,为老人家送行。 “一群老人唱着高亢的秦腔的场面,让我难以忘怀,于是我就想到将秦腔与爵士乐结合,让东西方来一次碰撞。”聂鑫说。 金爵士大乐团演出现场(央广网发 珠海大剧院供图) “旧曲新唱,老戏新演”,创新的演绎让金爵士大乐团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专业爵士大乐团之一。如今,金爵士大乐团不仅登上了珠海大剧院、星海音乐厅等专业舞台,还一度与美国顶尖爵士音乐家提姆·石井合作音乐会,让珠海文艺“扬帆出海”。 诞生于珠海大力发展城市文化基础设施之际,金爵士大乐团的成长,也是这座海滨之城艺术力量崛起的真实写照。 十年来,华发中演大剧院、珠海大剧院相继投入使用,为珠海的文艺表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吸引了名团名作接踵而至,形成了稳定的本土文艺消费群体。 话剧《龙腾伶仃洋》、民族管弦音乐会《乐从大湾来》、歌舞诗《珠海的故事》、现代粤剧《南粤破晓》……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珠海文艺工作者入选国家级文艺展览、展演的作品达200余件。 与此同时,植根于基层的文化土壤也不断盛开出文艺果实。走进广东省省级传统村落会同古村,也许你会感到惊讶,小小的村子竟然有艺术节。 “我已经参加过两届会同艺术节了!”提起故乡,祖籍珠海的香港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兴奋地说。2020年,他和另外两位男高音,一起在会同村演唱了《我和我的祖国》。 会同艺术节期间举办的“城市速写”唐家湾主题作品画展(央广网发 吴长赋 摄) 自2015年开始,会同村每年都举办艺术节,将历史文化内涵、民俗非遗、传奇故事、岭南风格建筑资源、大学小镇完美结合,以创意市集及行为艺术的形式,再现会同村繁盛的商业文化。 在莫华伦看来,珠海与港澳联系日益密切,通过优势互补,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从‘自娱自乐’到走向国际,珠海这些变化都令人感到惊喜。” 从基础设施“硬联通”到体制机制“软对接”,再从科技创新“上天入海”到本土文艺“扬帆出海”,如何承接大湾区融合的红利,让这座“海滨之城”激荡出更多青春与活力,珠海正在给出自己的答卷。 用歌剧唱响“珠海故事” □ 莫华伦 尽管生在北京、长在香港,但广东珠海才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自我幼时,父母便常常说起,珠海唐家湾镇会同村是我祖父的生长之地。 时间与空间也无法阻隔的是血脉之间的相连。我第一次回珠海,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族人在家乡为爷爷举办寿宴,借此机会,我和父母跨越山海、归乡团聚。 会同村莫氏是客家人,300多年前从中原迁居至此。虽是第一次回来,乡亲们的热情开朗却深深感染了我,俨然唤醒了我身上的客家基因。而村口绿意葱茏的老樟树、古色古香的碉楼与祠堂,也令我倍感亲切。 我第一次意识到,这片土地,是我整个家族出发的原点,也是我生命的根底所在。自此之后,我虽然仍在世界各地游走演唱,但在内心深处与珠海的连结却与日俱增。我与这座城市在精神上的相契,也越发深刻。 珠海告诉了我,何为进取。在首次归乡的十余年后,我第一次去了横琴。彼时它尚待开发,目光所及之处,不是滩涂,就是工地。尽管有些杂乱,却处处显示出了蓬勃向上的姿态。听着工地的机器轰鸣声,无尽希望在我心中涌动。 事实证明,横琴的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了惊人的生命活力。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如今的珠海,是全国唯一一个与港澳陆桥相连的城市。从珠海到香港,开车仅需30多分钟,通行效率比港珠澳大桥开通前提高了足足十倍。 大桥开通后,珠澳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我还记得,几年前担任澳门国际音乐节的艺术总监时,就看到很多观众从珠海赶来观看演出。看完演出,他们又在12点深夜关闸门前返回内地。当日往返珠海与澳门的便捷,在早些年是不敢想象的。 珠海也告诉了我,什么是文化软实力。近年来,珠海推动举办了多场国际性文体赛事,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就连我的老家会同村,也曾举办过艺术节。 更让我骄傲的是,在硬件方面,家乡珠海有着世界一流的演出场地,包括华发中演大剧院、被昵称“大贝壳”的珠海大剧院等,这一点在一个常住人口仅约200万人的城市堪称罕见。 也正因此,近年我几乎每年都会回到珠海参加演出。2021年5月,我们“中国三大男高音”还在珠海大剧院办了一个专场音乐会。 作为歌唱者,我由衷地期待能有更多为家乡放歌的机会,也忍不住畅想,若珠海能够举办国际性艺术节或者音乐节,想必会让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再上台阶。 届时,我将用我所擅长的歌剧表演,骄傲地向全世界讲述珠海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故事。 (作者系中国香港男高音歌唱家、香港歌剧院和福建大剧院艺术总监) 编辑:王俞上一篇:【央视快评】践行全球安全倡议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