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她卖出20万瓶核桃辣子酱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成艳妮 时间:2025-02-06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成艳妮)2月2日,正月初五,年味依旧浓厚,铜川市宜君县宜阳街道办水塔村村民何军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作为宜君核桃辣子酱制作技艺的重要传承人,以及铜川市级核桃辣子酱非遗工坊的创始人,她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省级非遗工坊评审精心准备材料。 “我们辣子酱选用的是宜君核桃,个大、皮厚、仁饱、油香,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何军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尽管核桃皮厚曾被视为缺点,但在她眼中,这恰恰是锁住营养的关键。宜君素有“中国核桃之乡”的美誉,这里的核桃更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我们村曾是贫困村,许多村民因地处山区而饱受地方病的困扰。我做核桃辣子酱的初衷,就是为宜君农产品寻找一条出路。”何军说道。 何军的创业之路始于2018年。当时,经宜君县推荐,她参加了西安邮电大学的电商培训。培训结束后,深受启发的她注册了自己的商标——西邮美农。创业初期,她主要销售宜君苹果、核桃、玉米糁、杂粮等农产品。一次偶然的机会,何军在超市看到琳琅满目的剁椒酱、香菇酱时,突然想起了奶奶炒的核桃辣子酱,那独特的香味让她念念不忘。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中萌生:我为什么不能做一款核桃辣子酱呢? 何军(第二排左数第二)经推荐参加了西安邮电大学的宜君县农民电商培训班。(受访者供图) 然而,创业的艰辛远超她的想象。奶奶做的核桃酱虽然味道极佳,但因未去掉核桃内皮,颜色发黑,卖相不佳。为了在不使用化学添加剂的情况下解决这一问题,何军找到了同村在西安饭庄工作的厨师张亮亮。经过四个月的反复试验和调整,他们终于成功去掉了核桃内皮,并研发出用天然食材代替防腐剂的去皮技术,获得了发明专利。 随后,何军将炒好的核桃辣子酱分享给乡亲们品尝,并带着小瓶包装一次次前往西安各大高校推广。“每次背上150瓶,坐上宜君到西安的客运班车,去高校推广试吃。每送一瓶酱就加一个微信,组建微信群,与顾客沟通对产品的意见建议。”她认真听取反馈,不断改进,最终将辣子酱中的核桃颗粒大小精准定位在0.2-0.3厘米之间。“从产品到商品的过程太复杂、太辛苦,现在回想起来,依旧觉得太不容易。”何军感慨道。 随着配方的不断调整和工艺的持续改进,越来越多的顾客开始认可并回购她的核桃辣子酱。2019年8月,西邮美农核桃辣子酱走进了北京市场,凭借其独特的美味和良好的口碑,订单量迅速增长。“那时候,我们一年能消化宜君核桃达20吨,每天销售近万瓶。”为应对市场需求,2021年,何军在家人的支持下,新建了一座建筑面积448平方米的工厂,引进两条生产线,日产量高达10000瓶。 在2025年铜川年货节上,宜君核桃辣子酱人气爆棚,深受顾客喜爱。(受访者供图) 为了保证原材料的品质,何军为42户签约的贫困户免费提供辣椒苗,并进行种植技术指导,最后以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收购辣椒。“西邮美农核桃辣子酱的魂在宜君,我是宜君人,最难时是乡亲们支持了我,赊销农产品给我,咱不能忘本!”公司发展壮大后,何军继续带动乡亲们致富。公司现有固定员工14人,其中5人是村里的脱贫户,每人每月可领取2800元工资。此外,她还与周边乡镇的脱贫群众签订农产品回收合同,并提供短期就业岗位,为村民及周边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如今,通过各大电商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西邮美农核桃辣子酱已走出宜君大山,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年销售额超过150万元。该产品先后荣获第27届杨凌农高会“后稷奖”、第30届杨凌农高会“后稷特别奖”及铜川市首届“十大网货”优秀奖。2024年,该产品更是以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登上了央视新春《非遗之夜》节目,而何军本人也凭借坚持与创新,获得了陕西省创业创新大赛二等奖。“我很幸运遇上了好时代,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何军感慨道,“作为一个创业者,必须有社会担当。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一点事情,哪怕只是一点点。” 2024年,何军带着宜君核桃辣子酱以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登上了央视《非遗之夜》节目。(受访者供图) “乡村振兴,数商兴农!”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西安邮电大学经管学院二级教授张鸿评价道,“西邮美农核桃辣子酱起于电商,兴于电商。何军取材宜君当地的核桃、辣椒,通过改良传统小吃,创新打造出这款产品。同时,‘高校+农产品’的模式,极大提升了农产品和品牌的溢价能力,堪称铜川宜君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的样板模式。” 数字化时代浪潮下,“数商兴农”正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数字技术与农业商业活动的深度融合,为传统农业农村发展带来全新机遇,打破了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的信息壁垒,重塑农业产业链,提升了农村经济活力。“我们正在探索并见证着这一历史,我们期待陕西‘三个年’活动中数字营商环境更优化,通过官产学研媒让铜川宜君核桃辣子酱承借AI直播电商和非遗传播融合东风,写出一条陕西乡村全面振兴的数智核桃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 张鸿教授说。 编辑:小莹 责编:姜琼 终审:张建全上一篇:榆林佳县:扭起秧歌迎新春 舞步翩翩福盈门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