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校园 >

西安交大举办辩论赛 探讨人工智能音乐的版权保护问题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梁飞燕 时间:2024-12-11

1.png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几秒内完整地创作一首歌曲,对于人类艺术家来说或许是天方夜谭,但AI创作却已经将科幻化为了现实。人工智能发展的今天,AI作曲和AI填词在技术上已经没有太高的门槛,那么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便摆在了人们面前:人工智能音乐是否应该享有版权保护?

12月9日晚,在西安交通大学新增通识课程《走进音乐人工智能》的课堂上,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紧紧围绕着这一话题展开。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三届 “国运杯” 辩论赛系列初赛中的一场,该场活动当晚线上观看人数累计高达 42.3 万人次。

2.png

自2022年OpenAI推出ChatGPT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迅速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焦点,引领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在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中,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正逐渐深化。本学期西安交通大学音乐教育中心结合科研项目研究开设了《走进音乐人工智能》课程,旨在深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通识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领域的应用。

活动当晚,《走进音乐人工智能》课程的学生以 “成为音乐‘创作人’” 为主题进行了课程汇报演讲,向在场同学及嘉宾简要介绍了人工智能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涵盖创作灵感的来源、歌词创作、人声分离、歌词替换、AI翻唱、音轨合成等内容,还介绍了AI创作软件,并通过歌曲的对比,深入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人类艺术家在创作上的差异。随后,第二场交流汇报中,主讲同学围绕“音乐生成、风格迁移、人声替换 —— 音乐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主题,对音乐生成、音乐风格迁移和人声替换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现场应用目前热度极高的音乐生成平台 cursor 和音轨合并软件 musicfy 进行演示,同时也对人工智能技术能否代替音乐创作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汇报现场,该校电气工程学院的吴建霖同学提供了自己的原创词作品《西迁一往无前》,并通过人工智能谱曲,生成了新的歌曲。充满活力和青春动感的曲子完美契合《西迁一往无前》的歌词内涵,让在场嘉宾沉浸式体验了AI编曲的超强能力。

4.png

下半场进入紧张的辩论环节。正反方同学围绕 “人工智能音乐作品是否应该享有版权保护”这一辩题展开了激烈辩论。正方同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规定的“作品”应当具备“独创性、可复制性”为立论基础,结合现实的生效判决、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技术流程,对“人工智能音乐作品应当赋予版权”进行了充分的立论;反方同学以“智力成果”的判断标准为出发点,以国外生效判例、人工智能作品涉嫌侵犯原有作品权利为论据,从人工智能对大众审美能力影响、艺术伦理影响的人文高度对“人工智能音乐作品不应享有版权保护”进行了有力度的驳论,尤其提出“人工智能作品虽有一定的劳动,但不一定需要通过版权保护来保护”的观点,为这一争论话题提供了新思路。双方辩手深刻辩论了人类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观点鲜明,金句频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

111.png

辩论赛评委由国际辩论赛著名教练及评委、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韩鹏杰教授,泰和泰(西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董春红律师,该门课程的开课老师曹耿献副教授、李东鹤副教授以及第一届 “国运杯” 辩论赛冠军获得者杨益泉同学担任。评委点评环节,杨益泉对同学们的表现予以肯定,对正反方的观点都进行了点评。董春红律师结合自己的专业认为,数字时代为版权法提出了更细致和深入的要求。这场辩论中,同学们对于人工智能作品版权保护中涉及的“独创性”判断、人工智能作品权利保护边界、人工智能作品要将人类的审美带向何方等关键问题给出自己深入的分析,为我们思考这一话题提供了很多新角度。

1111.png

陕西国运教育慈善基金会理事长辛晓红作为特邀嘉宾致辞。她表示,本节课程体现了多样的课堂模式,体现了强互动性,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个人思考和课程参与度,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方案;此外,本次辩论赛看似只是一场比赛,但辩题背后我们未来面临的技术伦理问题却引人深思,关注此类问题有利于为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伦理可行性保障。

经过评委打分并结合观众支持情况,最终正方三辩马天泽同学和反方一辩何子萱同学荣获本场“最佳辩手”荣誉称号;梅景荣同学荣获“最佳主席”荣誉称号。

据了解,《走进音乐人工智能》课程是西交大新增的 “智课” 通识课程,由西交大音乐教育中心曹耿献副教授、电信学部自动化学院的李东鹤副教授共同授课。该课程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了授课、辩论赛、艺术家与 AI 互动、学生展示交流、音乐会以及参观秦腔博物馆等教学环节,积极探索跨学科交流与碰撞的新模式。曹耿献副教授在采访时表示:“这门课程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领域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出了大胆尝试与探索,我们也将致力于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长期应用潜力,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编辑:子墨           责编:思羽           终审:赵梓希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