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博 >

不朽青石 永固文脉——解读亮相《国家宝藏》的三件西安碑林镇馆之宝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 时间:2021-01-14

9408cb2c8163c8361699ccc16fd27dd4.jpeg

西安碑林博物馆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碑石有灵,翰墨隽永。四千方宝刻,集书艺、演文字、藏典籍、载历史。大音无声,传云章于千载;妙笔天工,存文脉至万年……

1月10日,央视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迎来西安碑林博物馆专场。国宝守护人李乃文、赵文卓、许还山通过石台孝经碑、昭陵六骏石刻、颜氏家庙碑三件镇馆之宝,带领观众见证大唐王朝的开疆拓土和盛世繁华,了解每件文物背后令人动容的故事,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华历史文化的魅力。

2c7d5bc33879baf7e9b05fb844f5c265.jpeg

昭陵六骏石刻


如果要选一件文物代表碑林,那只能是它——石台孝经碑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全世界已知范围内收藏名碑墓志最多的地方。在四千多方名碑墓志中,只有一方碑被放置在碑林的中轴线上,造型也最为特殊,人称“迎客第一碑”。它,就是石台孝经碑。

“如果让我选一件代表碑林、代表盛唐的文物,我就选石台孝经碑,只能是它!”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王庆卫心中,石台孝经碑的地位无可取代。节目中,他向国宝守护人李乃文详细介绍了石台孝经碑。

北宋年间,人们将石台孝经、开成石经以及颜真卿、褚遂良等书法名家的碑刻迁入当时的孔庙,也就是现在的碑林保护起来。在之后的930年中,以石台孝经碑为时间和空间上的原点,西安碑林为中华文明保留了从汉代到魏晋、再到唐宋元明清的一条没有断绝的文脉。

“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故亲自训注,垂范将来。”这段话是唐玄宗李隆基为石台孝经题写的,意思是: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教育的源泉,所以我亲自书写并作注,希望后人能发扬光大……

除唐玄宗李隆基为其作序注解并亲自书写外,唐肃宗李亨也曾为其题写碑额十六字,还有代表文帝孔子思想的儒家经典《孝经》,所以后世称石台孝经是“集三帝于一身”。

“李隆基对孝经有过两次训注,第一次是在开元七年至十年。最后刊刻的版本是第二次天宝二年的修正补充版。”王庆卫说,唐玄宗开元时期,大唐国力达到巅峰,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想要实施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力图融合不同宗教,尤其需要发挥儒、释、道三家的社会功能。当时,唐玄宗召集学士和高僧、高道一起讨论三教异同,并亲自为三教最重要的经典注解。唐玄宗亲自注解的三部经典分别是儒学的《孝经》、佛教的《金刚经》和道教的《道德经》,并将《孝经》注解完成后颁布于天下,让民间每家必备,成为启蒙教育读本和科考必读教材。天宝四年,国子祭酒李齐古上书请求将注解过的《孝经》刊刻成石,供后世学习。

其实,除了统合三教外,李隆基重视《孝经》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总结大唐建立之后经历的几次变故,想要规范家族伦理和君臣关系。《孝经》的核心思想很符合这个需要。从内容上看,《孝经》中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孝顺,臣子对君王忠诚,也对父母和君王有所要求,对兄弟姐妹间的和睦相处均有具体规范。李隆基的注解精练平实、深入浅出,吸收了前代合理意见,充分阐释了孝治天下的理念。

fb459eb7ecef928a235bc96a19963ede.jpeg

石台孝经碑 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石台孝经碑基座的三层台阶上浮题着生动传神的蔓草瑞兽,动物和植物刻画得浑然一体,整个构图既威武又不失活泼,既展现了轩昂的盛唐气象,又体现了精湛的图案艺术。仔细看,你会发现瑞兽中有狮子,狮子是西方神话中大力神的象征和皇权的卫士,也是佛教中佛陀的守护者,这体现着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碑额上厚载盖石,盖石边缘雕刻着形态优美的卷云,卷云自下而上呈三层,逐级向上蔓延扩大,宛若一顶仙气袅袅的云纹冠,支撑着上方的庑殿式碑顶。碑顶上方为平面式九宫格布局,正中方格位置上有一正方形高台,高台上是一平顶的圆柱形玉石。九宫格式的布局代表九州,玉石是中岳,四侧方格内的山形浮雕分别是其他四岳。整座碑就是盛唐文化的浓缩。

1973年,因地基下沉,石台孝经碑碑体倾斜。当时,文物修复专家还在碑身内发现了两件珍贵文物,一件是目前仅存的宋金时期整幅“集王圣教序”拓本,另一件是宋金时期的《东方朔盗桃》版画。也是因为这次意外,人们发现石台孝经的碑身是由四块巨石榫卯套接而成的。

期待分离的“战友”早日团圆——昭陵六骏石刻

“太宗旨在振王业,王业艰辛告子孙。”唐太宗李世民在征战天下时,常骑骏马冲锋陷阵。为了告诉子孙自己创业的艰辛,同时也为了表达对与他共同征战的六匹骏马的怀念,贞观十年兴建昭陵时,李世民下诏将“朕所乘戎马,济朕于难者,刊名镌为真形,置之左右。”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昭陵六骏。

六骏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由画家阎立本画作图形,雕刻工艺家阎立德依形复制刻于石上,刻成后放置在昭陵北麓的祭坛之内,承载着唐太宗在开国战争中南征北战的卓越功勋。

六骏中唯一出现人物的一块石刻,表现的是大将丘行恭为飒露紫拔箭的场景。武德四年,唐军发动了统一战争,出兵攻打洛阳。在邙岭会战中,李世民为试探敌阵虚实,骑着飒露紫率领部将冲入敌营。混战中,飒露紫中箭受伤。危急时刻,紧随其后的大将丘行恭及时赶到,将自己的战马让给李世民,又迅速为飒露紫拔箭。然后手持长刀,和李世民一起杀出重围与大军会合。

昭陵六骏石刻每件宽约204厘米,高约172厘米,厚约40厘米,均为青石质地。六骏都采用高浮雕手法,线条流畅简洁,刻工精湛,每匹战马栩栩如生,表现出不同的体态、性格和驰骋疆场的情景。

关于刻六骏于昭陵的原因,除了目前大众所熟知的李世民为纪念战役、彰显功勋,希望子孙后代谨记创业不易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皇陵修建模仿唐长安城格局。陵寝的玄宫相当于都城中的皇宫,而唐长安城的北司马门外有六厩专门养马,所以刚好刻了六匹马。还有学者认为,陵寝刻战马也是突厥习俗对中原文化的影响。此外,最新的观点提出,昭陵六骏石刻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在古波斯文化中,帝王和马关系十分密切,战马是帝王的一种象征,而唐代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密切的时代,这种观点也在研究中。

但非常遗憾的是,这六位“战友”被迫分离。分离背后,是那个战火纷飞年代里沉痛的记忆。20世纪初,偷盗者将“飒露紫”“拳毛騧”剥离开来准备偷运,被当地农民发现拦住。然而,这“二骏”又落入当地军阀之手,后来又在北京被古董商以12.5万美元的价格盗卖到国外,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而剩下的四骏也遭遇被偷盗的噩运。为方便运输,偷盗者将四骏碎成数块,好在运输过程中被当地民众发现并拦截,后被陕西图书馆保存。陕西省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前身)成立时,接收了这四件石刻,并对它们进行拼合修复。1961年4月,石刻工艺师谢大德依照照片复制出“飒露紫”和“拳毛騧”,连同现有的四骏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石刻艺术室。

2010年,大明宫基金会招募志愿者赴美修复“二骏”。西安碑林博物馆党委书记周萍回忆,当时她和修复团队还专门去了六骏石刻石材的原产地——陕西富平宫里镇,采集了石粉和多种石材样本。“从专业角度看,这些石材在美国当地也能找到,但我们还是想从六骏石刻的老家带去修复材料。就像输血一样,这是家乡的血脉和气息,意义是不一样的。”周萍说,修复团队还带去了昭陵六骏石刻考古现场发现的疑似六骏残块的石膏模型,希望进行比对后能够复原。

周萍说,看到“二骏”的第一眼,如同见到“最熟悉的陌生人”。经过一个月的修复工作,它们已经走进了修复团队每个工作人员的心里。

这就是大唐浩然正气铮铮风骨——颜氏家庙碑

524ad91c0c9bcb7e52975489084f856a.jpeg

颜氏家庙碑


颜真卿被誉为“楷书第一人”,与柳公权并称为“颜筋柳骨”。“流光盛 庙貌融 永不祧 垂无穷”,这是颜真卿留给世人最后一方碑刻——颜氏家庙碑上的内容。

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72岁时为其父颜惟贞所书写的。四面碑文皆为楷书,记述了颜氏家族的经历。

从颜氏家庙碑可以看出,72岁的颜真卿在见证了亲人离去、见过了战场残酷、见识了世态炎凉之后,书法风格与早期相比已有明显不同。碑书“力透纸背”,构架上横轻竖重,颇具立体感。横画端平,左右竖笔略呈向外的弧形,使整个结构圆紧浑厚,富有庄重感和强大的内在力量。

除了高超的书法造诣外,最令人钦佩的是颜真卿的浩然正气和铮铮风骨。“道德君子”“忠臣烈士”,历代对颜真卿的评价总是不惜笔墨。颜真卿一生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天子,为官恪尽职守、刚正不阿,从不阿谀奉上,敢于直言。安史之乱时,他率领义军对抗叛军。唐代宗时,他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

在完成颜氏家庙碑三年后,颜真卿被叛乱的李希烈缢杀。死讯传回后,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半年后,叛乱平定,颜真卿的灵柩才被护送回京。德宗皇帝痛诏废朝五日,举国悼念,并亲颁诏文追念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是“颜体”的典范之作,也是颜真卿传世碑刻中最后的巨作,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体会盛唐楷书风貌,感受这位“大唐书魂”的气概。

网言网语

@海德堡的矢车菊:当年大学时去碑林就是这位讲解员!他讲得特别好印象很深刻!

@yalekim:喜爱这份工作才会有共情。文物有你们守护真好!

@默默520com: 白雪松先生讲到“我100岁了,碑林就1000岁了,那时候我就算爬,也要回碑林看一眼”的时候,声音就哽咽了,眼圈也红了。还有那位给秦俑拍照的工作者,他们是真的爱,爱自己的工作,爱这厚重的、让人自豪的中华文明。

@NO规则: 碑林真的值得一看,去了一定要请一位讲解员,否则没有相关的兴趣爱好是看不明白的,有人介绍着看完,一定会为中华民族伟大的书法石刻艺术而感到震撼的。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