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半坡博物馆 诉说人类文明的童年 来源:人民网 作者:编辑2 时间:2019-08-20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通过遗址和文物展现了6000多年前半坡人创造的原始文明 “半坡村是原人居,彩陶纷陈世所稀。绝无甲骨方块字,七千年前往可稽。”这是陈毅当年参观西安半坡村遗址后写下的诗句。1953年春,陕西西安东郊一家电厂施工时,发现一些彩陶片,随后,考古工作者在浐河东岸半坡村附近发现聚落遗迹。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6000多年前半坡人创造的原始文明展示在世人眼前。 1958年4月,西安半坡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1961年,半坡遗址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多年来,西安半坡博物馆共接待中外游客3000多万人次,在旅游网站调查中被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 博物馆与遗址融为一体 从1954年至1957年,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大规模发掘。专家认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年代为距今6000年-6800年。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的促成下,西安半坡博物馆建立。这是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将博物馆与遗址环境融为一体,在当时堪属首创。博物馆占地面积107.4亩,现馆藏文物1.8万余件,其中化石标本300余件,新石器时代人类和动物骨骼标本若干。 走进博物馆大门,一片开满睡莲的水池映入眼帘。池中央伫立着“半坡姑娘”雕塑,发髻高耸,身穿麻布衣,手扶尖底瓶,半蹲身子正要汲水,生动再现了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的女性形象。 博物馆基本陈列由遗址保护大厅和出土文物展厅组成。半坡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约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基址40多座、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防御设施2套、墓葬250余座及各类文物上万件。博物馆展现的遗址分为居住区、墓葬区、陶窑区三部分,居住区由一条壕沟保护起来,壕沟东边为陶窑区,北边是墓葬区。在居住区能看到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它们是半坡人“冬居营窖,夏居橧巢”的有力见证。以石柱为中心的祭祀遗迹也在这一区域。陶窑区展示的一座横穴窑,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保存较完整的陶窑遗址之一。 出土文物展厅分为“青青河畔”“生命之诗”“田园牧歌”“心灵神韵”“隐秘玄机”5个单元。半坡遗址出土了石斧、骨针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具和彩陶、雕塑等艺术品及各类装饰品,反映了半坡先民的生存状态和文化艺术水平。展厅里运用场景复原、虚拟成像等现代展示手段和多媒体交互设备增强观众的体验,让人仿佛走进半坡先民的生活,看到他们狩猎捕鱼、养猪种粟、生火煮饭、建造房屋…… 人面网纹盆的奥秘 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人面鱼纹盆和人面网纹盆最为知名,前者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后者藏于西安半坡博物馆,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人面网纹彩陶盆高17厘米、口径45厘米,卷唇、平底、鼓腹,整体呈橘红色。陶盆内壁用黑彩绘有人面网纹图案,人面与网纹均相互对称。人面为圆球形,头顶有三角形发髻,发髻上有三角形尖锥物。两只眼睛用一字横纹表示,似在闭目养神。鼻部呈三角形,耳部外伸上翘,嘴型似线轴,嘴角两侧有带短线的长三角。 作为西安半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人面网纹彩陶盆的用途是什么?上面的图案有什么寓意? 专家认为,半坡人有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婴幼儿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人面网纹盆和人面鱼纹盆就是瓮棺的盖子。6000多年前,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水平低下,儿童死亡率很高。在半坡遗址已发掘的250座墓葬中,儿童瓮棺墓就有73座。将婴幼儿置于瓮棺中就像在母亲腹中一样,希望孩子有一个安稳的归宿,体现了半坡人的一种人文关怀。 “人面网纹盆和人面鱼纹盆等文物反映了早期先民视死如生的思想,对夭折孩童的安葬很重视。”西安半坡博物馆副馆长何周德说,“从陶盆的器型和纹饰来看,当时彩陶制作工艺已经很高,而且有专人绘制图案。人面网纹盆和人面鱼纹盆上的图案已成为半坡文化的典型标记。” 关于人面网纹图案的寓意,学界有多种观点,较被认可的说法有图腾说、黥面纹身习俗说、生命之神象征说。何周德说,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人面网纹盆图案的秘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被破解。 意义非凡的刻划符号 半坡遗址的另一代表性文物是尖底瓶,其形状很特别,口小、腹大、底尖。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制作这种奇怪的瓶子?它是做什么用的?传统的说法是汲水器,但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发现,近来人们认为,它也许是一种酿酒器。何周德表示,尖底瓶是一种多用的水器,既可汲水,也可酿酒。 从出土文物和遗迹可以看出,半坡人除了熟谙渔猎、种植和掌握编织外,还是出色的匠人。他们建造陶窑,烧制各种陶器,既有水器、炊器、储存器,也有动物造像等。 “丰富多彩的陶器较全面地反映了6000多年前半坡先民们劳动、生活的情况,也反映了那时人们对美的向往。”何周德说,半坡先民把他们日常见到的山水、人物、动物等塑造在陶器上,既是写实,也是审美的体现。“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意义非凡,一种是作为记事的标记,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这些符号说明半坡先民已经有了数字和文字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传播半坡文化,西安半坡博物馆建立了研学活动场所“史前工场”。走进史前工场,只见孩子们正在兴致盎然地体验原始人的生活,钻木取火、给陶器钻孔、搭建原始房屋、进行植物捶染……临近闭馆时间,孩子们依然不舍得离去。何周德说,希望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体验项目,让青少年学习历史知识,感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魅力。 (本文图片均由博物馆提供) 编辑:庞阿倩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