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博 >

漫话西安“大学路”(下)

来源:含光门外 作者:编辑2 时间:2019-11-19

抗战胜利后,西安再次以“大学”命名城市道路,其影响也持续到今天,而这次道路命名的起因就是迁校西安不久的西北大学。

西安为何如此礼遇西北大学?如果了解陕西西安教育史、了解西北大学创建史,就绝不会感到意外。陕西近代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西北大学,创设一所西北首屈一指的国立高等学府,一直是陕西许多有识之士毕其一生的追求目标,而屡次创设的西北大学也承载了三秦父老太多的梦想。1912年大都督张凤翙将陕西大学堂(1902年)、陕西政法学堂、陕西实业学堂、三秦公学等合并,改名为西北大学,这是陕西创办的首个西北大学,1914年6月,袁世凯将张凤翙调入北京,1915年,陆建章即宣布改设公立陕西法政专门学校,而将该西北大学撤销。1923年,军阀刘镇华将陕西法政专门学校、陕西水利工程专门学校及甲种商业学校合并筹建国立西北大学,这是陕西第二次创办西北大学,但该校虽有“国立”之名,却难负“国立”之实,在经过西安围城之后,更加难以为继,于1927年3月改办为中山学院,1928年3月改称西安中山大学,原西大未毕业的学生,继续留校学习,直到1931年该校宣布结束。而西北大学的第三次设立,则是源于著名的平津三院校。1937年抗战爆发后,平津国立各校、院相继南迁,9月,教育部令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三院校合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设校于西安。1938年3月,临汾失陷,潼关告警,该校迁离西安。4月,奉教育部令改校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勘定城固县城内考院设校本部及文理学院,文庙设教育学院,小西关设法商学院,古路壩设工学院,南郑设医学院,沔县设农学院。1939年7月,复奉教育部令改称国立西北大学,胡庶华先生为校长。1940年4月,教育部指令西安为该校永久校址,1945年8月,教育部电令指定东北大学西安旧址拨归该校使用。1946年3月,在战干团旧址设立国立西北大学筹备处,5月,该校迁入战干团旧址,6月开始正式办公开学。尽管创建于抗战危亡期间的国立西北大学,实际上与前述两次创立的西北大学,只是名称相同而已,并无任何渊源及承接关系,但其由悠久历史的平津三院校,而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大学,直至今天的西北大学,一路筚路蓝缕、备尝艰辛。该校移设西安,使西安终于有了第一个国字号的高等学府,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此礼遇不并为过。


由于东北大学之于“大学路”、战干团之于“战干路”、西北大学之于再设“大学路”均有相当的承接关系,所以,要说清与西北大学相关的道路命名问题,还得从“战干团”和“战干路”的关系说起。

1938年2月,国民政府开始组建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简称“战干团”),以集中大量培训抗战期间的军队及地方政工干部,蒋介石任团长,陈诚任副团长。战干团先后在湖北武汉、河南鸡公山、江西雩都、陕西西安设立了四个分团,其中设于西安的第四团(西安市民俗称“战干四团”或“西安战干团”),于1938年9月在原东北大学旧址成立,该校仍由蒋介石、陈诚任正、副团长,蒋鼎文、胡宗南先后充任团副或副团长,日常团务由教育长主持,两任教育长分别由胡宗南、葛武棨担任。1941年2月,战干一、二、三团相继停办,而西安的战干四团亦由“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改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简称“中央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名称则改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西安分团”(简称“中央训练团西安分团”),直至抗战胜利后结束。据有关资料称,“战干团”在抗战期间共向各战区输送了约八万名基层文、武干部,而其中西安的战干四团(中央训练团西安分团)规模最大,先后培训出的学员人数几乎占了半数,可以想见其在西安的巨大影响。

1947年4月15日,国立西北大学要求将西门至该校、井上将门至该校之环城路分别改名为“大学西路”、“大学东路”的公函


战干四团既统属于中央、由最高统帅蒋介石亲任团长,又依仗胡宗南等军政实力人物为后盾,行事风格自然颇为恣意强横。在战干四团入驻原东北大学校址(今西北大学校址)后,先后要求市政建设当局装设西门通往该团道路(即前经命名之“大学路”)照明路灯,开凿新城门(今小南门,民国时期称井上将门、勿幕门),新修城门通往战干团道路等便利该团人员进出城通行等,凡此种种,多以强令口吻,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在强压之下,惟有勉力而行。而战干四团在西门通往该团马路命名问题上的态度和作为,更显示其霸道的一面。馆藏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全宗现存一件战干四团第二处1939年9月26日致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的公函,内容如下:

查西门至本团之马路(现定名战干路)为本部出入要道,向经贵会修筑,现因历时过久,马路崎岖难行,如遇天雨则更难插足。为此,函请贵会分派员工,加以修补,俾利行旅,而肃市容。如何之处,即希查照见复为荷。

函中除要求修补该团至西门道路外,称该路“现定名为战干路”,丝毫不提该路段已经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定名为“大学路”,也不提新定路名是否经该会同意。而笔者也反复查阅这一期间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的相关往来公函及该会会议记录等档案资料,没有发现任何关于该路段命名、改名的记载。由此,基本可以推断,该路“定名战干路”即是战干四团自行决定,只是以这种方式告知市政管理部门,根本不把地方当局放在眼里。由此,“战干路”这一路名开始强行使用,并实际使用长达10年之久。

俗语说“前有车、后有辙”,抗战胜利后战干团撤销,而迁校西安战干团旧址的西北大学亦循东北大学、战干四团前例,意图再将该校连接城区道路,以“大学路”命名。1947年4月15日,国立西北大学校长刘季洪致函西安市政府及陕西省会警察局,要求将井上将门(今小南门)及西门通至该校之环城路分别命名、改名为“大学东路”和“大学西路”。该函称:

查本校迁设西安,以战干团旧址为校舍,所有井上将门外通至本校之环城路一段,拟请命名为“大学东路”,西门通至本校原战干路,现以战干团取消,并请改为“大学西路”,以符名实。

国立西北大学重新命名道路的要求,时任西安市市长张丹柏似乎认为顺理成章,只需例行一下手续即可,故当日即在公函上签批:拟可照办,转请省府核示。而陕西省政府则于1947年5月5日,以府建二字第1346号代电复函西安市政府,同意了国立西北大学关于道路改、命名的请求,并要求尽快公布施行。但就在这一期间,西安市政府建设科与省会警察局的相关人员,经过彼此沟通会商,却提出国立西北大学改名、命名道路的请求不可接受,要求市长张丹柏暂缓执行。其中持反对意见最激烈者为市政府建设科科长陈靖及建设科技正赵国琪,赵国琪并在5月9日给市长张丹柏的签呈中直言:

查一市道路之命名,应以市之本身历史文物为对象。该校所请易名之两路,一为环城西路之一半曰“大学西路”,一为环城南路之一部曰“大学东路”,职窃以为不可:(一)环城四路系为一体,围绕古都名实且壮,不易断腰截肢任意易名以乱观听。(二)该校校址为前战干团所驻地,战干团将环城西路之半名之曰“战干路”,殆该校驻此又易名为“大学西路”,则将来本市分区计划通过后,大学移去而此地易主又须随主更易路名,如此变更将伊于胡底?(三)姑不论该两路是否正邻该校之西或东,仅就“大学”二字而论,试问本市将来再无若干大学出现乎?如再有若干大学出现亦援此例而名其校附近之各路曰“大学西(或东南北)路”,则每校均有相同之四路,将何以分别?(四)又全市道路计划中,在西门之大油巷处及勿幕门之西甜水井处均有开门之计划,将来如成事实,则与该路起讫段落更为不伦不类。

应当说,陈、赵的意见也不无道理,四点意见条条切中要害。但陈、赵在市长张丹柏已首肯、省政府已核准的情况下,尚且如此激烈地提出反对意见,这种情形确实不同寻常,由此可见此番命名“大学路”争议之大。但面对来势汹汹的反对意见,市长张丹柏还是相当笃定,力排众议,独持己见,他在赵国琪、陈靖的签呈上作出如下签批:

国立大学永久设立于本市者,尚以西北大学为第一。命路名以资纪念,尚觉妥适。仍照省令核定办理。

1947年5月15日,西安市政府在政府门口等处张贴公告,正式通告将勿幕门(1937年3月,市政府将井上将门改名勿幕门)外通至该校之环城路一段命名为“大学东路”,西门外通至该校原战干路改为“大学西路”。表面看,关于“大学西路”和“大学东路”的命名已尘埃落定,有关争论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但实际上,此事并未完结。可能是原“战干路”的影响太大,也可能是政府对命名新路宣传不够,此后有关该路的乌龙事件不断。先是1947年11月20日,空军总司令部第一大队第九中队致函西安市政府,请将该队驻地附近(驻裕秦纱厂)战干路更名为“郁青路”,以纪念抗战中牺牲的该队队长谢郁青(中央航校二期毕业,1939年10月率同苏联援华飞行员驾机轰炸武汉时牺牲)。此时原市长张丹柏已卸任,新市长王友直已上任,于是建设科技正赵国琪在处理该事件时,又乘机将前事翻出,把前任市长挪揄一番。赵国琪在给王友直的签呈中称:

查此路本为环城马路之一部,不宜更名。前战干团驻此(现西北大学校址)时,强将此段改为“战干路”,厥后西北大学移此,又请将此段改为“大学西路”,经前张市长曲予允许(本年四月下旬)在案。今时逾半载,不应又行改易,以乱观听。

类似事件还出现在西安解放后。尽管西安解放时“战干路”已改名“大学西路”两年多了,但由于战干团被认定为培养国民党特务的反动组织,而“战干路”却仍为广大市民所熟知惯用,因此,新生的人民政权不得不采取必要措施,1949年7月12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更改反动会堂、街道等名称的布告》(市字第四号),宣布将“战干路”改名为“南火巷”。

总之,民国时期西安两度命名“大学路”,其初衷确实值得肯定,时至今日仍有借鉴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学路”命名的效果并不理想,以致当年命名的一些路段,如今却难以为人所知,更谈不上以资纪念了,确实令人遗憾。

建国以后,西安的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昔日的老街巷已难觅其踪迹,而档案中记载的“大学路”可还安好?近日,笔者专门抽出时间,到实地走访了一遭,并收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大学西路。“大学西路”作为路名,建国后已不再出现。而原“大学西路”从西北大学校门到西门一段路,1958年前后经过拓宽改造,现分别为环城西路南段和太白路北段,其中太白路在文革期间,1966年9月改名为援越路,1972年4月恢复原路名,该路段现为城市重要的通衢要道。

(二)大学东路。该路为30年代修筑的环城马路中的一段,民国时期东起勿幕门(小南门),西至大学西路(今太白路)。不过有意思的是,看建国初期的《西安城区道路交通图》能够发现,当时城西南的环城马路有两条,相距不远且相互平行,靠南的一条就是“大学东路”,靠北的一条建国后拓宽后成为环城南路西段,这也是“大学东路”虽被称为是环城南路之一段,紧邻今天的环城南路却仍然保留下来的根本原因。该路最西端因西北大学50年代向北扩展,已消失。如今该路西起陵园路(今称含光路)北段,东至振兴路北端,比民国时期向东扩展较远。街道为沥青路面,路宽5、6米,街道宽不足20米,大致保留了民国时期的道路状况。

(三)西大东路。1953年前后,西安开始修筑北起环城南路,南至烈士陵园的道路,初期建设时,道路名称由群众相沿称呼,称为“西大东路”,西安市人民政府1954年12月27日《关于几个道路的命名问题》中,决定该条道路名称为“陵园路”(现为含光路)。

(四)大学南路。以位于西北大学南侧而得名,东起含光路北段,向西越过太白路至西北工业大学,长1100米,宽20.5米,沥青路面。《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载1954年始建,馆藏档案中1956后始见其名,曾称为西大南路。(作者单位:西安市档案馆)

编辑:米浩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