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一场穿越千年的小“澄”之约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5-09-28
在陕西澄城,人们口中常挂着一个字——“会”。这不是寻常三五日一逢的集市,而是一年一度、约定俗成的古会或庙会。当地人不称其全名,只道“会来了”“过会了”,或是干脆吆喝一声:“走,跟会去!”从乡镇到村落,澄城的古会名目繁多、各有来历,而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当属每年秋季在县城举办的古会。 汉武帝庙会 这场自宋代绵延至今的盛会,像一座没有围墙的“文化博物馆”,在熙攘的人流、琳琅的货摊、喧腾的表演与扑鼻的香气中,静静诉说着澄城这座关中小城的千年文脉与人间烟火。 这场历时十三天的古会,一般在农历九月举办,因而当地人称之为九月十三古会。此时,秋收已毕,冬藏未始,辛苦一年的农人终于得以舒展筋骨,聚在一起“购新装、看大戏、打牙祭”。会场之上,吆喝声、谈笑声、锣鼓声交织成一片,绘就一幅流动的民俗长卷。 会场 追溯其源,古会源于古老的庙会传统。自宋代起,每逢会期,舞龙舞狮的队伍便穿梭于街巷,上刀山的惊险表演令人屏息,高亢婉转的秦腔与折子戏的雅韵在空气中回荡,既是百姓娱乐的重要方式,也承载着祈福禳灾的朴素愿望。岁月更迭,许多古庙早已湮没于历史尘埃,但这个古会作为关帝庙会的遗存,却顽强地延续下来,从最初的祭祀活动,逐渐融入了浓厚的商贸色彩。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里是农人们置办农具、添补衣物的“刚需市场”;改革开放后,它又以“物资交流会”的新身份延续活力,成为澄城人心中无可替代的 “年度盛事”。 20世纪80年代古会场景 古会期间的澄城,是一座开放包容的“文化熔炉”。本县乡亲、邻县商贩,乃至山西的布商、河南的手艺人,操着不同口音汇聚于此。讨价还价声里透着生活的智慧,戏台下的陌生人因一段熟悉的唱词便能拉起家常,街头杂耍的精彩处,喝彩声掌声雷动。 摊位从街头排到巷尾,家用碗筷、农具锄镰、换季衣物、孩童的零嘴玩具,乃至手工纺织的粗布、麦秆编织的蒲扇草帽,琳琅满目,让人根本“逛不够”。即便在超市遍布、网购便捷的今天,人们依然钟情于“赶会”。在这里,买的不只是商品,是“货比三家”的乐趣、与故人偶遇的惊喜,还有那热乎乎的乡土人情。 如今的澄城古会,早已超越单一的“集市”属性,蝶变为集文化展示、非遗传承、旅游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嘉年华。 购物 指尖传匠心。古会上的非遗摊位,总会成为最聚人气的“打卡点”。尧头黑瓷展台前,既有复刻旧时生活的“福字碗”“老鼠罐”,沉淀着岁月温润,也有融入现代设计的“马到成功”“虎啸山林”等摆件饰品,让千年窑火与当代审美共鸣。刺绣摊位更是人头攒动,“鸳鸯戏水”的枕套、花鸟纹饰的围巾、寓意吉祥的香包,令人爱不释手。造型精巧的澄城面花,在师傅手中几经揉捏,便化作栩栩如生的龙凤花鸟,既是可观可赏的艺术品,也是承载美好祝愿的民俗符号。 看大戏 民俗展豪情。古会的“文化舞台”从不缺乏精彩节目与喝彩之声。秦腔艺人粉墨登场,一声开腔,气贯长虹,《哑女告状》《黑叮本》等经典唱段,引得台下老戏迷如痴如醉。舞龙舞狮队伍气势磅礴,金龙腾跃,雄狮摆尾,伴着震天的锣鼓,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上刀山的表演者赤脚攀登锋利的刀梯,每一步都惊心动魄,观众的惊呼与掌声交织……这些传承已久的民俗表演,既是澄城人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也是向外界展示其豪迈风情的生动窗口。 熙熙攘攘的人群 味蕾品乡愁。跟会,自然少不了“舌尖上的乡愁”。韦庄凉粉酸辣爽滑,一口下去消乏解腻;刚出锅的韭菜盒子金黄酥脆,咬一口满嘴留香;还有香甜的炸油糕、酸爽的“凉鱼鱼”……每一种小吃都带着 “就地取材” 的质朴,既保留了食材的原味,也藏着渭北人的生活智慧。逛累了,寻一处小摊坐下,点一份小吃,听着周围亲切的乡音,便能触摸到这座小城的烟火温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澄城古会承载着浓厚的民俗传统,是当地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的鲜活呈现,在服务百姓日常生活、联结乡土情谊中彰显了地域文化的时代价值。 古徵 守护“根”与“魂”。文化传承首先明确“传什么”,找准文化的内核,通过多样化的保护手段,让优秀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不断加大传承力度、设立非遗保护机制、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等,激发民众的文化自觉,让保护与传承融入日常,使其拥有最广泛、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融合“旧”与“新”。文化不是僵化的标本,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葆活力。比如,尧头黑瓷从 “实用容器” 创新打造成为 “文化文创”,澄城刺绣从 “闺阁手艺” 通过现代设计打造 “致富产业”……这种创新并非颠覆传统,而是在坚守内核的基础上,赋予其符合时代审美的表达形式和实用价值,让“老传统”满足“新需求”。 联动“点”与“面”。文化传播不能“单打独斗”,更不能“孤军奋战”,需注重资源整合与品牌打造。借助“线上+线下”联动,让“文化影响力”突破地域限制。线下整合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设计“非遗体验专线”等旅游路线;线上可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拍摄古会的热闹场景、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吸引更多人关注。 文脉悠悠,弦歌不辍。在这个秋天,我们不妨赴一场穿越千年的小“澄”之约,逛一逛这场千年古会,在声声入耳的乡音中,感受那跨越时空依然鲜活跳动的人文脉搏。(澄城县委宣传部供稿) 编辑:佑怡 责编:一加 终审:慕瑜上一篇:陕西文艺“六进”志愿服务活动走进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