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杜照贤等十三人造像记》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5-01-06
西魏《杜照贤等十三人造像记》
《杜照贤等十三人造像记》刊刻于西魏大统十三年(547),碑阳 92.13cm×45.04cm,碑侧84.39cm×38.44cm,原碑遗失,其拓片存于国家图书馆。 文载:“大魏大统十三年,岁在丁卯十一月甲午十五日戊申造迄,本是雍州京兆人因官在此”,“像记”还记述了一些修建该寺殿的细节。 此造像记草、行、楷、隶四体相融,作为西魏时期的书法作品,前之书家甚多,楷者有钟繇,草行楷者有王羲之,隶者以蔡邕为甚。此造像记如此杂糅而互生,相生相宜,甚可玩味。 隶书在此造像记虽为主调,然其隶书之粉饰已削弱,波磔按照汉隶惯例,大抵在横捺之笔处均有体现,然此碑则非也,横画主笔以楷化处理,末尾多见停驻,如“十”“平”“主”等字;捺画之态则如楷似隶,楷者即方整笔挺,如军姿飒爽,然隶者则圆润曲翘,若舞者婉转,如“定”“文”“太”“令”等;行草书者亦如“延”“冠”“正”“为”等字,偏旁部首间用行草意味书写,强调其书写连贯性,也增加了整体的灵动性;行列中字数多者紧密无间,字形较小,字数寡者则宽博舒朗。单字大者不惧相邻之字,因字就形,或宽扁,或瘦高,不因相邻字势而影响,如此而成,更显灵动率意。 此碑杂糅诸体,然其互不影响,没有那种格格不入的生疏,可见由隶书递变过程的明显痕迹,杂糅之法是为和谐统一、相生相融。 整理:薛鑫 李磊 历代书论选“阐《典》《坟》之大猷,成国家之盛业者,莫近乎书。其后能者,赋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唐〕张怀瑾《文字论》 大意:如果要阐述《五典》《三坟》中所蕴含的治国大道,完成国家兴盛之大业,还得凭借文字这个基本工具。于是后来的智 者贤达们,逐渐地为文字赋予了玄妙的道理,所以有了书法这门艺术。 编辑:林夕上一篇:瑶津风物胜蓬壶 ——杨津书法作品赏析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