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书画 > 书画赏析 >

察之尚精 拟者贵似 ——临帖是面“照妖镜”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4-06-03


  

  


附图:沈尹默临褚遂良的《孟法师碑》,朵云轩藏本,临于1945年冬日,由上海书画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发行。

关于临帖,总是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先临像而后再超越;另一种声音则认为临帖只为学神采,不必追求形状的相似。那么,哪一种说法更符合理性思维呢?请看本期嘉宾张君先生与薛鑫主编的精彩对谈。

薛鑫:张君先生好,欢迎来到《文化艺术报》主编会客厅接受采访。你我同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西部班学员,岁月不居,弹指已近十年。唐代白居易《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诗言:“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在中国书协西部班学习后您有何感想?

 宇轩张君:薛主编好,我很荣幸参加西部班的学习。西部班是中国书协主办的面向西部大开发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由时任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个人出资,其教学主题是“寻觅真经”,在张国朝、郑晓华、西中文、刘宗超等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书法理论、临摹创作、古体诗词写作等专业课程。西部班历时六年,先后为西部地区培养各类书法人才一千余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研修班上的点点滴滴至今记忆犹新。憨山大师《费闲歌》言:“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炼也徒然。”古人言:“明师不遇,岁月徒往。”弘扬“寻觅真经”主题和践行正统的书法学习理念,我们一直在路上。

薛鑫:你我曾在微信中多次聊过书法方面的话题。近日看到你转发当代某位老先生的书法临帖短视频,并发表你的客观见解,说得很好。关于临帖该不该“临像”的话题,请谈谈你的观点。

宇轩张君:关于书法临帖像与不像的问题,看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却是个大命题,它紧密地贯穿一个有志于书法之道的学者终生,是不能偏废的书法学习手段。

经常会看到视频或某些书法学习班中一些教师讲,在书法学习中,“临帖不必临像,还要临写出自己的个性”。这些“专家”们的金口玉言对他们自身而言可能很实用,他们都是经历过艰难险阻、坐了多年的冷板凳,当然可以轻车熟路,弃舟登岸,信手拈来。但是这种说法对于大部分学习者往往产生了一个非常不好的误导作用,那些身处岸边的人,如果没有桥或船,是不容易到达理想的彼岸的,并容易产生邪见,难免断章取义,以“临帖不必临像”“艺术需要创新”等为由,遑论此乃为“背临”“意临”,实则“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孰不知,真正的书法如同古董,无需创新,因为常看常新。

薛鑫:临帖与创作不同,既然是临那就要临像,像才叫临帖,不像只能叫抄帖,就算是照抄也得抄得像那么回事吧!如同狙击手打靶以打中为原则;标准普通话以说像为原则;相声的说、学、逗、唱都是要高度模仿而后再尽情发挥;京剧的唱、念、做、打必须有板有眼,常听人说:“有板有眼是戏,没板没眼是屁。”当代学书人缺乏临帖的虔诚之心。甚至某些“名家”们还妄言临帖学的不是形质而是神采。如果脱离了形质而空谈神采,可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虽然“偏工易就,尽善难求”,但我们也应该尽善尽美。记得有位长者说过:任何事情我们都难以做到最好,但也要努力做到更好。为了临得更像,有人甚至描摹经典法帖,试图更好地掌握古人笔法。

宇轩张君:主持人言之凿凿,《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言:“曲学易遵……真教难仰”。临帖一定要像,这一点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代的孙过庭就已经指出了书法学习法则:“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要“手不厌精,心不忘熟……”否则,“手迷挥运之理,心昏拟效之方。”清人《书法秘笈》亦言:“凡临古人,始必求其甚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则相契,在牝牡骊黄之外,斯为神似。”临帖真正要达到临像,逼真古人法帖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一阶段就是要尽量做到“无我”,不要怕“无我”,用志不分,“本我”就在其中。宋代戴复古《题姚显叔南屿书院》诗言:“立脚怕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

薛鑫:中国古代经典的书法理论无不在阐述通过形似去领悟笔法、结构、章法和神韵,从而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与其说临帖学的是神采,不如说临帖学的是笔法。由于一些人未能体悟笔法的内涵,所以难以临像,因此,下了“不必临像”的结论。记得有位评论家批评一位画家时说:你的画简直是照猫画虎,画出两个犄角,对着葫芦画瓢,画的像个南瓜。今人学书,可以随处见到精美的法帖和高深的书论,这些“文字语言”虽有留传,而“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早已失传,只能从临帖中去寻觅和感悟笔法;笔法之妙“求之不得,考之即彰”。因此说,“临像”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要求。

宇轩张君:是的,书法史上因各种因素导致古法的失传,书法的临帖是一个无奈之举。还有一个选帖的问题。古代碑帖浩如烟海,经典很多,难免有一些不足以取法的字帖,使学习者进入“隧道视野效应”,所以,选择字帖应当选平正且中正的、相对清晰的、公认的经典的、字数较多的碑帖进行学习。有些存疑的、漫漶的、怪异的字帖虽然有助于对照思考,却不是临帖之首选。书法的临习应该是分层分级、分阶段性(或因人而异)。如果是有天赋、有艺术感觉或是真正的行家里手,当然可以在临帖学习中张扬个性,不必求像,清代王淑《论书滕语》:“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例如:唐代冯承素摹《兰亭序》,元代赵孟頫临《圣教序》,明代祝允明临《王献之二十九日帖》,明末清初八大山人临《兴福寺半截碑》,清代赵世骏临《雁塔圣教序》,当代已故书法名家启功先生临《张猛龙碑》等,他们都是在尽力地以临像为原则,就算有临不像的地方皆因个人能力所致,在深厚功力的作用下,他们的创作自然也就神采飞扬了。当然,初学书法的新手,更应该理性地、认真地以临像为要务,等学会了笔法规则,便可进入到自由创作的阶段。如果说连所临碑帖例字的笔法、结构都没看明白,以“临帖不必临像”,视意临为托辞,就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痴人说梦。唐代黄櫱禅师诗言:“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已故沈尹默先生学书涉及面极广,对褚遂良的《孟法师碑》《伊阙佛龛碑》《倪宽赞》《阴符经》用功尤多。他临的褚遂良《孟法师碑》几近还原式临摹,在末尾落款时还谦虚地说:不逼真,故不谓临。

薛鑫:有的书法爱好者妄言临帖临像过于简单,往往说这种话的人自己却不一定能够真正临像。假如临帖临像很低端、很简单,那就请他临像后给大家看看;如果说临到完全相似很难做到,那么也请他临像后过了这一关再谈书法,否则,就是故弄玄虚。学习书法应该虔诚一些,“察之尚精,拟者贵似”并非是一句空话。如果说学书人能够将一页字帖还原至如同复印才算满分,那么试问有几人能够及格?然而,历代书家却可以做到,一些专业院校培养出的优秀青年们,大多也能做到一比一临像,因此说,临帖是面“照妖镜”,功夫深浅,一照便知。通过逼真性的临帖,从“洞察力”到“创造力”的训练是一个修心与思考的过程,值得每个人去玩味。

宇轩张君:学书要树立正确的书法临帖学习观、独立的研判精神、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重视书法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至少以唐代孙过庭《书谱》为书法学习指南,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彻底领会掌握学书的基本要求,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惠及一生。这也只是书法临帖学习中所遇到问题的冰山一角,除此之外,还有书法结字、笔法、章法、读书(帖)等,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认知思维;有什么样的眼光就会产生什么样子的认知,有一分眼力则见一分,有十分则见十分。不要盘泥于那些本就不应纠结、不是问题的问题之上,熄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否则,就如同圆盆边沿上的蚂蚁,兜兜转转,陷于低思维的认知之中,进行着长期的精神内耗,永远找不到正确的位置。“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

薛鑫:临与创是两回事,这里所说的临像只是一个基本考核标准,并非唯一出路,学书不可着相,一定要理性。

宇轩张君:临帖就是要专注于一家一碑或一帖,近乎“存天理,灭人欲”。如果个性过强则容易走向极端,所以学书临帖一定要理性。临帖尤其是要逼真性地过单字、单行这一关,熟能生巧,不要毫无思考性地抄帖。如果不采取逼真性的临帖,就失去临帖的核心意义。

薛鑫:那些鼓谈临帖不必临像者,皆因文化式微所致。书法本是文人余事,应以文化为上,如果论及临帖,就已经降级,若讲技法,又降一级。近年来,总是在书法展览中看到各种炫技,却很难见到自作诗文,假设一千年前举办书法展,定然是百分之百自作诗文;若是百年前办展,也没有几个人愿意像现代人这样去抄写唐诗宋词或历代书论的。究其原因,参赛者很少有具备了高超书法水平同时又可以自作优秀诗文的。与古人相比,如今的书法家队伍的集体文学修养相对匮乏,许多书家或评委们随着地位的上升便开始笔会、讲座、走穴、采风、出国等,基本没有多少读书的时间,更别说临帖学习了。甚至在一些书法展览中见到丑陋的、庸俗的、抄袭的、低级的甚至错误的作品被社会上各类人士抨击,书法艺术领域竟然沦落到被人随意“踢馆”的地步,足见书法从业者们的自我修为有待提升,我们是该醒醒了。临帖功夫亦如同“站桩”,当我们练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时,观众们自会崇拜、景仰、追捧。从临帖到创作,其实是在不断追求和完善自我,所谓最佳整体乃是个体的最佳组合,这便是“米格-25效应”。

宇轩张君:主持人所言极是。书法脱离母语汉字的书写便是旁门左道、野狐禅,不会长久。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我们非常荣幸处在一个伟大的高科技大数据时代,纸质的、电子的书法学习资料层出不穷,拥有着浩如烟海的碑帖以及令古人叹为观止的各类书法资源;恰恰又因书法学习资料的丰富性而“多则惑”“少则得”,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中国先贤们历来把立德、立言、立功作为理想的人生追求。通过书法的学习和溯源,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触类旁通、朝乾夕惕、久久为功;以无需提醒的文化自觉,深植传统文化,牢固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让我们弘道养正,共聚力量,勇毅前行。

薛鑫:感谢你为广大读者传经送宝。愿读者们理性学习,用心感悟,让书法艺术滋养心灵、光耀千秋。

(宇轩张君,又名八正道人,1972年生。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西部书界新秀理论研修班学员、中国书协首期专向书法创作课题班学员、《书法导报》特约记者、《文化艺术报》特约撰稿人。)


编辑:大雄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