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河山绘新颜——建设题材美术创作略览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新伟 时间:2019-12-30
山川巨变(中国画) 宋文治 1960年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新篇章,为美术创作带来了更多新鲜的创作素材和表达视角,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题材成为美术创作者所乐于表现的主题之一,那种热火朝天的建设热情和新景象融于画家笔下,反映出时代的变革和旋律。 紧连现实的点景图新 在关注建设题材的美术创作中,中国画率先展现了其优势所在。从1950年开始,如何使中国传统绘画适应新社会的需要所产生的国画改造就已经被提上议程。早在1949年,艾青就明确了“新国画”的概念,提倡画家们要画真山水、去野外写生。这种延续传统而来的写生观,也为画家们走出画室,描写现实图景以及建设题材提供了适时的契机。此时的新中国,在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如1951年全国公路的通车里程就已经超过了10万公里,1952年的成渝铁路、天水至兰州的铁路也现了正式通车,这些在新中国的山河版图中所产生的新面貌、新成就,成为画家们重点表现的题材和对象。 在时代的感召下,1955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上出现了关山月的《新开发的公路》、潘韵的《春之晨》、张雪父的《化水灾为水利》、岑学恭的《木筏》等一批用传统山水画手法表现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中,虽然在图景安排上还延续着传统国画的基本构图,但却减少了传统文人画的闲情逸致,以点景的形式将劳动者、汽车、公路、电线杆、水利工程建设等元素加入其中,这些都是在过去山水画中没有出现过的新物象,开始传递出来自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新事物,并以此点明新主题,诠释新气象。如《新开发的公路》中,以汽车和盘山公路表现山间新貌,《春之晨》则描绘了劳作的社员,展现人们勤劳耕作的情形等。这些物象虽然没有占据画面的主要部分,但却明确了画作所表现的主题,起到了点睛作用。 正是这些点景物象的出现,架构起了传统美术表现现实题材的一座桥梁,使美术创作者笔下的作品实现了图新之势。这种呈现正是基于画家们亲眼见证新中国建设成就的直接体验,是在不断感染中获得启发而产生的热烈的创作情怀,从而促使了一个紧密联系现实、描绘社会建设和生产的美术潮流的出现。 力现恢宏的图式表达 而能够直接使美术创作者实现对新中国建设题材更加多样化表现的,是一些新的建设工程的开发,如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佛子岭水库大坝、南京长江大桥等重要工程的建设。画家们能够直面建设场地,开始了更加丰富的、带有主题性的建设题材创作,并且在画作的表现图式上形成了革新面貌。 国画方面,20世纪50-60年代,以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钱松喦、宋文治、张文俊等为代表的画家,创作出了一批表现新中国建设的作品。如国画院集体创作的《为钢铁而战》、傅抱石的《黄河清》、钱松喦的《罱河泥》、宋文治的《采石工地》、亚明的《争分夺秒》、张文俊的《梅山水库》等,都生动地表现出了当时国家在工农业建设方面的过程和成就。这些作品在构图上常常以全景式的构图来表现宏大的气势,或采用近景式的刻画来展现劳动者的建设热情,正是这些将传统形式和新内容相结合的作品,成为新中国时期美术创作发展新阶段的标志。 油画方面,吴作人创作了表现黄河三门峡建设的《中流砥柱》《人定胜天》组画,前者以雄阔的构图充分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重要成就。艾中信的《通往乌鲁木齐》同样是以宏大的气势和宽阔的横向构图,表现了新中国西部兰新铁路建设的主题。版画有李桦的《征服黄河》、夏同光的《十三陵水库工地》、洪世清的《新安江水力发电站工程》、杨可扬的《到治淮工地去》等。水彩画则有王肇民的《广钢高炉》、李剑晨的《长江大桥伟大工程》等代表作。这些作品都出现在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成为美术创作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的新主题、新内容,表达出了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美术创作者们将自身情感与祖国发展建设心心相印的真情实感。 今昔共生的时代诠释 步入21世纪后,以建设为题材的创作依然与祖国发展同步伐,有着新的生命力,诠释着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时代内涵,相应的美术作品更是不断出现在全国范围内的美术展览和主题创作展览中。如今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伟大历程 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就单列了“艰苦奋斗:国家建设之路”的展览板块。此外,国家实施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也将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其中重要主题内容之一,画家们也集中创作完成了一批建设题材的美术作品。 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已不仅是单纯表现建设工程的宏伟面貌,也关注到建设者、劳动者——那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重要和突出贡献的人们。因此,我们既能看到龙瑞的《红旗渠》,施江城、张军合作的《高峡平湖图》,王宏剑的《复苏的土地》,隋自更的《腾飞》等表现新中国各方面建设的创作,也能看到如毛本华、王刚、鲍璐、郝米嘉共同创作的《焦裕禄》,蔡超的《地铁掘进者》,广廷渤的《钢水·汗水》等一批以祖国建设者、劳动者为表现主体的精彩作品,给人以新的、震撼的力量。 表现祖国建设题材的美术创作是新中国70年来不断奋进和强大的记录,是艺术化呈现民族精神、塑造国家形象的有力体现。今后,这些作品也一定会以更加多元化的样貌展现其独特魅力,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奋勇前行、同筑中国梦的新力量。(作者:吴新伟,系浙江省丽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张瑞琪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