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书画 > 书画赏析 >

经典连环画不妨新演绎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时间:2018-09-03

石猴诞生(连环画) 张旺

范美俊

中国连环画的历史并不是太长,我不认为可上溯到汉代《二桃杀三士》画像石、隋唐壁画及明清绣像,这些都只能说是一种艺术雏形,无需过度附会。一般认为,1895年5月5日,美国人布利特契尔在《奥尔德》杂志发表小淘气系列漫画,才是连环画这一画种的真正诞生。连环画之所以在上海发展较快,其重要原因是其开埠最早并深受外来文化影响。在信息闭塞、文化娱乐有限的时代,上图下文、通俗易懂的连环画,自然就成了民众文艺消遣的新宠。名家名作辈出的连环画,也可谓是远离繁忙喧嚣的慢生活产物,承载了百余年民众的美好时光记忆,文学性强、艺术性高,而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堪称几代人的精神食粮。

自上世纪90年代始,随着影视、游戏等新艺术的普及,含连环画在内的平面图书风光不再。2016年8月30日,我在媒体发表《媒介变迁与连环画深层危机》一文,指出传统媒介由注重内容为王,逐渐转为如今的传播为王、媒介为王,媒介变迁给连环画等平面媒体带来整体、深远的危机。不过,这也可能是一种“机”。比如,现在的影视作品太多太滥,可谓粗制滥造:编剧粗劣、表演过火、舞美夸张、滥用后期效果……甚至,有些作品看后有被侮辱的感觉。那么,在讲究趣味小众化的当下,为什么不去看一看只有少许文字,图画也是不多的几幅,就能把一个故事演绎得意味深长的连环画呢?画中的形象,大多经画家精心手绘,几无瑕疵。“无中生有”的绘画,也确实可以主动绕过影视作品的一些瑕疵,因为图像、声音的后期处理技术再高,也无法把所有的表演与舞台背景都完美呈现,特别是当导演无论开多高价码,也无法找到一个理想演员的时候。

譬如,动画片《大闹天宫》里的玉皇大帝身形硕大,又在哪里去找一个比姚明高几倍、胖几倍的特型演员?而手绘原画则没这个问题,绘画的主观性、理想性的表达优势也就体现出来了。即便是和照片竞争审美的写实连环画,有水平的作品,也可以把握住摄影大师布勒松强调按下快门时的“决定性的瞬间”,将形式、设想、构图、光线、事件等因素完美结合在一起,而且不需要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就得完成。况且,画家本人的生活历练、笔墨的个性特点、艺术语言的独特性,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美创造。可以说,艺术各门类各有长短,因此并不存在多维影视时代的到来就必然碾压二维的平面绘画的结果,关键是作品本身要好。属于发达国家的日本,如今在地铁等公共场所依然可以看到手捧漫画书的读者。

《西游记》大家耳熟能详,我小时候看过的第一个连环画版本,是父亲花一角八分买的人美社1981年版《龙宫得宝》,作者是邓柯,有些偏卡通和装饰风格,也是当时的主流漫画创作风格。村里的小朋友可稀罕和眼馋了,我在扉页上歪歪斜斜地写上大名,还郑重警告:“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了不还,全家死完!”放学后,拿张小板凳坐在屋檐下就入迷地看起来。某些紧俏小人书的流转率也挺高,为避免耽搁时间常常被要求:只能“翻娃儿”(看画),不许看字!从这种图文结合的艺术形式中可以学到知识、明白道理,堪称视觉及心灵的双重美好艺术享受。其中不少作品隽永含蓄,知识、精神和艺术的营养在阅读中缓慢地流入读者的心田。现在想起来,那个时代真是美好!

就《西游记》连环画而言,经典的版本可不可以进行新演绎?某些经典,能否成为永远不可再新的经典?在我看来,笔墨当随时代,经典也需要新演绎。赵宏本、钱笑呆的版本,够经典吧,用传统工笔人物加界画楼台的表现技法,构图完美,绘画感强,比较写实,也有一定装饰性,随便抽出一幅,就是一张中规中矩的主题创作。但是,画面的冲突感、节奏感、紧张感、虚实感,以及构图模式、意境塑造都有些四平八稳,需借助文字的补充。

应该说,任何版本都是各有长短。八零后青年画家张旺新近手绘连环画《孙悟空传》,我将部分图稿给16岁的女儿看,也让她比较了一下其他版本。她的回答倒也干脆:新版好看。为啥呢?简洁、动感、虚实、主次、意境,人物造型与表情细节都表现更好。就我观察,该版本也有传统版本的某些影子,个别构图大同小异。但是,画面以写意国画为主体,加了些透明水彩技法,大胆舍弃或弱化背景物象,喜欢运用一些极浅灰色,因此显得简洁空灵、主体突出、优雅抒情,人物造型也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创作手法得依靠现代高水平的全彩印刷术,非以前简单的黑白印刷可比。当然,也不是每张都完美,如悟空与太乙真人对坐树上的那张,太乙真人的形象塑造就有些生硬单薄,面部与衣纹的虚实变化不够,不如毛茸茸的石猴有质感。

2015年,3D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上映,悟空的造型有日本卡通的影子,有些观众并不买账。不可否认,该电影已开新境,画面绚丽、大圣的形象生动,不再是老版《大闹天宫》电影那种京剧造型与慢半拍的说唱结合的表达——尽管,老版也经典。

连环画创作,即便同一脚本与差不多的画风,也各有优劣。《文心雕龙》有言:“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更重要的是,得符合时代审美。因此,经典的重新演绎,是必要和可行的。如果脚本深刻、形象鲜明,好看好玩让人过目不忘,也有一定社会意义还反映审美变迁,那这样的作品就是新经典。至少,也是现象级作品。

(作者系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教授)


编辑:张瑞琪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