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干净、纯净的中国式山水画 来源:美术报 作者:徐钢 时间:2018-10-17
原标题:走向干净、纯净的中国式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走向何方,这个题目在上个世纪中叶的时候,也曾经摆在很多画家面前,就是60年代的改造中国画。李可染先生等一批画家奔着“中国画能不能为当时的新中国服务”这么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做出回答。今天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似乎还是云淡风清一点,因为它更倾向于画家个人的不同体验和体悟。 既然叫山水画,还没有叫风景画,这个标准已然就有了,它应该是具有中国精神、中国哲学观的一个绘画门类。我所理解的中国式山水画,到最后一定是走向干净、纯净。 我有一个很好的感受,20、30岁时开始临摹,而后读大学、工作。前几天回老家,看到小时候的画,好多都烂了,我就拾掇了一下。那天晚上拿回来一看,真的是有点感动,我觉得画面很“干净”,一个12岁的小男孩画的画,技法和用笔完全谈不上,但年轻时自然流露出来的“干净”,毫无杂念,打动了我自己。郭宝君老师说周思聪放下生命,放下一切创作出来的东西的那种“干净”,可能就像我手里很稚嫩那种画的感觉。 我再回头来看现在的创作,突然觉得有点“脏”,很想回到那个“干净”的时候,但又很难回去,所以我很能体会最终在中国传统绘画里笔墨走向纯净的状态,这也是我个人的追求。不管是来自于自己的体验,还是来自于传统绘画,像董其昌这类画家所透露出来的“纯净”,留给我们的是山水画在精神层面上某种标杆式的意义。 中国山水画走向何方?一定是走向中国画想表达的个人的内心,或者表现河山的雄伟、秀美。 作为山水画教师,我注意到中国山水画在当前教学中面临的一些情况。我的学生中已经有00后了,在教学过程中,很明显感受到在他们的心里已经没有上个世纪后半叶对传统的批判,或者是一种传统和当下的二元对立的心态。他们对于传统的学习,比以前更单纯。 在今天的信息爆炸时代,我恰恰发现学生们的信息很贫乏:一、他们对传统理解很单纯;二、对于艺术的信息很贫乏,视野很窄,居然只落在传统上,我觉得现在已经走向了一个反面。在我们的本科、硕士毕业创作中,大多数作品只停留在对传统的某一个技法上的模拟式的创作,学生应有的那种创作激情,或者说对当下的关注,几乎没有了,我觉得这种对传统的关照又回来得太多了。 不管作为一个画家,还是作为一个教师,中国山水画走向何方这个命题,可能一时说不清楚,但是在个人创作和教学中,是最需要不断去实践的。 编辑:慕瑜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