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书画 > 书画赏析 >

齐白石《借山图》的艺术特色和独特性

来源:美术报 作者:吕晓 时间:2018-07-30

齐白石 借山图之十六 30×48cm 纸本设色 1910年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 借山图之十六 30×48cm 纸本设色 1910年 北京画院藏

原标题:齐白石《借山图》的艺术特色和独特性

“五出五归”的过程对于齐白石的艺术非常重要,远游之前,齐白石的山水主要以《芥子园画谱》和“四王”山水风格为主,尚没有形成自己的山水画风格。他在这八年中走过了半个中国,游历到了西安、北京、桂林、江西、广西、广东等地。上个世纪初,交通工具只有马车、船等,游历半个中国经历了非常长的过程,边走边看边感受。

从《借山图》中就能看到,他画了非常多关于水的画面, 能够看出他对水、日出、日落的感受和印象;在这个过程中也看到了各地文人收藏的历代名家名作,包括金农、石涛、八大等。8年的“五出五归”之后,齐白石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山水画语言。与晚清临摹四王的程式化山水不同,《借山图卷》来自对途中真实山水的写生稿和印象。

1902年,齐白石的好友夏午贻邀请他赴西安担任其如夫人的家庭教师,这开启了齐白石8年的“五出五归”。8年的远游,齐白石游历了陕西、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江西、广西、广东、香港等地,跋涉过洞庭湖、长江、黄河、漓江、珠江,登临或路过华山、嵩山、庐山,增长了见闻,结识了很多朋友,品鉴过八大、石涛、金农的作品,对其山水画产生了深远影响。更重要的是,远游使齐白石获得身临真山实水,对景写生的机会,使其山水画摆脱了程式化束缚,取材丰富。1909年回到家乡后,齐白石以远游所得在家乡置地买房,生活富足而闲适,他开始整理远游的画稿,绘制成形制大致相同的一套册页,命名为《借山图》(有时他也称之为《借山吟馆图》),老人自记到:

吾有《借山吟馆图》,凡天下之名山大川,目之所见,或耳之所闻者,吾皆欲借之,所借之山非一处也。……皆中国风景,为山水写照。

《借山图》现存22开,珍藏于北京画院,其最初的开数,说法不一。齐白石为弟子杨泊庐临《借山图》题记云:

余之借山图原名“纪游”,湘绮师曰:何不皆题为“借山”?可大观矣。原图五十六。丁已(1917)春来燕京,友人陈师曾借去月余,还时失去十图。

但是张安治写的《齐白石先生的山水画》,在注中提到:

据白石先生致徐悲鸿先生书中提及“借山图原有四十余幅,为陈师曾借去失八幅,尚存三十三,皆中国风景,为山水写照……。”此次参加遗作展览者22幅。

《借山图》到底有多少开,现在已无法考证,齐白石对这套册页十分珍视,常请师友题赞,北京画院收藏有一套形制大致相同的题赞,从1903年到1932年,差不多有46开,有些友人称此画为“借山图”,有些称“借山吟馆图”,说明齐白石很早即开始将此类从实景中创作的山水画归入其中,并不断补充,所以具体数量其实很难确定。但四五十开之数是没问题的。

从现存于北京画院的22开《借山图》来看,完全看不出临摹的痕迹,而是将远游所见真山真水进行剪裁和提炼,用非常独特的方法表现出来,初步确立了自家面貌和风格,而此时,齐白石的花鸟画还主要是学习徐渭、八大的风格,虽有一些写生,但还未能将写生得来的东西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人物画也未见成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齐白石的山水画在他的绘画中形成个人风格最早,在当时也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难怪陈师曾看了《借山图》后曾对胡佩衡说:“齐白石的《借山图》,思想新奇,不是一般画家能画得出来的。可惜一般人不了解,我们应该特别帮助这位乡下老农,为他的绘画宣传。”

《借山图》的艺术特色和独特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画有所本

《借山图》都是以齐白石远游及家乡的景物为表现对象,可以称为具名山水。大概太珍视《借山图》,他仅在画上钤盖印章,未做任何题记,因此,现存的22开,我们只能参考他1925年以写意笔法重画的《借山图》和其他一些作品的题款来进行推测,现在尚能判定名称的有11处,分别是:祝融峰、洞庭君山、独秀峰、雁塔坡、灞桥风雪、华岳三峰、滕王阁、梅公祠、小姑山、竹霞洞、柳园口。这些画作与实景相对应,仍能寻出某些相似性,表现出各自的地貌和景观特色。有些画作虽无法确定具体的名称,但也可推断所画为何处之景。

比如第八开,画连绵群山下,桃花夹岸而开,灿若云霞,不正是他晚年在《白石老人自述》中回忆的“三月初,我随同午诒一家,动身进京。路过华阴县,登上了万岁楼,面对华山,看个尽兴。一路桃花,长达数十里,风景之美,真是生平所仅见”。又或是他在《癸卯日记》中所记之诗“天涯何处异尘寰。三月东风出汉关。十里碧桃花不断。浔溪流水画嵩山。浔溪问之于土人。”第十六开近处也画河岸连绵数里的桃花,对岸崇山下,山谷间有一座巍峨的关城,让人联想到函谷关一带的地貌。


编辑:张瑞琪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