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书画 > 书画赏析 >

读李众斌其人其画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薄厚 时间:2018-12-21

认识李众斌纯属偶然,是去我曾挂职的县上看一个画展,那日车在省国画院门前会集,曾 任国画院院长张立柱就在此。我们一行四人,还有一个文艺评论家常智奇。坐到车上,二位告诉我李众斌是画家,且还是军旅画家。立柱急补道“李众斌是我学画的老师。”我听之惊叹“哦”了一声,这并不是我故作惊讶,而惊讶张立柱的老师是李众斌。这时我注意起李众斌,他憨厚老实,眼睛不是文学人描绘炯炯有神,也没有勾人具有惹事生非的迷人之处,倒很平常。他向我点头微微一笑,倒显了木纳,露了不善言语。见此我有似曾相识之感,于是脑海捕捉眼前一亮,我想起了“秦俑”。李众斌太秦人化了,给人厚重有苍桑感,我倒对他有些敬畏。

由此我们熟悉,知他初学画在县上,祖辈则以农耕为生。青少年时代李众斌的生活是坎坷的,曾梦想进入美术院校的殿堂求学深造而进过考场,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策原因未能如愿,这是他学画道路上的第一次重大的打击。 但并没有阻止他强烈求学绘画的欲望,反激起他秦人的倔强性子,非要披荆斩棘拼出一条学画之路。从此他踏上了艰苦漫长的业余学画之路,以顽强感人之深的求学精神,得到了长安画派方济众、蔡鹤汀、蔡鹤洲、彭蠡、李习勤、王天宝、苗墨诸等大艺术家的多方指教,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由此,李众斌走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勤奋学画之路。

对于贫寒中走过来的艺术家,我向来看好敬重,这是因为他们视艺术大于天,对事业执着,顽强、有敬业的精神。倘若没有这种精神,一个贫穷和受精神双压的人岂能成为一个画家。

李众斌正是这样的画家,他由于走过坎坷的道路,饱尝了人间默默的眼泪和苦涩,既要完成单位超负荷的工作,又要在重压的缝隙中挤出时间来学画,付出了比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从此便没有了轻薄的笑;没有了眉飞色舞的指指点点,没有了媚态和浮艳的自我标榜,一切都如泥土一样质朴,如渭水一样坦荡。

也正是这样,李众斌的画没有了甜媚与柔弱,更没有卖弄戏玩之笔。他的画始终坚守着一种抗挣和顽强的精神,正是这样他把目光投向了西部大地,他认为西部最能体现这种精神。西部的大漠、雪山、古道、牧羊、驼铃……这一切都成了他的追求。显然,他在追求着一种苍凉与犷悍的画风。在苍凉与犷悍的意境中展示着一种生存,来以此隐含一个重要的题旨,那就是生命的艰难与悲壮,体现着这一题旨的全部复杂性与深刻性。

在李众斌的作品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换而言之是一种生存,永远是在发现和寻找,于是那些过于程式的线条却从他的笔端消失,换而成了他自己的一种“语言”,一种诗意韵味的语言,便使他的作品获得了纯朴、粗砺的艺术特征。

他拒绝了轻灵的诱惑,转向纯朴,为的是更好地表达体现生命的顽强与坚韧,为的是表现生命处境的严酷与坚窘,为的是表现人的巨大力量与意志;画家坚持认为纯朴的犷悍是一种无法取代的大“美”。于是他滶游在生活与艺术并行的两岸。在这中间,李众斌捕捉到了自我与自我的艺术方向。

李众斌笔下反映西部的作品,就实质而言,就是体现生命的挣扎,因而就显得意味深长,耐人咀嚼。他所用的苦涩笔墨语言与纯朴犷悍风格不仅生动地表现了生存的悲怆与坚韧,而且让人领悟到一种深沉与力量,这种深沉与力量在作品中不是大而无当或大而化之的,它常常是细微的、精致的,却不失其雄浑的整体风采。如反映胡杨的《傲骨雄风历沧桑》、《大漠风骨》、《胡杨风骨傲千秋》、《顶天立地见精神》《仰天长啸》、《枯木逢春》等,这些都是他把目光投向西部的风情,都是对大自然艰苦环境中的生命颂歌,体现了胡杨木在恶劣环境里的顽强和不屈不挠精神,是以强烈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结合表现了这些绘画,达到了这一坚强的生命乐章升华,夸张地反映出了画家的人道主义雄浑的整体风采。其思想,包涵到对人类苦难命运的关注,对生命和大自然的情怀,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这是一组颇具震撼人心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使人看了感叹不止。

可以看出,画家是带有一种丰富激荡的情怀构画出这些作品。其内容思想已远远超出画面,使其鲜活生动跃跃欲试似乎要与读者对话,甚至有反问读者之意,使读者欲说不能走也不能,心情总是不能平静,自然这是产生了一种共鸣。当一个作品与读者发生共鸣时,我们认为作品已达到了最高境界,他在强烈震撼着读者之心,自然读者的情感便会由此喷发而出,是笑,是泪、是怒、是呐喊,这时候只有读者心中最清白。

自然也会使我们情不自禁想起,画家曾走过艰辛的生活历程,是否画家把自己这种思想情感投入了自己作品,我们没有理由在此这么责问画家,但我们却完全可以这样展开联想。由于攀登的艰辛,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来自社会,生活,精神的各种压力,可以说他几乎一直在压抑的状态下从事艺术修炼的,所以他的画面多显见压抑厚重之感,苦涩是他人生感悟的体现,我们也可由此去问,一个没有带有感情的作品是好作品吗?这便是对艺术作品最好的鉴赏和回答。

这组画里,对一些细节的处理也是准确逼真恰到好处的。这便不由使我们想到文学的细节问题,如果一个故事再好,没有逼真的感人细节,那么这个故事还是动人可信的故事吗?同出绘画一辙,画家李众斌对绘画的细节处理,正是达到了这一境界,这才使我们的读此大受感动,对画家肃然起敬。

说明这些作品是具有鮮明的民族美学特征和感人的艺术精神。对画家而言就无不渗透着民族文化,民族地域风情的熏陶和滋养。这种渗透是融入意识浸入血肉的,而成功的作品往往得益此,得益画家对生活的体验和接受。一个对民族和人民苦难没有深切关注和理解的人,是不可能绘画出这种不朽的作品。

李众斌的作品笔法多变、自由放松,卧锋横斫与皴法质感的浑融运用使之独具鲜明个性与特色。

李众斌的每一幅画都是精心思考构图的,似乎他从构图中提炼笔法,从表达上使用笔墨,特别是在各种线的运用上,以结构与感受为框架,在重复、堆积、迭加中造成运动感与膨胀的体积感,线的飞白效果与波折的节奏变化,产生的不确定性,十分具有笔墨性格。有力、有度、有神韵、有节奏,传达出感受和情绪; 特别是线的组织变化与墨色的分布,在见出魅力的同时,亦见出其苦心的所在。他大胆用笔,用墨,用水,并有新意,使画面真正达到了“元气淋漓障尤湿”的意境和效果。

作品《家山云霞常入梦》、《漫漫长冬觅草难》,《我家曾在此山中》,《两岸人家共春秋》、《高原秋醉》《砥柱中流》等紧紧抓住“远观其势、近观其质”这一画理,便成了画家作品的又一特色。他苦心孤诣地把山水画的皴法与用笔转换到远处的人物上;只要仔细审视众斌的山水与人物的动态,不难发现,大山的沧桑与风霜磨砺的犷悍与远景人物的表现,确有山水画皴法的互用,并出现一种冷峻、坚硬的硬汉风度;而画面的整体处理与质感,山水皴法与用笔,遂产生岩石般的冰冷与坚挺的感觉简洁的人物动态与人物刻画浑然一体,体现了一种生命的顽强,塑造了一种颇具阳刚之气的生命形象。

在画家心中,西部的苍凉、犷悍之风与生命存在的意志,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西部的边界,而是一种精神气质的资源,因此,在画家心中,似乎永远在追求着什么,在寻找着什么,而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情与新的收获,那是一种从观念到语言。当原有的艺术语言已不能很好地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时,他就会去寻找,去创造新的语言。从放大精微,从章法到笔墨的转换与探索。他用一种诗化的朦胧性语言,传达对西部的敏锐感知,弘扬“真、善、美”的民族情怀;虚心学习别人之长,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在西部,在高原,在大漠深处,他寻到了一个源头、一种真实和一种永恒,在回复到人与自然的生命形态与情境中追循着根本性的东西并获得了精神的感悟。

李众斌画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对色彩的处理,他对红色情有独钟,也说明一个画家过余崇賞这种色彩,一定有他的思想和追求。他驾驭红色特别大胆,颇具匠心功力,他把红色当作一种体现。不用便罢,一旦使用便是大泼墨的鲜红,让红占据了整体画面,如《山高水长》、《天山红韵》《漫山红叶深》《归牧斜阳里、红叶晚潇潇》,其构图雄伟浑厚,凝重大气。尤是《山高水长》,起伏伟岸的大山,雄浑流动的瀑布,运动的人物,构成一幅鲜红气冲霄汉的流动之美,犹如熊熊的火焰,永远燃烧不尽。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壮观之美,一种生命的渲染,一种震撼人心的呐喊,一种潜藏不可拒挡的伟大力量和精神,在震撼着读者,震撼着人世间每个有正气的人。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来自于画家心灵深处的图腾。

看到李众斌画对红色的应用,不由使我们想起凡高的一句话:“色彩的和谐必须依赖于与人的心灵相应的振动!”这就是说,当主要的红色在艺术作品中出现时,无论是音乐还是绘画,都会成为内心的表达。康定斯基更是表达了凡高的艺术想法。他说:“那是一种冷酷地燃烧着激情,存在于自身中的一种结实的生命力量。”

李众斌在他的画中这样应用红色,是否受了凡高和康定斯基对红色这样的认可?我们不能判定,但至少看出他有这种追求,有这种大手笔渲染。这种将红色与画面的和谐溶入,是一种崇高、庄严、肃穆对生命的体验,是一种壮美精神的释放。一个画家能像李众斌这样精道领悟到红色的表现,那么无论创作何样的画和思想调情,都将会所向披靡。

画家李众斌先生优秀作品赏析系列:

李众斌艺术简介:

李众斌,陕西武功人,兰州军区联勤部军旅画家,曾师从方济众、蔡鹤汀等名家研习中国画。从艺四十多年来,勤奋耕耘,淡泊名利,面壁苦练,潜心研习,可谓历尽坎坷,收获颇丰。近二十多年来,在良师益友苗墨先生的指导下,在笔墨表现上不断有新的突破,其艺术足迹遍布祖国大西北及青藏高原,刻意探寻艺术表现,追求西部军营及黄土高原的地域特色,捕捉高原军民和山乡风物的神韵风采,凸现一种崇高、壮美的史诗精神。他坚持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道路,执着攀登,积极创作出一批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大西北气派的山水画作。作品立意新颖,画风凝重,博大深沉,苍劲雄浑,远得其势,近得其质,既高度写实,又注重写意,两者融合贴切,把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跃然纸上,气势磅礴,酣畅淋漓,极具阳刚之美。观其作品尤闻音域广阔的交响乐,摄人魂魄,壮人心志。有百余幅作品参加过全国、兰州军区及省市美展,并多次获奖及发表出版。

张立辰艺术馆名誉馆长;陕西后稷书画院名誉院长;陕西省秦汉文化艺术交流协会荣誉主席;中国美协陕西分会会员;中国画院西北分院副院长;陕西军旅书画协会艺术顾问;陕西天人文学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