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万岁--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中的青春华章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希丹 时间:2019-05-05
知(中国画) 张雅君 决战之前(中国画) 徐启雄
动车组(中国画) 桑建国
迷彩青春(水彩画·局部) 蒋烨
为青春绽放,因梦想燃烧。虽然,每个时代的青春表象是不同的,但相同的是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是谱写青春华章的火热力量。正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青春万岁——中国美术馆藏经典作品展》梳理了中国艺术中青春的处境和面貌,让大家看到青年精神的薪火相传,从而激励现在的年青一代不负青春,努力奋斗。
展览第一个部分的开篇两件作品直接将观众带回了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背景中。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中,女孩愤怒的表情是对侵略者强有力的控诉。而罗工柳的《前仆后继》是一件纪念碑式的作品,大片黑与白的对比,没有直接表现牺牲者,却可以使观者感觉到强烈的悲痛。
历史的长河中,一批艺术家展现了青春的抗争,但他们并不是旁观者,而是亲历者,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青年人。他们谱写的是时代的青春之歌,更是他们自己的青春之歌。罗工柳就是这样,他早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后来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出国留学,回国后创作了大量革命历史题材的绘画。
唐一禾是早期留学法国的艺术家代表,他的作品《七七的号角》展现的是知识分子走上抗战道路的历史。这是一幅草图,队伍从右侧走入画面,尺幅虽小,但格局很大,透视自然,色调朴实动人。
此外,展览的第一部分还呈现了一批新兴木刻运动的版画作品。新兴木刻运动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重要的艺术运动,与鲁迅有着密切的关系。鲁迅收藏了大批包括珂勒惠支、麦绥莱勒、比亚兹莱在内的国外版画作品。通过这些作品,他发现版画这个刚健质朴的艺术形式可以很好地起到启蒙、救亡的作用。1931年,他在上海举办了木刻讲习会,虽然时间很短,但却培养了一批木刻青年,这些青年日后很多成了中国美术的中坚力量。他们以画笔为武器,创作了大量表现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抗争的版画作品,在当时有着广泛的影响,起到了燎原之火的作用。
滑田友的《五四运动》头像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五四运动》浮雕人物的等大头像。这件浮雕将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浓缩在二十几个人物中,人物结构坚实,表情坚毅肃穆,是广场浮雕中的经典。
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民的信心,青年们以洋溢的革命热情与理想主义投入到建设新生活的事业中去,展现出一个民族在改天换地后对美好幸福的热切渴望。这一时期的青春,充满理想化的诗意。青年们意志坚定,不惧艰险,有着无穷的斗志,乐观而忘我。
潘世勋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展现的是藏族青年筑路女工的群像。这件作品在人物构图上极具特点,人物横向,正面走向观众,但不生硬、不呆板,疏密变化自然,人物表情生动,贴切地展现了作品的主题——“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道上。
在沸腾的生活面前,一切困难和危险都很渺小。黄胄的《洪荒风雪》,正是展现这种精神状态的作品。作为一位擅长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画家,黄胄以西画满幅不留白的构图方式,加上中国画笔墨丰富的效果,展现了青藏高原上地质勘探队员在风雪中依然面带微笑热闹弹唱的场景。姚有多的《新队长》中,青年队长精神饱满,可以看到,这一时期青年人带给社会的观感是青春的活力和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发生了重要改变,她们在参与社会生产方面获得了更大的鼓励。与20世纪早期月份牌中贤淑柔美、贤妻良母的女模特相比,这一时期的作品则更倾向于表现女性建设者。王霞的《海岛姑娘》、杨之光的《矿山新兵》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画面中的青年女性,体态健康,面庞红润,干活不怕苦、不怕累,堪称“铁姑娘”。尤其是王霞笔下的海岛姑娘,仰视的角度,挺拔的身姿,显示着女性社会角色的时代特点。
大坝的儿女(油画) 唐小禾、程犁
希望(油画) 张法根
施工员(油画) 王国俊
西沙之晨(油画) 何岸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们的文化观念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碰撞中呈现出多元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新科技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青一代成为社会走向智能化的重要生力军。在这样的背景下,“青春”题材的美术作品开始走向更为宽广的表现空间。尽情尽兴、包容多元是展览第三部分作品的主要特色,在形式上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在内容上则几乎涉猎了社会及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王大同的《雨过天晴》,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后玻璃的质感及玻璃后面人物的情态,清新自然,显示着艺术家过人的写实技巧。这件创作于1979年的作品,似乎也预示着在经历一场风雨的洗礼后,人们迎来了阳光灿烂的新生活。
张法根的《希望》和詹建俊的《潮》带有同样的期待。《希望》是为数不多让画面人物背对观众的作品之一。顺着画面人物面对的方向,观众可以看向画面的远方,那便是未来,是希望。詹建俊的《潮》以仰视的角度表现了新时期的青年,背景是广阔的土地,以及充满力量感的绿色螺旋,这使画面具有一种强烈的动感,显示着时代的发展。
徐文华的《晨》和贝家骧的《昨天、今天、明天》是两件表现恢复高考的作品。恢复高考可以说是一代人的深刻记忆,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的大军中,这是社会的变化带给他们的新机遇。
时代在发展,青年一代生活丰富多彩,青春的面貌多种多样。赵雨灏的《阳光变奏》是全国美展的铜奖作品,表现的是一个女孩在盛夏季节挑选帽子的场景,闲适轻松的氛围,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仿佛当代生活的隐喻,我们有着很多不同的选择。
善于直叙生活的喻红将青年作家春树画进了作品《她——80后女作家》中。王国俊的《施工员》、高国芳的《大姑娘小伙子》、赵建成的《铺路石》、张沈的《我们的城市》都聚焦着青年建设者,反映了他们乐观向上的进取心和永不停歇的奋斗精神。
刘欣的《时尚高速》拼贴了城市发展中的最新元素,以一种极具动感的螺旋式构图,表达了艺术家对当下社会发展速度的感悟,作品充分利用色块间的叠加、对比,让人物富有动感而不失平衡。擅长工笔的桑建国在作品《动车组》中细致地描绘了生活中的一个场景,画面前景中的少女穿着时尚,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背景中高架上飞驰而过的动车与少女闲适的动作形成强烈的对比,画家巧妙地将一动一静纳入一画,生动展现了科技发展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
表现当下青年人风采的馆藏佳作还有很多。擅长用水彩表现人物的艺术家蒋烨,在《迷彩青春》中以满幅的构图方式,营造了青春年华的勃勃生机;张雅君的《知》塑造了大学图书馆宁静的一角,描绘了学子们专心致志地在书架上找寻的瞬间;宋海永的《暖阳》则以温暖的笔触,表现了新时代城市的建设者……
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新时代的青年始终牢记自己的理想、责任和信念。我们奋进,我们开拓,我们的理想是时代的脉搏。艺术是时代的写照,在艺术的表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正处在最好的时代,为此,青年们正不懈奋斗着。(作者:张希丹,系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 编辑:张倩瑜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