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关于高校“高雅艺术、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思考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张静怡 亢西民 时间:2021-01-04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中国戏曲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由秦腔、晋剧、蒲剧、河北梆子等360余种地方戏曲剧种所组成的灿烂夺目的民族戏曲百花苑。但曾几何时,随着电影、电视、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现代传媒、通讯技术的出现和崛起,我国的传统戏曲越来越受到多元媒介文化的冲击,呈现出冷寂衰退之势。据统计,截至2013年,我国的传统戏曲已经由1959年的368种,减少至286种,而且以每年超过一种的速度在消亡。这一数据无疑是触目惊心、令人担忧的。因此,制定相应政策、采取有力举措保护和传承传统戏曲文化,就成为摆在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以及高等院校、艺术团体面前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为此,2016年4月教育部发起了“高雅艺术、戏曲进校园”活动。同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在武汉召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国办《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精神,探索戏曲如何走进校园的经验交流会;2017年8月,三部委又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提出了“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的总体目标。
  推动“高雅艺术、戏曲进校园”活动,不仅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戏曲的重要举措,其宗旨不仅在于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的戏曲文化;同时,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推动我国大中院校美育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为了响应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有关部委的号召和指示精神,国内各高校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积极开展“高雅艺术、戏曲进校园”活动,将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以及昆曲、秦腔、蒲剧等各种地方戏曲剧种引进各地高校校园;积极组织、鼎立支持演艺团体“送戏”进校门,与各高校合作开展戏曲演出、交流活动;在活跃校园文化、宣传普及地方戏曲文化,使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广大学生对于戏曲文化的艺术鉴赏力和人文素养、审美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四年过去,我们回过头来,认真审视“高雅艺术、戏曲进校园”活动在我国各地高校的开展情况,会发现这一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因种种原因所致,在许多高校依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大学生缺乏有关传统戏曲的基本知识和戏曲观赏审美经验,使得观剧效果大打折扣、活动流于形式;演出场次、观看人数较少,未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注意、产生广泛影响;戏曲进校园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仅仅限于演出、观演活动,未能很好地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对戏剧的爱好和兴趣,使得戏曲难以在大学校园扎根;尚未建立有效的常态化的戏剧进校园活动机制。
  有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为使戏曲进校园活动能够更加有效,应在演艺团体入校演出之前,做好前期宣传准备工作,如安排专业人士或教师做有关戏曲的报告或系列讲座,宣传普及有关戏曲和戏曲观赏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戏曲鉴赏的能力。演出结束之后,进行专题研讨,以深化对戏曲文化、戏曲艺术的理解;对学生较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办戏曲进校园活动周,以进一步搞好传统戏曲的宣传普及工作;或每年在规定时间以及利用节庆活动,把戏曲进校园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建立戏曲进校园的常态机制。
  其次,在学校组建学生戏剧爱好者社团,并以此为抓手,组织学生进行观剧、演剧、评剧、研讨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戏剧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戏曲的兴趣爱好,让欣赏戏剧艺术成为年轻大学生自觉的文化习惯,从而让传统戏曲真正进入校园、融入校园、扎根校园,在校园落地生根,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次,根据大学所在区域,依凭专业教师或与地方戏曲演艺团体进行校企协作,在大学开设地方戏曲鉴赏选修课程,给学生系统讲授地方戏曲经典传世作品,普及地方戏曲在唱腔、表演、角色、服饰、脸谱、音乐、舞美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戏曲方面的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通过地方戏曲的学习、鉴赏,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最后,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和传媒机构,除了广泛采用传统的广播、电视、报刊传媒形式,开设各种节目频道、专栏进行中国传统戏曲的普及、传播之外,同时,还要积极抢占新媒体阵地,有计划地组织、部署和支持戏剧研究机构、演艺团体或文化传媒企业,创作和制作各地方戏曲剧种系列性的经典戏曲片段、戏曲基本常识、戏曲表演大师、戏曲艺术基本常识等方面的短视频、音频产品,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传媒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和电脑、智能手机视听终端,进行戏曲文化、戏曲艺术的宣传、教育和普及活动,形成全社会、全媒体的戏曲艺术传播环境氛围,在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戏曲艺术熏陶的同时,广大学生也能沐浴其中,在传统戏曲艺术美育的滋养下,人格和心灵得到健康发展和成长。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