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老人都听腻了 慰问演出不能来点新鲜的?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王琪鹏 时间:2020-01-21
经过适老化改造的文艺节目受到老人欢迎 老人用投票方式选出想看的节目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听到这首早已听腻了的《当你老了》,住在某养老机构的孙大爷叹了口气。在他旁边,一位老人开始打盹儿。身后,传来了轻轻挪动椅子的声音,有的老人离席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当你老了》、《时间都去哪儿了》等曲目成了到养老院里慰问演出的“保留节目”。临近春节,又到了文艺团体扎堆儿来养老机构慰问演出的时间。年年都要看这些已经看过、看腻了的节目,老人们真的是“有点儿烦”。专家建议,组织活动、慰问演出应多关注老人的“感受”,避免“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老人,否则可能会对老人造成“伤害”。 现象一 不是所有老人都爱写“福”字 贴春联、写福字、包饺子……这几天,各个养老机构都开始有了“年味儿”。为了营造喜庆的气氛,许多养老机构不光从外面买来各种福字,还发动老人自己写,之后还要拍照、展示。一年又一年,写福字成了养老机构里最常见的“常规动作”。 不过,养老文化研究者程华却发现,一些老人对写福字兴趣不大。有的老人认为自己的字不好看,参加活动时不太情愿。而且,活动组织者往往还会拍照片、发朋友圈,也让他们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喜欢这项活动的老人往往写字都比较漂亮,他们不但爱写,而且爱秀。 专家点评 “像这样的活动,应该做一些区分,至少要在事前咨询一下老人。”程华说,在养老机构做活动,需要对老人进行细分,而不能用一种标准、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老人。不然的话,就可能会对老人造成“伤害”。 程华发现,养老机构举办活动,往往希望能参加的老人越多越好。这其中有让老人能够更好地融入养老机构的考虑,也有基于对“KPI”(关键绩效指标)的考量。办一场活动,衡量它是否成功,往往是看有多少老人参加。在这种思维逻辑下,参与的老人越多,活动自然就越“成功”。至于老人是不是真正喜欢,活动是否真正适合,这些更重要的指标往往被忽视了。 “老年活动不能用参与人数多少来作为考核指标,而应该是以老人的服务体验来考核。”程华认为,老人对服务的体验效果如何,通过事后做访谈、做调查问卷,就可以知道。如果是按照老人的喜好和特点来做活动,老人的满意度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现象二 听到“当你老了”有人离席 在朝阳区的一家养老机构,程华就亲眼见过老人对一些节目的“不适”。 在一次春节前的慰问演出上,一个文艺团体朗诵了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结果引起台下一阵嘀咕。时间长了,程华发现,一到《夕阳红》、《时间都去哪儿了》这样的节目时,有些老人就会起身上厕所,“老人听了之后会觉得烦躁”。后来,再有文艺团体想演出《当你老了》,都被程华婉言谢绝。 专家点评 程华说,老人已经老了,他需要知道的是怎么保持活力,怎么能不被社会抛弃,而不是通过一首诗、一首歌去验证自己确实老了。“这样的诗应该念给年轻人听,让他们珍惜时光。老人已经是时光的‘受害者’,不需要再被教育‘老了之后是什么样子、该怎么办’。” 程华说,老人的心理其实很微妙。以过生日为例,在养老机构,老人的平均年龄多在80岁以上。很多养老机构都会举办生日会,但并不是每个过生日的老人都想参加。有的老人甚至直截了当地说,不想再知道自己今年多少岁了。 “老人跟年轻人不一样,年轻人长了一岁,会觉得自己又成熟了一点。但老人会觉得自己离‘终点’又近了一步。所以,有些老人不希望强调自己的生日,不希望别人说自己老。”归根结底,像《当你老了》这样的节目,只是一种想象中的“适合”,而没有认真考虑老人的需求。 为了使文艺活动能够真正满足老人的需求,程华发起了养老与艺术工作坊项目,以“适老”为标准,为老人遴选出合适的艺术服务。 办法 慰问演出要在乎老人的感受 听腻了《当你老了》的孙大爷也有一肚子话要说。在他所在的养老机构里,许多看上去身体健康、能够自理的老人,其实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有的老人有慢性病,有的耳背等,演出时的音乐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年底慰问演出多,他建议,无论什么演出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因为老人太久了坐不住。 程华说,就像老人的居住空间需要进行适老化改造,慰问演出也要“适老”,这是老人的身体原因决定的。如果举办活动时不对老人进行细致地分类,就相当于用一把“尺子”去量不同的人,不但不科学,而且老人的感受也不见得会好。比如一些老歌,音调比较高,坐在前两排的老人会觉得吵,他们往往会选择礼貌性强忍或退场。 对于活动组织者来说,什么样的节目才能“适老”呢?程华说,可以选择一些抒情的曲目,或者是和演出者沟通不用话筒,选择清唱。在他组织的一次慰问演出中,男高音演员就采用清唱的方式为老人们演唱,效果就不错。 和节目形式相比,节目内容的“适老”更需要引起注意。在各种演出中,诗朗诵是特别容易“出问题”的一种节目类型。有的表演者一听说是给老人演出,就会选择一些关于家庭团圆、子女亲情的内容,很容易勾起老人的泪点。“有的表演者看到老人哭了,以为是节目演得好,其实这不是感动,而是伤心。因为勾起了老人的伤心事。”程华说,住养老院的老人基本上都是因为在家里解决不了养老问题才来的。这样的老人要么是空巢独居,要么是子女在国外,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如果给老人表演这些,就好像在伤口上撒盐,明明一场很欢乐的演出,却会让老人很不开心。 方向 演出的本质“不是表演而是服务” 上周一,首厚大家友谊养老社区传出了《打靶归来》的旋律。这是蓝钻艺术团为老人们进行的一场艺术工作坊活动。此前的演出中,具有100多种音色的电吹管给老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之后的调查问卷中,老人对这个节目的满意度排名第一。为了满足老人再看一遍的心愿,程华特意把表演团队邀请过来,将原来的节目进行“适老化”改造后,把电吹管表演变成了一次近距离的艺术体验。 蓝钻艺术团是一支由退休教师、警察、公务员组成的业余表演队伍,队员平均年龄63岁左右。看到老人们如此喜欢他们的表演,摸着乐器问这问那,团长江萍十分欣慰。“电吹管是一种新兴的电子乐器,想不到老人们会这么喜欢。”她说,以前表演的时候并没有太注意老人的感受,有了这次经历,以后会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 程华说,这个结果完全反映了老人的意愿。在做满意度调查时,他邀请了十几位老人为演出的各个节目进行投票。他制作了6个“态度盒”,分别代表烦躁、压抑、吵闹以及愉快、轻松、再看一遍。老人通过投票的方式进行选择,如果感受比较强烈,还可以多投几个。最终,电吹管从几十个节目里脱颖而出。活动结束后,老人们哼着小曲走进食堂,蓝钻艺术团也获得了新的演出邀约。 本质上,面向老人的文艺活动,其实是一种艺术形式的服务。演出团体来到养老机构,不是来表演的,而是来服务的。“就像厨师,做菜追求的是味道正宗。但如果来到养老院做厨师,追求的目标首先应该是老人能否嚼得动、有营养。”程华说,在养老机构做文艺活动,也是一样的道理。 从追求舞台效果到追求服务体验,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有一个老人,就给一个老人服务,有两个老人就给两个老人服务,不要追求人数,而是要追求老人的服务体验。能不能把艺术和服务有机结合,这才是评价一场文艺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本报记者 王琪鹏 编辑:高思佳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