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秦腔《三滴血》改好了还是改糟了

来源:文化艺术报 作者:李增厚 时间:2019-03-08

《三滴血》是易俗社已故剧作家范紫东先生的编剧。这个不足二百字的故事,到范先生之手,左右运转,我们不能不惊服他竟有这种结构戏曲剧本的本领。尤其是改动不大的《错认》一场,竟被曹禺赞为可与莎士比亚“媲美”的佳句,真是一位好的剧作家。

1941年,革命家赵伯平在照金对剧团同志说:你们现在有本事唱古装戏了。最近,我改了一个剧本叫《三滴血》,你们先排,后本的问题多,比较麻烦,等改好了再说。

《三滴血》后来上演了,但群众抱怨说:只演了两滴血,好人被拆散,没有着落,急于看到该剧的最后结局。到了11月份,赵伯平改好了此戏的后本,及时交给剧团排练。到第二年元月,上演了全本。张德生、习仲勋、赵伯平、汪锋、张仲良、牛书申等关中分区党政军领导进入后台,向剧团祝贺。

1958年,《三滴血》首次赴京演出,中央领导人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习仲勋等都看了此戏,接见了演员,给易俗社极大的鼓舞。1959年又参加“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陕西省委领导张德生、赵伯平、赵守一等轮流听取剧本的修改意见。赵伯平观看试演时,樊新民饰演的晋信书没说台词“马下的牛娃子”,赵伯平睁大了眼睛,指着台子上大声问道:“樊新民,你的‘马下的牛娃子’咋不见了,跑到哪里去了?”樊新民说:“没跑没跑。”只见他眼珠子滴溜溜地转着,摇着帽翅继续说道:“赵书记,这句不要了,说是改掉了。”赵说:“谁改掉的,是谁说不要了?”樊新民说:“说是改掉了,是伊秘书通知的。”正好伊秘书坐在赵伯平的左边第五个座位上。赵顺着樊新民的手势看见了他,便把他叫到跟前,没有训斥,反倒心平气和地说:“我跟你说,这是戏,戏的语言不能太死板,要生动活泼大众化。改戏改词时,要尊重历史,又要照顾群众,‘马下个牛娃子’有啥不好?这句是有效果的,台上已经说了多年了,你改了观众是不会同意的。”秘书点了头,赵继续说:“是你通知他(樊新民)改掉了,现在你再通知他改过来,好吧。”秘书立即告诉樊新民,还按原来的演。戏又演下去了,樊新民熟练地说:“噢,原来是马下了个牛娃子!”台下哄堂大笑,赵伯平拍着手对秘书说:“你看,你看,嫽咋咧!”

1960年6月拍电影《三滴血》,剧本就是按赵伯平的改编进行了艺术构思,杨公愚为艺术指导。1961年3月,电影拍成放映。直到今天,《三滴血》还说的这句“马下了个牛娃子”。

这个戏,改了排,排了又改,整个夏天,丈八沟忙个不停。杨公愚说,这个戏至上北京,大的改动有五次。可以这样说,这个戏之所以久演不衰,是改的成果,如主题的完善——“晋信书则不如无书”。

谢迈千在1958年给《三滴血》出版时写的《前记》一文中说道:“这个剧本是旧社会的产物,其中存在着一些美中不足的不健康情节。如贾连城私通马氏,阮自用与其妹成亲等,不特有损主题,并含有因果报应的毒素。”

“有损主题”这样的处理,是赵伯平、谢迈千改过剧本的情况。其实范紫东的原著不是这样的。

原来周马氏私通贾连城还有跳墙一场,回到家后,甄氏还有《劝夫》一场戏,贾、马的私通才有牛娃,这正是揭露晋信书的“晋信书则不如无书”主题的败笔。怎么能把这样的败笔说成“东方莎士比亚”的作品?这话是谁说的?

再说“经典的经典”,《结盟》一场也有不少的问题,就拿一段唱说吧。“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这两句确实是范紫东先生写的,其余的就不是了。范紫东先生的原词是: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

姐弟原来非亲眷,我的母命我成婚缘。

北村富家有老阮,他言说乱伦去禀官;

大老爷堂上滴血验,鸳鸯分散各一边。

因此渡河寻亲眷,说来讲去太屈冤。”

谢后改的唱词是: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

姐弟婚姻生了变,堂上滴血蒙屈冤。

阮自用酒醉为防范,姐姐趁机出龙潭;

她定要过河避灾难,因此上寻找到此间。

现在的唱词是: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

姐弟婚姻生了变,堂上滴血蒙屈冤。

姐入牢笼(她)又逃窜,大料她逃难到此间;

为寻亲哪顾得路途遥远,登山涉水到蒲关。

这三种唱词都在这里,谁的好,谁的不好,大家评判。我这里要说的是演员的问题。“杏花村中有家园”为什么要把“花”字唱为阳平声调呢?原版的小生是陈妙华女士,她首先将“花”字唱为阳平,后来者一个比一个严重,甚至把“花”字唱为去声。我们陕西关中人,一定会把“花”字读为阴平。还有现在唱的“姐入牢笼(她)又逃窜”之句,我认为也是不对的。这段是李遇春诉说他和姐姐的分离之情。李遇春怎么能说姐姐是“逃窜”呢?

再说2019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戏曲晚会。秦腔《三滴血》的片段上了电视,要说我应该高兴,可我在高兴之余却有些疑虑。《虎口缘》的旦角刚唱完,李遇春从下场口上来了,旦角发现这个人和与她一起脱险的人长得一样,就问了一句,然后和她一起脱险的小伙也问了一句。李遇春就唱起了被人誉为“经典中的经典”。我想这个戏现在是全世界都知道了,以后怎么演?也就是中央电视台元旦晚会的导演组敢把这两个片段硬揉搓在一起,真是“胆大红”了。

关于《三滴血》的改编者应不应提名的问题,我在这里重提一遍。我觉得改编者应该提名,现在只说范紫东的(原著),不提改编者。就以《三滴血》说吧,赵伯平、杨公愚都是领导干部,为革命、为事业作出了贡献,不提也罢。可谢迈千是职业的编剧,他的劳动应该尊重。

我对《三滴血》只说了几点不足之处。我也认为范紫东先生是一位好的剧作家,但他不像有的人说的“东方莎士比亚”。什么《三滴血》是秦腔的“经典剧目”,还说什么“经典的经典”。我也希望大家不必偏听偏信,多多了解历史,实事求是。我更希望新闻界的朋友,尤其是青年,不能只说好听的,唱赞歌。1960年8月5日,《陕西日报》刊登了霍松林的一篇文章《关于三滴血》,他认为《三滴血》所反映的不仅是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事件,而且也很可能是若干事件的艺术概括。作者认为经过整理后的《三滴血》比起范先生的原本来,不用说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编辑:职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