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要让书法真正走进课堂 还应融入审美和文化教育

来源:文化艺术报 作者:张耀西 时间:2019-03-11

201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书法进课堂。通过这几年的努力,中小学书法教学呈现出可喜景象。但是现在有很多教育者却把中小学书法进课堂简单理解为练习毛笔字,而忽视了书法教育的人文功能。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书法的教育价值是这样阐述的:“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有重要作用。”这一句话的三个关键词:书写能力、审美能力、文化品质,呈现递进上升关系。这就告诉我们中小学书法进课堂不仅仅是简单的形而下的练习毛笔字,而是要通过学习书法去认识中国书法的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提升文化修养,从而深入具体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所以,我们要重视书法教育的人文价值。

书法教育要彰显人文精神,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实践:

挖掘汉字文化内涵。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很多汉字浓缩了中国人的人生体验,包含了中国人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如“仁”字,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基本意思是爱人。这个字左为“人”,右为“二”,两个人,意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交往的第一原则就是仁爱,文字本身就说明了这一思想。

汉字也是一个情感的符号,包含了人对世界丰富的体验。如金文中的“朝”,左侧有草和日两个象形符号,右侧是小河的象形符号。它的意思是:晨曦微露,太阳从小河那边升起,勃发的朝日,照亮了奔腾的河水。这个早晨的景象凝固在文字符号中,包含着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这两字例解释出自叶朗、朱良志著的《中国文化读本》)。正如中国当代一位诗人所说:“真的,它们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你看吧,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太阳’这个词,使你感受到了热和力,而‘月亮’却又闪着清丽的光辉。”每一个汉字中都凝结着先民的智慧匠心,书法教师应该结合汉字的造字法以及字体书体演变有关知识,多角度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基因,引导学生去发现汉字的魅力,从而对汉字产生敬畏之心,热爱之情,衷心地愿意认真学习书法。

发挥书法教化功能。书法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化内容。如用笔藏锋,含蓄蕴藉,体现中国人的中和审美观,不显唯德,谦逊向善,正与孔子所主张的“文质彬彬”相契合;藏露互见,表征为人,处事既要谦恭有节不卑不亢,又要个性鲜明而不乏火气;中锋用笔沉着痛快,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体现了做事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气质。

字理通于人理。结字要注意处理好宾主、呼应、揖让、顾盼、向背、避就等关系,字中所反映的,正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合理状态。已故书法理论家李正峰先生的论述很精彩:中国古人如此做人,也便如此去写字。人的群体生活的准则,也就是汉字结构的准则。二者在“情”与“理”上的一致性,证明了书法美所折射出来的,正是人际关系的美——和谐、团结、维护整体的统一。

书法品评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多人把书法美归结为书家人格的美。人品卑劣,书法虽美而被视若粪土;品格高洁,则会因重其人品而益重其书。

书法学习临摹经典碑帖是不二法门。每一个经典碑帖都有其出现的文化背景、传承脉络、文化影响,在临摹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范本的精神意蕴,这样学生在观摩名碑法帖、前贤墨迹的过程中,就会觉得自己犹如与一位书艺高超、学问深湛、文辞华美、人格高尚的人进行心灵对话,或者是与某位豪侠、隐者进行心曲交流,从而受到教育与熏陶。

书法教师应该有这种人文意识,要充分利用书法中所积淀的中国道德伦理观念,既要教会学生美观书写,又要教育学生做一个文化人。

了解书法书写礼仪。书法艺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关于简牍形制、平阙制度、款识题跋等方面内容形成了一套严格的书写礼仪程式。在教学过程中可对平阙、纪时、称谓、谦敬用语等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探究积累,从而提升文化修养,培育高雅谦逊的文人气质。

书法和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宗教、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我今天所讲到的只是其中的三个主要方面,还可以从碑帖文化、文房四宝、哲学、文学关系等方面,根据书写教学内容需要选择恰当的书法文化资源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但要注意书法文化教育应该是一个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熏陶过程,教育方式要力求生动鲜活有趣味,而不能生硬灌输,教学过程要遵循《中小学书法教育纲要》的基本理念:“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


编辑:职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