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剧”要出爆款有多难?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徐颢哲 时间:2019-06-03
今年上半年的电视荧屏,关注社会现实的“话题剧”几乎占据了各大卫视黄金档。《青春斗》聚焦刚毕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都挺好》关注中国式原生家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都要好好的》则讲述中年女性如何走出丧偶式育儿危机。乍一看,每一部作品,都有足够的素材给观众呈现一个好故事,但从播后口碑、收视表现等综合效果看,只成就了一部《都挺好》。 细数这几年的爆款“话题剧”,基本都是填补市场空白之作。《都挺好》的故事围绕“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展开,剧中的苏家是原生家庭问题的集合体:母亲强势重男轻女,父亲常年被压制,大儿子软弱、“愚孝”,二儿子粗暴、啃老,小女儿有出息但冷漠无情。而2017年的“剧王”《人民的名义》播出的时间节点,正是全社会关注反腐而反腐题材力作已缺席中国荧屏多年,该剧在深入描写反腐斗争的同时,也表现了“凤凰男”、互联网舆情、“丁义珍式”窗口、形式婚姻等社会问题。 “话题剧”取得全民热议的效果,故事内容和人物设定必须要贴切现实。而不少所谓“话题剧”的创作,人物设定上用力过猛,和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在编剧刘开建看来,为了制造矛盾冲突而让人物吵架,不得不把人物都扭曲成极品人物,这种唯“冲突”至上,是片面追求“话题性”的结果,“冲突的构建不是建立在正常的人物逻辑和合适的故事情境之上,而是为了达到冲突的强烈系数,不得不让人物脱离各自的逻辑,这种冲突是为了冲突而冲突,是生硬而劣质的冲突。” 优秀的“话题剧”和实力派演员也往往是相互成就的。《人民的名义》带火了“汉东男子天团”,吴刚、张志坚等都是在话剧舞台上浸淫多年的优秀男演员;《我的前半生》成就了雷佳音,他也因此被观众送上“前夫哥”的外号;而因为《都挺好》,年近花甲的倪大红成为“中老年流量”担当,并获得今年电视剧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在故事逻辑经得起推敲、演员表演水准过硬的前提下,营销才可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比如《都挺好》开播后,“妈宝男”苏明成让观众恨得牙痒痒,饰演者郭京飞不忘在微博等平台上添把火,“最近被苏明成搞得掉粉严重,敷厚点”“感觉明天苏明成又要给我惹麻烦了,崩溃”……《都挺好》播出期间,随着剧情出现的各种段子以及剧中人物的表情包,传播极广,反而更加引发了观众追剧的好奇心。 在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史上,“话题剧”这一类别由来已久,并且不乏精品。如1991年《外来妹》,对当时社会刚刚兴起的外来务工群体给予关注;1994年的《北京人在纽约》针对彼时正热的移民话题进行了反映;1999年《牵手》直面婚恋关系中的“第三者”话题。进入新世纪后,“话题剧”也从未缺位,2002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对“家暴”问题的深刻展示,《新结婚时代》反映城乡婚姻的错位,《双面胶》对婆媳关系话题进行探讨等。2007年,赵宝刚执导的电视剧《奋斗》,围绕80后一代青年的奋斗话题展开讨论,更是反响强烈。 这几年,随着大数据算法、热搜、流量排行等看似可衡量的指标的出现,让“话题热度”逐渐有了数据依据,“话题剧”又开始流行。这些剧以“话题”为导向进行创作,将“唯话题论”提到了新的高度,甚至活在“话题”营销中。没有人物就生造人设,没有剧情就硬编情节,在各类自媒体的营销和推广下,这类“话题剧”看似极为繁荣。 需要正视的是,在当下这个被资本裹挟的流量时代,不少“话题剧”纯粹是商业逻辑下的产物,体现出了强烈的逐利属性。“社会话题”只是一种吸引收视的噱头,对于真正的社会痛点浅尝辄止,甚至剧集根本无意对社会问题进行反思,更遑论试图找寻解决思路,常常在披着“话题”的外衣下,实现大量商业元素的倾销。 当话题成为一种新的“套路”,能讲好故事才怪了。很多“话题剧”,在渲染突出其话题属性时,不是利用巧妙的情节设计,而是通过角色之间大量生硬的台词对白,对“话题”进行阐述,让电视剧生生变成了“辩论会”。快时代的“话题剧”要赢回观众的心,最需要的是慢下来——好故事需要大量时间打磨,这比简单的技巧堆砌,能打动人多了。 编辑:慕瑜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