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让“一考定终身”从此成为过去式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时间:2019-06-10

槐黄时节,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日。

据教育部消息,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031万,是继2009年后高考报名人数第二次突破千万。这也意味着,今天将有1000多万考生踏入考场,并即将展开新的人生。

长期以来,高考于多数考生而言,是一种意绪复杂的人生体验:它不只是一场考试,还被寄托了改变命运的期许。因为,即便到今天,对很多人尤其是农村学生来说,它依然是实现人生逆袭的重要通道。兹事体大,整个社会无法不对其投以巨大关注。

不过,与往年相比,今年公众对高考的关注,体现出一种更加从容的姿态。以往,每到临近高考,我们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社会绷紧的神经,譬如交通限行,譬如工厂停工,还有因为考生要复习,小区电梯要分时段停运的……如此种种,为考生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但也造成了扰民、干预社会运行的结果。

在今年,类似的新闻就少了许多,关于高考,舆论表现出一种豁达的情势。

不再那么紧张地对待高考,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在意高考了,或者减轻了对高考的重视。这只是表明,于公众而言,高考正在逐步剥离沉重的社会价值符号,回归考试的本意。

这种心态上的变化,与时代脉搏声气相求。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眼下的高考已经过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时代。考生凭借高考,可以实现鱼跃龙门,但改变命运的出口,也并非只有高考。职业教育、出国留学、艺考甚至创业,都成了年轻人走向开阔未来的路径选择。

由经济发展与互联网繁荣带来的社会观念革新,也重塑着家长与学生看待高考的心态。以前,与高考直接关联的是“一考定终身”,所以走向考场才如临大敌。而现在,随着人们对“成功”定义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它也只是某一阶段的学业测评而已,而不是苦大仇深的“人生竞赛”。

更加从容地看待高考,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无数人通过高考实现了人生的逆袭。但一个有活力的社会,也绝不会只有一个事关命运的出口。

实质上,在一个成熟多元的价值体系下,一次考试本就无法承载阶层上升的使命。人生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要想有所改变就需要时时努力。把高考当成人生进阶中的平凡一步,当是关于高考的妥帖认知。

因此,不再那么紧张地看待高考,代表的是这个社会的愈加成熟。当越来越多的家庭过上富裕的生活,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从容选择未来,高考也就会越来越回归其考试的本质。

当然,实现高考在观念上的普遍祛魅,最重要一端,仍在于通过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创造更加公平自由的社会环境,而不仅有高考一途。如此,才能真正改变“一考定终身”,让社会更加从容地面对高考。

当前高考志愿填报阶段存在的问题,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缺乏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如果有生涯规划教育,那么在高中求学期间,很多学生就已经了解高考录取政策,也初步有了自己的学校和专业目标,而不应该在高考之后,不考虑兴趣、能力,主要按分数来填报。

在一些实行新高考改革的省市,学校已经开始重视生涯规划教育,因为在高考科目调整为3+3科目组合后,学生在选科时,就要有初步的学校和专业目标,要根据目标学校、专业提出的选考科目要求选择科目。还有一些学生和家长只是从如何获得更高分数的角度来选科,而没有结合未来大学、专业选择选科。在没有实行新高考改革的省份,这种情况就更普遍了。

高考志愿填报不仅关系到能否被大学录取,更关系未来的学业发展和职业发展,因此填报志愿必须坚持兴趣原则、实力原则、政策原则和长远原则“四结合”。要做好这些,不能只由家长给考生填志愿,也不能全权委托专家填,而需要考生结合自身兴趣,做好长远的发展规划,最终填好真正属于自己的志愿。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