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古城改造需要“微整”的智慧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编辑 时间:2019-08-21

山海关柴禾市改造后的摊位

近日,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山海关柴禾市大集“微更新”后开市。多个集市摊位经过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大学生设计改造后,更具文化韵味和艺术美感,让人眼前一亮。在当地举办的非遗市集、柴禾市故事展、“守护长城乐园”长城创意展等活动,吸引了许多人关注和参与。

在文化旅游产业火热发展的今天,古城镇保护开发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如何让历经风雨的古城能够真正吸引游客、承载游客、留住游客,对于当地来说是颇具考验的。一些古城开发改造中出现大拆大建、拆真建假、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已经引起主管部门的关注和社会舆论诟病。今年3月,洛阳、大同、聊城等城市因对辖区内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力,受到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通报批评。这些城市的通病就是在古城改造中大拆大建,没有保护好古城的完整性、原真性。

在全国范围内,大拆大建的做法并非个例。有的古城所在地发展旅游,动辄上马大项目、大工程。大笔的投资花出去了,大量的古建筑拆没了,大批的原住民迁走了,古城变成了有名无实的空壳,即便新建了许多华丽精美的设施,也会让人觉得失真、失味。

由此看来,山海关古城改造采取“政府支持引导、在地居民商家合作共建、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微更新”模式,不失为一种值得肯定的探索和创新。当地政府集中有限财力投入到古市集的更新改造,以此来营造文化品牌、唤起社会关注,可以说是“好钢用在刀刃上”。

就像当前美容界流行的“微整形”手术,古城改造也要避免伤筋动骨、改头换面,而是在尽可能保留原始风貌、韵味的前提下,对一些缺陷和瑕疵进行精准调整、细节优化,达到整体形象提升的效果。

还需强调的是,古城改造不只是“整形”,更要呵护古城的“魂”。这个魂,就是古城千百年来延续传承的历史文化精神,是一代代居民在此生活、生产的故事。古城开发改造切忌过度商业化,重点要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才能留住居民、留住传统、留住记忆。深入挖掘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丰富多彩的方式讲述古城故事,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参与感,并在当下的生活中不断孕育出新故事,这样的古城,才能历久弥新,永葆活力和魅力。

作者:邹雅婷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张瑞琪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