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画派还能“翻红”吗? 来源:陕西网 作者:张继民 时间:2019-10-21
核心提示:58年前,长安画派横空出世,成为新中国最成功的画派之一。“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主张,至今依然是世人研究的焦点。随着六位领军人物的离世,如今的长安画派又该走向何处? 曾是近现代陕西画坛的巅峰时刻,却因领军人物相继离世仿佛逐渐失去光芒。挖开陕西的“厚土”,打开眼界,年轻一代在努力 58年前,长安画派横空出世,成为新中国最成功的画派之一。“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主张,至今依然是世人研究的焦点。 作为长安画派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转战陕北》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石鲁的《高山仰止》拍卖成交价为3192万元,《山区修梯田》为4457万元。 石鲁作品《转战陕北》 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成交价之高,侧面也印证了长安画派的“风头”曾一时无二。随着六位领军人物的离世,如今的长安画派又该走向何处? 曾经走在时代前列 1961年,以石鲁、赵望云、何海霞、方济众、康师尧、李梓盛为代表的西安美术家团体,从中国美术馆出发,开启全国巡展之行。 当年,展览规格之高、规模之大、辐射范围之广,轰动全国美术界,一举成名,这批来自陕西画坛的画家被称为“长安画派”。出其不意的“走红”,打破近现代,国画以南方山水为主的地域格局。 方济众作品《林间秋兴》 将西北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与时代特征完美结合,以黄土高原为主的山水画和以陕北劳动人民为创作主体的人物画,创造了浑厚苍茫的画风。 既有陕西黄土的厚度,又包含特殊的时代背景。“如果说试卷出题人是国家,长安画派则是众多考生中的佼佼者。”有人评论。 不同于南派画家喜爱尺幅小,温婉、强调技法的表现方式,长安画派的国画创作,更偏向大尺幅、写意、恢弘、大气磅礴之感。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专业,自然也秉承这一思路。6月10号,毕业作品展拉开帷幕,60余幅国画作品,出自2019届国画专业学生之手,经过数月的磨练,第一次正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专业学生创作 长两米三、宽一米六,蔡育晟的毕业作品尺幅在同学中算是中等大小。擅长花鸟画的他,喜爱工笔勾勒,利用金石拓片的墨色关系,展现深秋时节乱堆的枯枝,引发历史与记忆的思考。 蔡育晟来自苏州,自小浸润在海上画派简逸明快的笔墨中,而大学四年的学习,让他对这里着迷,“作为长安画派的主阵地,只要学习国画,必然绕不开西安。”为此,他选择留在西安美术学院,继续攻读花鸟画硕士研究生学位。 西安美术学院2019年毕业展国画展馆 在后辈心中,长安画派领路人的成就是不可企及的高峰。《转战陕北》被一致认为是最有开创性的画作,用传统山水画表现历史革命题材,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一条新道路。 将主角放置千山万水之中,大胆运用红色调,塑造大气磅礴的陕北自然风光,既渺小又伟大,虽不见千军万马,却给人以震撼。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安画派首先响应国家,以党的文艺纲领为指导,一扫国画百余年来的颓靡之势,创造出一大批接地气的优秀作品,比如赵望云的《桑山行》、何海霞的《延安颂》等。 “不是所有人都识字,但是每个人都能看画。”为此,长安画派吸引了一大批受众,并且,由于题材和风格的创新,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画派之一。 市民参观国画展览 仅有“旧把式”难再“吸粉” 20世纪八十年代,赵望云和石鲁等领军人物的相继辞世,叱咤画坛20余年的长安画派似乎“不火”了。 与此同时,陕西画家获全国美展奖项次数和质量逐渐下降,作为中国规模最高的国家级美术作品展览,是一个地方美术成就的“检阅”。 长安画派到底怎么了? 艺术探索之路既有高峰也有低谷,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屈健认为,现在的拔尖人才数量不足,创新的力量也偏弱。 作为省美协备战十三届全国美展学员班的指导教师,屈健指出如今获奖的要求,首先是选题要好,要注重时代和历史,其次是技法要新,一味固守传统不是好事。 东北、天津获奖势头之所以强劲,源于画作更注重人民和现实,而陕西画家走不出去,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禁锢了创作思维。 作为西安美术学院国画学院院长,刘西洁也是近四十年陕西国画发展的亲历者,“上世纪六十年代,长安画派画家们的力量比较饱满,只是陕西的土太厚,年轻一代的人们依旧对前辈们打下的一亩三分地念念不舍。” 曾跟随国画大家王子武学画,他明白传统文化的土壤是国画创作的基础。1982年,刘西洁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当时的杭州,站在中国美术思潮的前沿,注重先进技法的学习,打开了他的眼界。 “注重传统和吸收新技法,缺一不可。”四年后,刘西洁回到陕西,进入西安美术学院任教,在教学过程中,他始终坚信这一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相较于经济发达的杭州,西安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偏向刻板,比如素描课程需要在规定的尺幅内进行,但刘西洁认为创作可以天马行空,应该尊重学生的表现欲望,于是,他允许学生画画可以不按规定大小。 也有教学督导质疑:“这些学生练习作品的尺幅都不一样大,不按规定能行吗?”让人欣慰的是,在创新中能看到许多优秀的作品。刘西洁犹记得在带过的1990级学生中,郭涛刚一毕业就拿到全国美展壁画的优秀奖,在新生代画家中表现不俗。 在他眼中,陕西的确有黄天厚土,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有周秦汉唐的历史积淀,更有长安画派先辈们“打下的江山”,但创新的人才不冒尖,“走不出去”是难题。 这一现象同样也出现在国画收藏界。陕西的收藏家喜爱购买长安画派的作品,如果在外地市场上见到,十之八九要买回来。 “一般标明是长安画派的作品,在市场上转悠一圈,最终还是回到陕西收藏家之手。”市场是西北大学博士王曼利的主要研究方向,她认为,这一现象一方面源于本地人对作品更加熟悉和了解,另一方面则是陕西人的家乡情结浓厚。 “多数人可能听过扬州八怪,但又有几个人知道长安画派?”王曼利说,作品出不了家门,再高的价值也无法被人知晓,“酒香也怕巷子深”。 赵望云作品《雪山驮运图》 还能再度“翻红”吗? 陕西画坛“二度进京”时隔57年,这次“走出去”让“长安风”再度被关注。 2018年8月26日,由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西安中国画院实施的“丝路起点·回望长安”晋京展览拉开帷幕,创作时间跨越半个世纪的80余幅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次展览,被称为“长安画派精神”的又一次延续。 除了20余幅长安画派老先生们的代表作,也展示了60余幅中青年画家的作品。此次展览的背后,源于“丝路文明·西安文脉”工程的推进。 20世纪六十年代,长安画派从革命历史和人民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凝练主题,进行创作。作为长安画派精神的传承者,西安中国画院开始行动。 2012年,以西安中国画院为首的西安美术界,开始策划实施文脉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设100个选题,分4期完成,鼓励画家们表现出古城西安的文明发展脉络,及在改革大潮下呈现的时代精神。 参与此次文脉工程的多名画家表示,长安画派的创作精神是激励自己传承传统,求新求变的动力。 已完成的选题包括“曲江盛景”、“百年风流易俗社”、“西安城墙马拉松”、“西安小吃胜景图”、“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等,陈列于西安中国画院美术馆,供公众免费参观。 用更宽的视野和新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不是对先辈原模原样地遵从,而是致敬和发扬。西安中国画院理论研究室主任王欣说,“市场化浪潮对美术创作影响很大,画家往往不太爱费时费力创作主题性作品,但是从长安画派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主题性绘画也是深具审美性,有很高的市场价值的。” 当然,画家不是活在真空里,需要生活,也需要养家糊口,商业价值的提升并不一定会侵蚀艺术系,相反会有助于创作水平的提高。王曼利认为,“只要沉下心创作,美术市场会给出一个公平的定位。” 画画是理想使然,但是,应支持画家有一个合理的市场定位,一旦作品质量提高,价格大体上也会随之上涨,市场流通后,名气自然扩大,有利于扩大画家的影响力。 归根到底,如何在长安画派精神引领下发展形成新的绘画风格,这才是当前需要正视的问题。陕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奇伟说,前辈们光辉很强,年轻一代的画家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当代陕西记者 张继民) 编辑:张瑞琪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