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教育帮助全社会辨伪识非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范荣 时间:2019-10-28
连日来,复旦大学的一门通识课火了。这门被冠以“似是而非”之名的爆款课,集结了文、理、工、医不同学科的12位教授。他们将通过人们司空见惯的案例,比如“比特币——技术革新还是庞氏骗局”“电磁辐射与电离辐射:手机辐射有危害吗”等,教会学生如何鉴别“伪科学”。开课仅四周,不仅课程一座难求,网络上也有人到处“求资源”。 一门高校科普课何以火遍全网?从课程本身来说,新颖有趣的内容、大咖云集的配置足够吸引人。但究其根本,恐怕还在于当代人的生活中有太多似是而非,识别伪科学的需求旺盛。这些年,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学科领域越分越细,新技术新概念满天飞。即便是高材生,也时常被专业之外的谬论蒙蔽心智,知识储备有限的普通大众更是容易“入坑”。君不见,“面包吃多了致癌”“侧卧睡觉对心脏不好”等陈年老梗依然招摇过市,“比特币一夜造富”“量子波动速读”等披着新技术外衣的“庞氏骗局”又横空出世,实在让人防不胜防。 相较科学打假,传递一种辨伪求真的思维方式是这门课的意义所在,也是其引发瞩目的关键所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亟须补齐一种批判性思维,简言之,就是通过逻辑推理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具体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日常,就是一种能够以科学的方法认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遇到新的科学名词不再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而是保持质疑并进行一些自主学习;面对套着科学光环的传言不盲从盲信,而是服膺常识冷眼待之。当思考的“免疫力”不断增强,伪科学的“病毒”自然式微。长此以往,我们便能告别“易受骗体质”,涵养起理性认识芜杂世界的思维定力。 近些年,我们的科普工作做了不少,但很多都属零敲碎打。有的科普网站不主动出击,总是跟在谣言后面“疲于奔命”;有的科普节目形式炫酷,但视觉冲击后留不下什么;有的科普文章一键粘贴学术论文,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如此种种,显然跟不上公众的需求。科普科普,生命力就在一个“普”字,说白了就是要紧扣百姓关注的点、说百姓听得懂的话、普百姓用得到的理儿。令人欣喜的是,这方面的创新已有不少。果壳网通过诙谐幽默的说理方式,帮大家敲开了高深科学的“坚硬外壳”;丁香医生通过漫画图说的形式,让大家在会心一笑中习得健康常识。多开动脑筋、多创新思路,高大上的科普也可以有另一种打开方式,也能“一座难求”。 科学素养的短板不补,似是而非就会层出不穷。期盼更多新鲜有趣又接地气的科普能够推向社会,帮助大家辨伪识非、保持清醒。 编辑:慕瑜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