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秋千之约 来源:渭南市委宣传部 作者: 时间:2025-04-09
“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清明前后,渭南的田间地头、古村院落,总有一抹跃动的风景——或三五孩童嬉笑争抢,或白发老翁悠然荡起,秋千架上的身影如蝶翻飞,将欢声笑语缀满蓝天,千年摇曳的秋千,在渭南正演绎着新时代的绚丽华章。 (一) “秋千”古称“千秋”。史载,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山戎引入,又一说汉武帝时宫中祝寿之辞,本为千秋,取千秋万岁之义,后倒读之转为秋千。历经汉唐宫廷雅化、宋明民间浸润,秋千成为华夏大地极具跃动之美的民俗符号。 华阴孟塬司家牌楼秋千 起初,秋千种类也只有两三种,随着时间的推移,秋千的种类越来越多,现有架子秋、综轮秋、牌楼秋、地轮子秋、熊跌膘等数十种。 这一古老的游戏历经岁月淬炼,在渭南衍生出令人惊叹的多样性。 富平圣丰秋千园拥有省级非遗“吴东无底鸳鸯秋千”等20余种秋千,其20米高杆秋千传承自清代祈雨民俗;华阴司家“牌楼秋”将秧歌表演与秋千古会结合,200余年传承使其成为西北唯一保留秋千古会的非遗项目,每年清明前后,司家村秋千会上游客与村民共舞秧歌的场景,恰似一幅活态的《清明上河图》;以“华夏一绝”著称的合阳南社秋千谷,历经千年,演绎出30多种形态,其20米木质秋千创下世界纪录,让千年技艺与现代认证碰撞火花;蒲城神龙花秋千更以金龙缠柱的宫廷气象,留下“飞仙下九天”的千古绝唱。 蒲城罕井神龙花秋千(萧保林 郭玉方 摄) 秋千不仅是娱乐器具,更藏着农耕文明的匠人魂、庄稼魂、玩乐魂三重魂魄。从清朝祈雨的“甘露架”,到如今AAA级景区的网红打卡点,渭南人用一道道荡起的弧线,连接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二) 小小的秋千,简单却也不简单,坐在秋千上飞舞,快乐又不仅仅是快乐。 生活平衡的艺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忘记了童年的乐趣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而秋千摆动间则藏着东方智慧——前倾时积蓄力量,后仰时享受风景。提醒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恰如张弛有度的人生哲学。而渭南各地为大家提供了各式各样可放松、可休闲、可游玩的秋千,让大家在紧张忙碌中寻找安逸、享受生活、放飞自我。 富平美原吴东无底鸳鸯秋千 文化旅游的杠杆。秋千作为一种特色习俗,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造,让渭南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重获新生。秋千,这张“动态名片”为渭南带来了“流量”与“留量”的双重丰收,迸发出了“文化变现”与“民俗传承”的双重势能。 合阳南社秋千谷 乡村振兴的支点。伴随着秋千节的火热,游客消费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蒲城神龙花秋千亮相文旅节,周边农户的土蜂蜜搭上“秋千伴手礼”快车,利润翻番。合阳秋千谷串联起陶艺体验、非遗工坊、生态采摘,形成“荡秋千、住民宿、品黄河鲤鱼”的全产业链……渭南借助这个“千年秋千”“荡”出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阴孟塬司家村架子秋千 那么,如何将渭南秋千打造成集观赏性、竞技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地方民俗文化盛会,进而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丰富秋千文化形态。结合秋千节活动,修缮古村祠堂等历史建筑,将祭祖祈福仪式融入节庆,增强文化厚重感。设计“非遗秋千探秘线”“农耕体验游”等主题路线,开发亲子互动秋千、VR全景秋千等新形态,串联特色秋千园区与民俗村落,实现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释放秋千发展活力。以秋千非遗为核心,联动皮影、老腔等本地非遗项目,策划“秋千+民俗”主题节庆,串起特色餐饮、乡村民宿等业态。引导商家开发秋千文创、农特产礼盒,让游客“荡一次秋千、带一路特产”,逐步形成集观光、研学、休闲、体验于一体的产业链,既凸显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又增强文旅产业自我发展能力。 合阳南社丰祈秋千 打造秋千特色名片。设计醒目的秋千节标识,让人一眼记住“渭南秋千”特色。丰富大众化的体验形式,如举办家庭秋千挑战赛、手艺人现场教做迷你秋千挂件,让游客边玩边学。还可以借助新媒体,发起#秋千上的春天#挑战赛,推出“秋千主题游”,设置秋千打卡点等,将“秋千节”打造成具有辨识度的渭南特色名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当李清照笔下的少女情怀与现代文旅激情相遇,当千年民俗与科技创新碰撞,渭南的秋千早已超越娱乐范畴,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来渭南吧,坐上那架古老的秋千,让清风拂过脸庞,让欢笑穿越千年,赴一场永不落幕的秋千之约。(渭南市委宣传部供稿) 编辑:佑怡 责编:林夕 终审:慕瑜上一篇:渭南市华州区:清明花馍 非遗传承寄哀思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