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非遗 >

【非遗故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喜民:华阴老腔需要的不仅是“一声喊”更需要传承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作者: 时间:2021-09-01

距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处不远的陕西华阴市双泉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发源地。从只在村落间传唱,到红遍大江南北甚至走出国门,从围在皮影幕布后面的“只闻其声”,到在幕前展现出陕西农民朴素情感的淋漓表演,历经2000多年沧桑的华阴老腔在华阴市华山老腔艺术保护发展中心和华阴老腔老艺人们的努力下重新焕发活力,而张喜民作为华阴老腔第十代传人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更是备受关注。

从1962年开始,张喜民跟随父亲、祖父学习华阴老腔,从初学到现在已经60多年,如今虽然已到古稀之年,但他仍旧为了华阴老腔的传承而忧心。

“从幕后到台前,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离不开党安华主任。”提起华阴老腔的发展,张喜民介绍,最初华阴老腔是皮影戏“只闻其声”的幕后唱腔,而原老腔保护中心主任党安华认为华阴老腔由于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可以探索将其从皮影戏中衍生出来,走到台前进行展演。

经过一次次地尝试,华阴老腔终于在2003年渭南市抗洪救灾文艺汇演期间一鸣惊人。在这场展演中,党安华排演的老腔新剧《古韵乡趣》取得广泛好评,并被报送参加陕西省文艺汇演,一口气拿下了7个一等奖。

但是华阴老腔真正受到全国关注,是跟话剧《白鹿原》的合作。2005年,陈忠实把华阴老腔推荐给话剧《白鹿原》的导演林兆华。2006年,《白鹿原》开演,《将令一声震山川》《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等12段老腔唱段随着话剧《白鹿原》的火爆成为了经典。自此,华阴老腔开始频繁登上中央电视台。

“我是生长在小地方的人,做梦都没有想过能去北京,更别提上春晚了。”提起春晚的演出,张喜民表示,春晚的经历让他更加坚信华阴老腔能够走出陕西,可以被更多人喜爱,值得被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所关注。

华阴老腔在国内走红后,又逐渐走向国外。从2009年开始,张喜民与老腔艺人们先后应邀前往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演出,广受好评。

回忆起第一次出国之旅,张喜民说:“在美国的演出中,观众基本没有华人,外国人虽然听不懂陕西方言,但是他们无一不被这来自黄土高坡的唱腔震撼。在美国的演出门票都要提前预定,不然都买不到。”

对于世代务农的张喜民来说,出国的经历让他的视野变得宽阔,而华阴老腔的海外演出也使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了全世界。

虽然华阴老腔现在已经名扬海外,但张喜民最挂念的始终还是华阴老腔的传承发展。据了解,近年来为了让华阴老腔更好地传承,华阴市华山老腔艺术保护发展中心在双泉村成立了华阴老腔传承基地,并于每周二和周四邀请华阴老腔的老艺人免费给学员教学,华阴市老腔保护中心先后举办了6次培训班,培训了130余名学员,为华阴老腔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提到当下华阴老腔的传承,张喜民惋惜道:“想要学习的人年龄都比较大。村里的年轻人都打工去了。学老腔艺术得一年多的时间,很多年轻人一看需要那么长时间,就没有兴趣学了。而且由于老腔这几年比较火,一些人的目的是学完之后去大城市里赚钱,不是奔着传承老腔艺术本身来学的。但是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还是希望能将华阴老腔好好传承下去,这样才对得起非遗传承人这个称号,不辜负这门艺术。”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喜民接受国际在线陕西频道采访(图片由吴明玲拍摄)

华阴老腔表演现场(图片由赵浚喆拍摄)

华阴老腔表演现场(图片由华阴市华山老腔艺术保护发展中心提供)

张喜民(左二)在华阴老腔教学现场(图片由华阴市华山老腔艺术保护发展中心提供)

华阴老腔传承基地的教学黑板(图片由吴明玲拍摄)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