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非遗 >

翰墨挥洒荫桑梓 贤德普化润桔乡 ——记乡土文化传承人唐楷鉴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李金 唐伟 时间:2019-08-01

细雨落入初春的清晨,悄悄唤醒枝丫。又一次,我们踏上寻访乡土文化传承人唐楷鉴的路程。车子载着我们,出了县城沿着湑水河跑了个“C”字,才来到了逼仄狭长的原公古镇。街道两边青瓦廊檐的旧式建筑已所剩无几,仅存的几个园子还能感受到明清时代那种古朴、简约的繁华。唐楷鉴的家就住在镇政府后面的一条小胡同里,新修的三层民居小楼,门头上挂着一块红底鎏金的大字招牌“弘文阁”,下面一副新写的对联:“春潮激荡任翻腾,铁笔盘旋写春秋”,如同一面面鲜艳夺目的旗帜在猎猎招展。是的,他正是这样一位扛着传统文化大旗行走在乡村的老人,他用自己的文化修为和道德情操撼动着整个桔乡大地。

蛰居乡里的文化守望者

上个世纪40年代,唐楷鉴出生在一个赤贫的农民家庭。初中毕业的他正赶上大饥荒,家中无力供他继续读书,只能回到田间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之后,唐楷鉴进了生产队的砖瓦窑厂,拜师学习砖瓦制作和砖瓦窑看火候的技术,整天在窑场和泥、搬砖、做瓦,由做徒弟到做师傅,一干就是14年。对《古文观止》的新鲜好奇,对康有为、巴京的顶礼膜拜,沉淀了他早期对于文学、对于翰墨的情怀。逐渐地,青年时期的唐楷鉴爱上了文学、书法、楹联、绘画,结识了众多文朋诗友。生产劳动之余,他废寝忘食读书习艺,系统学习《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美学原理》等著作。唐楷鉴品读文章有一个习惯,总是把读后摘记和心得记在本上,这为后来自己书法绘画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楹联诗词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后来,唐楷鉴家中老宅土改时被公社占用,文革中破四旧,把原公进士、举人、秀才家的藏书两次强制收缴,一部分当众焚毁,一部分没烧完的便运回公社堆放在木板楼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公社迁出后,两个小单位迁入,唐楷鉴无房可住,经他父母多次交涉才勉强腾置出两间小屋让他搬回。某日,唐楷鉴看见单位的厨房做饭引火,用的是古旧书籍,问之则说因为缺少柴禾,烧书做饭已一年多了,火力虽不大,却省柴方便。唐楷鉴上前一翻,竟是四卷本的《胡适文存》和《独秀文存》《廿四诗品图》《三字经》《五字经》之类的书籍。唐楷鉴转身回家,把上学时用过的旧课本抱了一摞来替换,他们却笑着说:“那边楼上多着呢,够烧好几年!”唐楷鉴惊诧无言。

到了春节,单位都放假了,唐楷鉴征得炊事员的同意,从窗台上蹬着窗格爬上木楼,借着蓝水瓶煤油灯的光照,看见这一间楼上堆满了书。从楼口处看,大约堆了近一米高,上面全是灰尘蛛网,书堆上雀粪鼠尿骚气扑鼻。唐楷鉴仔细翻看,有《四书集注》《五经》《春秋三传》《国语》《国策》《文选》有绫册绸面的《大清一统志》和零册的《佩文韵府》《瀛奎律髓》,还有数不清的手抄卷本古书和字帖。从那往后,唐楷鉴便经常光顾阁楼,通过炊事员借阅古籍和字帖,直到先生家新房修成迁出。当时不少人说他愚笨,是个典型的书呆子,可唐楷鉴每每不作声色,悄悄地把这些“引火废书”揽入怀里一遍遍地翻看着。

19B2D

靠着勤奋和努力,唐楷鉴很快在当地乡村崭露头角,成为小有名气的“文化人”。他创作了很多赞美歌唱城固山水人文诗词楹联,在省市各专业刊物发表,又开始研究以张骞文化为主的城固人文历史,首倡并主编了我县第一本学术刊物《博望文史》(2014年),先后撰写了《城固碑石坊遗录》《城固三十年艺文志备录》等文章,编辑出版了《城固楹联汇编》一书,并汇集作品出版了《弘文阁诗文集》,对弘扬城固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随着成绩的取得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执着探索精神的感召,与他联系的人也越来越多。有来求书法的、有求写序的、有探索诗词写作的,每有来访他都笑脸相迎。就逢年过节给村人拟写对联,每年都在200副以上,50年间共写过近万副对联,且都是免费书写,赠送乡邻张贴的。他常说:当今中青年能挤时间爱好传统文化艺术,已经难能可贵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传统的根脉,我们一定要有文化自信。

“我今年已经76了,现在不能说是过的苦,但是论起物质来,我没有丝毫可以骄傲的资本……”眼前这位健谈的老人稍稍有些停顿,哽咽地笑起来。一生清贫,对书籍、对文化的痴心,换来的是如今万人的景仰。乐观豁达的他以文会友、以画抒怀,总能惬意地沉浸在自己的快乐之中。

孝老敬亲的文化诠释者

唐楷鉴家有6口人,儿子、儿媳常年在外务工,他和老伴在家带孙子。同族哥哥现年86岁,是一位孤寡老人,性格古怪,一生未成家。于2014年因行走跌倒,无人敢扶,唐楷鉴见状后,立即将其送往镇卫生院,经检查结果是股骨断裂,由于年龄过大,不便作手术,只能保守治疗,从此便瘫痪在床,唐楷鉴自愿承担起老人的衣食和日常清洁料理,并给他买各种药物辅助治疗。两个月后,唐楷鉴兄长病情加重,同时并发了其他病症,唐楷鉴雇车把病人送进医院住院,但他本人因身体虚弱,同时病倒,但还是尽力陪护,半月后一同出院。为了让病人心情舒畅,他先给病人买了辆轮椅,但病人无力自推轮椅,他又四处打听,买了一辆电动三轮,一有空就带上病人上街游玩,或在田野大路上游玩,终于教会了病人自驾三轮。

2016年除夕夜,堂哥突发急性前列腺增生,排不出尿,小腹胀疼得大叫救命,唐楷鉴立即就近找村医,村医说没办法,找镇卫生院值班医生亦不敢诊治,没办法立即呼救护车运往县医院,县院插管引流缓解后回家观察。回家后已是深夜2点,堂哥被他裹得严实,他却冻得索索发抖。正月初八日病情复发,又去县医院住院。半月后缓解回家。医生说做手术风险太大,会有后遗症,只能引流配服药。这期间唐楷鉴一直陪病人不能安心过年,由于日夜劳累奔波受寒,多次感冒而病倒,老伴陪他去卫生院看病,医生要求住院治疗,他坚决不答应:我哥还躺在床上需要照顾,家里没人,我不能躺在医院,打一针吃点药就好了,医生说:“你是病人得听医生的,你的身体这么虚弱,还在发高烧,走路都没力气还想照顾别人,你现在还需要人照顾!”可是,医生怎么说他都不肯住院,医生扭不过他,只好给他开药,让他每天按时来输液。之后的日子里,堂兄的病情随时都会复发,医生告知,只有插管引流才能缓解,延误时间会有生命危险。为了应急突发情况,唐楷鉴找到镇医院院长,请求学习自己为病人插管引流方法。院长破例教会他插管引流方法,于是唐楷鉴购置了棉签药水,引流器械,润滑液一整套用品,放在家中手边,以备半夜三更突发时救急。病人在半年内共插管8次,唐楷鉴为他插了5次,并到处购买特效药配合治疗,直至去年8月才终于见效未见复发。病人性格古怪冷僻,不谙世事,唐楷鉴百般依从和安慰。平日按时为他买菜购物,接屎倒尿,用药水涂抹皮肤溃伤,买煤取暖,洗衣裤,晒床铺,打扫卫生,都是他和妻子轮换办理,病人常常发脾气抱怨,但他们从不计较。时间一晃4年过去了,他们从未对外人说过。别人问及时,他们只是淡淡一笑说,今生能成为兄弟姐妹,那是缘份,来世不一定能遇见,应该珍惜这份亲情。

而在我们采访过程中,这位坚强的老人却再三建议我们不要把这些记录在他的事迹中。“这个是我的本分,也是我的责任,仅凭照料长年多病的堂哥而冠以道德美誉,太单薄了,我不敢领受……”唐楷鉴如是说道。

169AD

不遗余力的文化公益人

“附加给我的名片太多,我更希望将自己定义为一名文化公益人……”这是采访中唐楷鉴提及的一句,既是对自己多年来致力于文化挖掘的一种自评,又是对后辈研习传统文化的鞭策和期许。当下,随着高科技终端的普及,碎片化阅读方式已充斥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脑海,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已经愈发淡漠和枯黄。已至古稀之年的他,再鼓余勇,克服精力不济的困扰,作了一些别人不肯做的文化公益事业。

2015年,在张骞文化研究会的主持下,唐楷鉴领衔对上世纪我县召开的两届张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书50万字)进行纠误校勘,使这部研究张骞的基础文献得以正式出版。2016年,又参编大型文献《城固艺文志》,负责了第一部古代卷的遴选和断句标点,为弥补城固三百年文化断代史作出了显著贡献。凡是县上公益文化活动,唐先生都积极参加,在桔园景区楹联撰书,以及刘家营广场、新世纪广场、县体育场、汉江岸宝鼎公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处都有唐楷鉴题写的墨迹被勒于石上,永久弘扬。他这种把枯燥沉闷的重脑力劳动当作为文化“公益”奉献机会的精神,是崇高而神圣的!

2017年夏天,县上安排各村编写村志,唐楷鉴所在的原公村被列入首批示范村。这是一项全新工作,在当前农村本土文化人才缺乏的情况下是十分困难的。为圆满完成这项工作,村干部首先想到的是请唐老先生出面担纲。当时他正卧病调养,村支书很为难地向他说明情况,他略加思索后说:不必商量了,我不编谁编!经过近两个月时间对所需资料的搜集整理,终于提交了一部近10万余字的《原公村村志》初稿。

10780

虽然年近耄耋之龄,但他依然精神矍铄。作为当地德高望重、德才兼备的“民间艺术家”,他还利用道德讲堂为广大村民宣讲孝道文化、处世之要和教授书法艺术,深受群众喜爱。原公镇原公村党支部书记陈治心怀敬意地说:“唐老师知识渊博、为人实在,做事公道,在村里遇见不文明行为,他能教化群众,维持村上的稳定和谐,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有担当、作引领,以他高尚的人品带动村风民风好转,是本村值得尊敬的也很难得的老先生。”本村老人王元福说:“我比唐先生年长,但我们都叫他唐老师,是因为他能把文化上的事说清楚、道明白。而且他从不愿抬高自己,不浮躁,这一点“德行”就是我们乡里的真老师!”

2018年清明节公祭张骞,为了给这一届公祭活动增加新的内容,唐老不遗余力,提前半年给“吟咏张骞的诗词”作注释和说明。这是一项需要历史、人文、古汉语、诗词专业的知识,又费时费力的脑力劳动,但唐老毫不退缩,全身心投入到校勘工作之中。终于在公祭日前完成任务,使参祭人员都捧上了一本《题咏张骞诗词选注》的宝贵资料。

2018年4月,陕西省首家县级“乡贤文化促进会”在城固成立,唐楷鉴“全票通过”当选为城固县乡贤文化促进会会长。他在表态发言中表示,推动乡贤文化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要在传播乡贤文化、重德守信、引领文明新风、推动乡村振兴、助推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城固乡贤”应有的积极作用。

这,就是一位农民艺术家用最平凡质朴的一面呈现给我们的精彩故事。他扎根于最基层,却能扛着文化大旗行走在乡村的大街小巷;他崇德向善,把所有心血默默奉献给一生热爱的文化工作,为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折射出令人景仰的大德,引得无数人钦佩和颂扬。唐楷鉴,这位多才多艺、德润故里的乡贤耆儒,用自己的文人风骨和旷达情怀诠释着文化与道德的真谛,撼动着每一个躁动的心灵。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通讯员李金 记者唐伟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