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刻葫芦四十载 将“缺陷”融入作品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高康迪 时间:2019-08-05
图为陈红疙瘩葫芦作品之一。 高康迪 摄 场景各异的丝路人物,一根钢针、一把刻刀,这些繁琐复杂的图案就可以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一个拳头大小的葫芦上。对拿了四十多年刻刀的陈红来说,刻葫芦是她的生活,小小的葫芦是她创作的天地。 “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刻葫芦、牛肉面和羊皮筏子,被坊间称为“兰州三宝”,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独具特色的民间技艺。主要用刀或者针在葫芦表面进行阴刻,然后涂上松墨,令其线条明晰。随着历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创新,兰州刻葫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欣赏收藏的艺术品。 图为陈红在葫芦上刻的丝绸之路图之一。 高康迪 摄 “小时候,家里到处都是父亲刻的葫芦作的画。”陈红是兰州陈氏刻葫芦的第二代传人。她说,自己从小就看着父亲刻葫芦,她的兴趣就是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出来的。 “盘葫芦、定内容、定位置、着手刻、着色。”这些步骤,陈红烂熟于心,每次都要讲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好才能动手,特别是人物的五官是最重要的,想要表达的人物性格、情绪都会在五官中体现出来,“我刻的人物,个个都是双眼皮。” “颜料是蜡、油、色三者混合自己调制。”陈红所刻画的人物服饰色彩鲜艳,在色彩的着色上也进行了研究,为了在葫芦上更好的渗透颜色,达到不掉色的效果。 “刻葫芦要将全身的劲用到手上,用手来掌握力道。“在陈红眼中,刻葫芦面临的最大挑战来源于脆弱的葫芦壁。由于葫芦本身属于易碎品,因此在刻的过程中必须要“小心翼翼”,有时候自己一刻就是两三个小时,“手都麻了,才会停下来。” 陈红正在进行新作品的创作。 高康迪 摄 “自然界的东西没有百分百的完美。”陈红说,父亲陈唯一专注于在有疙瘩、裂缝的葫芦上刻图案,自己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多有体现,在刻葫芦之前先想如何把这些“缺陷”融合到自己的图案中,她拿起一个直径4厘米有裂缝的葫芦说,“有裂缝的地方,刻上莲花的枝。” 出自陈红之手的葫芦已达上万件,2005年,陈红的作品《维摩诘演教图》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2011年被评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下一步,要将线刻和浮雕相结合。创作出更加精致的葫芦作品来。” 如今,作为兰州市刻葫芦非遗传承人的陈红,每周都会去东郊小学、一只船小学教刻葫芦,陈红说:“希望这些‘后备力量’将刻葫芦发扬光大,成为兰州的靓丽‘名片’。” 编辑:张瑞琪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