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暖意的“福”字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黄志顺 时间:2025-11-13
文/黄志顺 斗柄指向西北,秦岭南麓汉江澄碧,红叶满山。而在地球更北边的俄罗斯,已经是雨雪霏霏的日子。 在汉江边的安康城里,老友们围炉煮茶,又提到周育论先生,说起他在俄罗斯传播中国书法艺术的故事。 位于东亚的中国和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是两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虽然两国文化有所不同,但是中俄人民自古以来都对彼此的文化保持着兴趣和好感。比如400年前俄罗斯人对中国的访问。 明万历四十六年,俄国沙皇米哈伊尔向神秘的东方古国派遣外交使团,这支以裴特林为首的团队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抵达北京。万历皇帝给沙皇捎回去一封信,俄国人无人认识,直到数十年后才读懂信件内容。裴特林撰写的记录出使中国的《见闻记》,成为俄国人多面了解中国的开端。后来,随着政治、经济交往的频繁,文化艺术的交流也日渐增多。第一位来到中国的俄罗斯画家是列噶奢夫。临行前,圣彼得堡艺术学院给他交代了任务:了解中国颜料的成分和使用方法,绘制衣服、器具、建筑、植物和动物的素描。 周育论先生这次去俄罗斯旅行,去传播中国的书法艺术,也并非偶然。 青少年时期,周育论先生就深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阅读了高尔基、普希金、果戈理、契诃夫、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作家的大量作品。凭着单纯的热爱,练就了周育论先生的文学艺术的“童子功”,也在心中种下了一颗文艺的种子。他在当了8年教师后,进入石泉县委宣传部工作,三年半时间在《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安康日报》等中省市媒体发稿1100多篇。所谓厚积薄发,应是如此。 周先生是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父亲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周先生自小耳濡目染,很感兴趣。在求学和工作中,周先生始终没有放弃对书法的学习,心摹手追,日日精进。再后来,他广交书友,其中不乏中书协会员、中国书法兰亭奖得主。奈何公务繁重,他只好充分利用周末时间,乘坐大巴到西安学习交流。熟悉周先生的朋友说,他不仅把书法当作个人志趣,同时也注重书法艺术推广,连续十年在春节前开展义写春联活动,最多一天写四五场;他亦善写“福”字,近五年来每年春节前写1300来个。 带着书法作品走出国门,周先生并不是第一次。前年秋天,他游历西欧七国,就书写赠送了48幅书法作品。从欧洲回来后,他还编写了《西行墨记》的册子,纪念这次旅行。 2025年夏天,周先生前往俄罗斯旅行,历时13天。 遥想当年裴特林带着12人的使团,耗时数月,历经重重困难来到中国。如今在首都机场登上航班,8个小时后即可降落莫斯科。相比之下,周先生的旅行便显得从容优雅。作为一名书法家,周先生给自己的旅行增加了一条“书法艺术国际传播”的任务。他随身所带的除了生活必需品,还有笔墨纸砚,所到之处,热心为俄罗斯友人书写赠送书法作品。 “6月27日这天,我们走在伊尔库茨克卡尔·马克思风情步行大街上,好些俄罗斯青年都围过来索要书法作品,周先生的16 幅书法很快就被‘抢’完了。”一同旅行的刘先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犹如历历在目。 一撇一捺搭建文化桥梁,一幅幅墨香四溢的书法作品,为友邦人民送去良好祝愿。这次旅行,周先生共书写赠送书法作品126幅,既收获了俄罗斯朋友的友善,又赢得了书法同道的赞赏。周先生说:“我始终认为,只有把个人的兴趣爱好融入祖国的需要,才有意义,才有前途,才会得到支持,才会实现个人目标,才能体现个人真正价值。” 人类文明总是在交流互鉴中演进的。当俄罗斯人久久凝视“福”字感悟汉字形意之美时是这样,当周先生被保尔·柯察金的革命精神感动时是这样,当人们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时也是这样。 我想,此时此刻,在某个俄罗斯人的客厅里,噼啪作响的壁炉抵御着清寒,火光给沙发和器物镀上一层金黄。当他们抬头看到那幅书写在红色洒金宣纸上的“福”字,是不是也心生暖意呢? 编辑:文平 责编:晓佳 终审:慕瑜上一篇:《薛小虎书法》出版发行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