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延成
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刻,是谷雨节气。民间传说,因仓颉造字感动上苍,而“天降谷子雨”以酬劳其功德而来。
2010年,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向联合国建议,将中文日定为每年4月20日中国传统节气“谷雨”这天,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对人类的贡献。于是此后,每年的谷雨节,联合国都要举办各类庆祝活动。
几十年前的谷雨节,诗人余光中隔着那弯浅浅的海峡遥望大陆,他在纸上写下:“杏花、春雨、江南”。这六个方块字或许就是他梦里的那方水土,是他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磁石般的向心力必然长在。自太初有字,于是民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在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北靠黄龙山,南邻洛河水的仓颉庙里,面对庙内的苍劲古柏,数千年的时光倏忽拉近,让人的思绪拉回到了悠悠史前。“王好比轩辕黄帝哭仓圣,又好比尧舜哭众生”,这是三秦大地上广为流传的秦腔名段,造字圣人仓颉作为黄帝的史官被千古传颂。
“仓颉造字一担粟,传给孔子仅八斗。还有二斗不外传,留给道士画符咒”。在仓颉庙旁,有一条流淌了千年的小河,当地村民叫“孔走河”。相传春秋时期,孔子拜仓颉在此渡河而得其名,口口相传的民谣至今流传。
“干喜鹊迎客翘尾巴,柏抱槐死活不离抱疙瘩,手植柏头在云里插”。仓颉庙里的一棵五千年的古柏,如伞般覆盖着仓圣陵寝。此柏是仓颉亲手所植,名叫“仓颉手植柏”。与此柏作伴的46棵古柏,有的四千岁、有的三千年,皆为往圣先贤祭拜文祖仓颉所植。彭祖柏、文王柏、孔子柏,一个个美妙的传说故事,以古柏为载体,流传至今。
时间如水,冲刷一切。古柏如笔,见证过往。
当秦帝国一统天下,推行“书同文”时,丞相李斯以仓颉之名,写下了中国最早的启蒙识字书《仓颉篇》,并以铁血法令推行全国。
当汉朝末年,宦官祸政,朝纲糜乱时,皇族刘陶遍访三老,率领百官,汉延熹五年在仓颉庙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流教千里,以化万民,留下了千古名碑《仓颉庙碑》。
庙内18通古碑,如刻刀在流失的光阴中留下了痕迹。唐代《仓公碑》、宋代《时大宋仓公碑》、明代《重修仓颉庙碑》、清代《仓圣鸟迹书碑》等,朝朝代代,悠悠不绝。
“为了筹粮和休整,来到白水地区……”彭德怀将军在自述中写道。解放战争时期,仓颉庙作为西北野战军指挥部驻地,贺龙、习仲勋、张宗逊等革命前辈,仁人志士齐聚白水,召开了西北野战军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党代会。至今,庙内还有一通碑石,刻着“将军护圣庙”的军令。
在仓颉庙的年轮里,有家国情,有民族恨,有毕沅亲书的“史皇氏碑”、有于右任题匾的“文化之祖”、有启功病榻前敬写的“中华文祖”、有徐悲鸿求学征稿的“仓圣画像”故事......
时光如影,恍若梦幻。年轮如书,千秋垂名。
白水县有个史官镇,这名字是因这里葬着文祖仓颉而来。仓颉作为万代史官之首,开启了中华文明之端。其“文”也长也,其“神”也博也!自此后,在中华民族的薪火传承中,经千载而不绝,历万代而弥新。
因其文也:点横撇捺,开蒙首篇;论语春秋,诸子百家;浩浩流芳,煌煌千古之文章,皆因字传。周秦汉唐,宋元明清,无论历史变迁,朝代更迭,唯仓颉首创文字,承上启下,绵延不绝。天南地北,秦鲁川粤,只要有汉字,就能相互沟通,师道相承。纵观人类发展,世界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
源其“神”也:春秋乱世,齐国太史三兄弟面对钢刀利刃,用鲜血写下了“崔杼弑其君”;汉武帝时,太史令司马迁面对屈辱宫刑,用骨头写下了《史记》彪炳千秋。北魏崔浩因著《国书》而血溅笔端、左丘失明有《国语》、仲尼厄而作《春秋》、班固修书、董狐直笔,这些都是历代史官,不畏强权,秉笔直书,存浩然正气于天地,留一片丹心于万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历朝历代,他们用血肉之躯,入椽史笔,撑起了中华民族的不屈脊梁。
时光如梭,白驹过隙。文脉如河,浪花朵朵。
“中国汉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字的维系。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标志!”年年岁岁谷雨节,岁岁年年拜仓颉。谷雨节气,白水县仓颉庙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每年这里都要举行“谷雨祭祀仓颉典礼”。这是中华儿女寻根、凝心、铸魂的文化盛事。“古柏千秋秀,庙堂文字香”。仓颉庙和古柏群,已成为中华儿女凝聚亲情、守望相助的重要文化地标。“残碑垂伟业,山水共流芳”。
今年春天,来到仓颉庙的游客惊奇发现,庙内46棵千年古柏,唯有五千年树龄的仓颉手植柏下,神奇的长出一棵小柏树,青皮黛绿、嫩枝翠芽,生机勃勃。
古树已不仅仅是古树,它承载的,是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精神。仓颉手植柏下的小柏树,昭示的不仅仅是仓颉的植柏依旧旺盛的生命,如同他承载的精神体质一样,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显示着时代精神。保护、传承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