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耘·曾广闲文专栏 :盐马古道积淀的岁月风景 (中)

发布时间:   作者:墨耘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墨耘

虽然这是一条饱经沧桑的古道,但它更是一条撑起中国脊梁的古道。因为在延安时期,它为解放区的生产生活,为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这里生产的盐,成为边区政府的经济支柱,边区盐业也被毛主席誉为“中央第一财政”。这一条古道上发生的一系列英雄故事,为边区生活加味,为革命圣地增色。

早在1934年,以刘志丹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建了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同时还成立了第一个红色盐场——陕甘边区盐场堡盐场,将食盐等物资运进来,解决军民所需。

1936年,中共西北办事处经济部长毛泽民率经济工作团抵三边(定边、安边、靖边的合称),成立了三边盐务贸易局。同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开辟花马池盐业,建立储盐场。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处在日寇和国民党双重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之下,边区政府财政极度困难。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英明决策,发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并派遣八路军三五九旅于1940年6月开发定边盐湖。三五九旅与当地军民一道,奔赴定边盐场堡一带筑坝打盐。为了打盐方便,战士们在紧邻花马池盐湖畔的古长城上掘出了175孔土窑洞,利用这些窑洞“割草铺地为床,垒土筑灶为炊”,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盐运动。如今在这段古长城旁,醒目地矗立着“三五九旅窑洞遗址”的打盐纪念碑。

“天是我们的天,地是我们的地,我们的天地同胞,岂容小日寇欺。生产支前线,参加打盐队。嘿!参加打盐队……”一首气势雄壮的《打盐歌》,唱出了战士们“不怕困难”“自力更生”的革命豪情。在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无数打盐英雄,特别是时任三边分区专员罗成德等同志克服一切困难,领导了这场生产自救运动,创出了辉煌成绩,毛主席亲自题词“不怕困难”赠给罗成德,表彰他和这支打盐队伍的先进事迹。

在边区大生产运动中,“盐马古道”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通往定边盐湖的大道小路上,运盐队伍川流不息,骡马铃声不绝于耳,陕北民歌萦绕不绝。定边食盐运到陕甘宁边区及周边地区,不仅解决了260余万抗日军民的食盐困难,同时为边区换回棉布、医药、钢铁、纸张、百货等大量急需物资,稳定了边区财政收入,保证了抗日军费开支。据史料记载,1937年,陕甘宁边区盐税收入曾占到工商税收入的100%,即便到了1945年,盐税收入仍占到工商税总收入的近40%。

为此,毛泽东主席曾高兴地称赞定边盐湖为“中央第一财政”,并题词:“定边盐池是陕甘宁重要经济中心”。

延安时期的“盐马古道”作为中国革命的关键支撑点,挺起了中国的脊梁,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它的红色基因让中国红熠熠生辉。

这是一条见证宏伟变迁的古道,见证了老百姓的生活从一穷二白到富足安康。如今,沿途再也看不到《七笔勾》形容的漫天黄沙、扑面黄土了,取而代之的是高低起伏的绿毯、错落有致的花海。

编辑:图图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