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踏青渊源长
清明节前后,与农历的“三月三”高度重合,这又是我们祖先曾经特别重视的一个节日——上巳节。古人对A月B日中奇数月的“A=B”的日子特别重视,即所谓的“重日”,一月一日是最重要的节日“元旦”(现称之为春节);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节,七月七乞巧节,九月九重阳节。
上巳节的重要礼俗是踏青。古人很讲究,连踏青也演化出了丰富内涵。
第一个重要踏青内涵是祓禊。
祓禊(读音:fú xì),是汉族重要民俗,每年于春季上巳节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叫祓禊。每到这个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这一日人们临河洗浴,祛邪求吉,野外踏青,自由春游,侧面反映了人们在经过一整个冬天的困束后迫切希望调整萎靡的精神,焕发春天的朝气。所以这个踏青内涵的重点在于去垢焕新。
第二个重要踏青内涵是爱情。
众所周知,七夕节(即乞巧节)被称之为中国情人节,但很少有人知道,三月三也可称之为中国情人节。
古人认为,三月是万物萌发的大好季节,也是男女萌生爱情的大好季节,在重三日这一天遇见爱情,将是幸福的事情。如果说七月七是爱情成熟的节日,那么三月三则是爱情萌生的节日。
古代适龄的汉族少女一般在三月三日举行成人礼“笄礼”。礼毕,女孩们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临水而行,“上巳春嬉”,庆祝自己成人。如此一来,就提供了“遇见爱情”的契机。春日里,春光明媚,春心萌动的单身青年男女在青草初露的郊外,感受春风拂面,在充满自由浪漫气息的旷野,倾诉彼此的爱慕。据载,汉武帝便是在19岁那年的上巳节遇到歌女卫子夫,对其一见钟情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宋代后,理学的盛行使得这一浪漫的节日失去了存在的环境,逐渐被人遗忘。但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这个节日仍然颇受重视。
广西壮族一直沿袭的“歌圩节”,相传为了纪念歌仙刘三姐。
除了壮族外,三月三还是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无需家长同意,处在男婚女嫁年龄的男男女女,可以大大方方走出家门,到户外踏青,寻觅人生的另一半,演绎出一幕幕爱满人间的动人故事……
一个吉祥的日子,一幅优美的画卷,一众美好的传说,成就了上巳节一道道独特的风景。正如杜甫《丽人行》出神入化的描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与寒食节一样,因为和清明高度重合,随着岁月的流逝,上巳节也已融入清明节,上巳节的礼俗活动,也自然成为清明礼俗活动的一部分。踏青,不管是祓禊的踏青还是寻爱的踏青,都成为清明节重要的文化内涵。“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这样的春天,怎不让人醉倒?